当前位置:首页 >
=== 沙洋城区街道地图 ===
=== 沙洋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沙洋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热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沙洋城区原为汉津古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取水(现竹陂河)而名,在马良筑权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室封宗室于江汉间,建邦国(今十里铺)。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时期,荆门北部为鄀国。东部为权国。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拾回桥),设权县,荆门属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战国时,白起伐楚,占领江汉间,在郢都(今荆州城)设南郡,荆门全境属之。沙洋在汉代名汉津口,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公元535-556年)在沙洋城区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绿麻县废更名为章山县,唐代省章山县入长林县,汉津改称长林镇。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尉迟恭(敬德)在靠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五代十国南平王高季兴于开平年(907年)据江陵,荆邑尽属辖治要害百余里筑堤捍之,自沙洋到潜江三江口中,统名“高氏堤”。宋代沙洋曾设守城。宋史载:原蒙古兵围攻襄阳,共筑十城,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设荆门镇。南宁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讨使岳飞在荆门的鸦坡(今沙洋县五里镇友联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进驻岳家军8年故名岳飞城。绍兴十四年(1144年),荆门镇移新城(今沙洋县李市新城村)。元代筑绿麻县城。同时并在县城北部建有麻城铺。该铺为东南道,(荆门到沙洋)中的驿站。是古绿麻县城高在绿麻同(今沙洋镇)的引伸。元文宗开历元年(1328年)长林县迁到沙洋西南藻湖,于今后港建元长林保盈仓。元代,沙市、汉津(今沙洋)等15处设水驿站。明洪武九年(1374年)废长林县人荆门县,沙洋设巡检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检司移驻新城。明代天启年间,沙洋为玉州,属古荆门。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今钟祥市),荆门属之。十二年(1655年),安陆府设同知公所于沙洋。乾隆时期(1736-1765年),荆门州设同州公所于沙洋,新城的巡检司迁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1791年),荆门州为直隶州,在沙洋设分府行署,与沙洋巡检司两级并存。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荆门直隶州改荆门县设县佐公所于沙洋,沙洋仍设巡检司。民国三年(1914年)沙洋改称第二区、后港、拾回桥、四方铺、建阳驿、柴家集分设三、四、五、六、七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荆门直属省、沙洋镇上设二个联保办公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辖沙洋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镇。民国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月撤市复镇,直属荆门县。1960年3月29日,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隶属荆州专员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复为镇,仍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荆门市辖沙洋区(县级),1998年12月,沙洋撤区设县至今。
旅游资源: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2009年在沙洋出土的严仓楚墓群中发现了大量的竹简、兵器、铁器、漆木竹器残片等珍贵文物,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既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沙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厚的沉淀,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
经济发展:经济概况:沙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开放文明的城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着力营造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商务成本最低的投资环境,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能发财。沙洋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骨架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企业由”十五“末的10家增至87家,初步新成了纺织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医化产业集群和机电产业集群;开发区实现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值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42%、21%和36%以上。开发区正逐步成为沙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新型工业的展示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79亿元,同比增长15.3%,年均增长3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86亿元,同比增长57.6%,年均增长42.9%;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1.7%,年均增长18.8%;一般预算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8.2%,年均增长26.3%;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6.82亿元,同比增长19.3%,年均增长16.8%;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279元和6778元,外贸出口达到2903万美元,同比增长53.9%,是”十五“末的363倍;直接利用外资1678万美元,同比增长16.5%,是"十五"末的60倍,全县经融机构存款余额86.38亿元、贷款余额26.9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88倍和1.87倍。
工业:全县规模企业166家,其中亿元企业21家,形成了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为龙头的轻纺业,以洪森实业、楚玉食品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以秦江化工、天一药业为支撑的化工产业,以荆玻股份、荆华铝业、秦江水泥为主体的建材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玻璃、铝型材、水泥、化肥、服装和水产品等名优产品俏销国内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41.4:28.4:30.2调整为31.7:37.5:30.8,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改变沙洋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时期。食品、建材、化工、纺织四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医药、信电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沙洋经济开发区、后港工业集中区和各类特色园区成为产业的聚集区和经济增长点。洪森集团、富泰集团、荆玻集团、秦江集团、明弘玻璃、龙池集团、荆华铝业等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引进中储粮、正邦集团、楚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
农业:沙洋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金融危机冲击中克难前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比'十五”末增加24家;农产品加工值超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1,被省农业厅授予“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称号。基本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和优质蔬菜等六大特设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生猪调处大县及全省粮食主产县、油菜专业大县、水产大县、畜牧大县,连续3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以“一心三区十园”为体系的农业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成为沙洋农业发展的名片。弄铲平注册商标225件,其中省级著名商标5件,市级著名商标10件,有42个弄铲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382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区成功纳入“国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片区”,进入鄂西十大核心景区行列;成功举办了三届油菜花旅游节,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油菜博物馆;天源国际、海怡苑等一批星级酒店投入使用。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作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取得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近百家权威媒体争相报道。
风土人情:沙洋县现有土家族、回族、满族、苗族、壮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布衣、瑶族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49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8%,其中,200人以上的镇4个,100人以上镇4个。沙洋的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回族主要聚居在沙洋城区,土家族分布在13个镇,其它少数民族分布在部分乡镇。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