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西充城区街道地图 ===
=== 西充县资讯概况 ===
西充礼仪:贺喜:
乔迁贺喜:谁新建房屋,至亲好友都要赠送钱、粮、竹、木或者帮工,主家择吉扯木单时,更要进行庆贺。主家进入新居生活,众亲友要前往“热灶”。现在热灶多以送礼金为主。
上学饯行:明清时期,凡科举及第,衣锦荣归,亲朋好友都要前往庆贺。后相沿成习,凡是谁家有人考上了大学、中专以至高中、初中,亲友或同村的人都要送礼饯行,祝愿一帆风顺,学业长进。解放后同事调出或调入单位,单位也要以不同方式迎新送旧;学生考上大学中专,青年参军入伍,亲朋要馈赠礼品,并联合举办电影晚会进行祝贺,本家也要备酒席酬谢等。进入21世纪,办升学宴的风气愈演愈烈,个别人将其作为敛财的手段。既增加了群众负担,又败坏了社会风气,群众反映强烈。县纪委曾多次行文,禁止这一陋习,但收效不大。
送月米:小孩降生后,作爸爸的必须提鸡(男提公鸡,女提母鸡)到丈母娘家报喜,娘家则要备齐婴儿穿戴的各种衣帽,鞋袜、银钱、铜铃,以及鸡、油、肉、蛋、果、醪糟、米、面等食品,送数挑或十多挑至女儿家。亲戚朋友也送食品衣服。这天,男家则宴请亲友,以示感谢。若因年近半百才得儿子,乡邻前来祝贺,叫做“打老牛”(罐垭、双洛一带不论年龄,只要生男便叫“打老牛”)。此外,还有给无儿但望生子的人家送一梓童塑像,称为“送梓童”,给小儿“保关煞”、“度平安”的“拜保爷”等庆贺。“送月米”世代相袭。现在,无论城乡,送月米多以送现金为主。
往来:人到一定年纪以后(50、60不等),每逢生日,子孙、晚辈以及亲朋好友,都要备办礼物、鞭炮,为其祝寿,称为“做生”,做生当晚除放鞭炮外,还要给当事人吃寿糕、寿面、寿蛋、寿酒等物,祝愿其健康长寿。凡满10的寿辰,特别是60、70、80寿辰,儿孙、晚辈、亲朋送的礼物也要丰盛一些,或送寿联、寿屏、寿幛、寿匾等。富绅家庭,不仅大宴宾朋,还要张灯结彩,放鞭炮、烟火,演大戏,举行拜寿等,故有“赚钱的月米,蚀本的生”之说。80年代末,城乡有部份小青年,也相互做生庆贺。娃娃生日,父母多为其备置生日蛋糕,玩具,以示祝贺。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做生还流行点歌,播放电影、录像,在电台、电视台播送祝词,送花篮等。
待客:县内人们素重“其交以道,其际以礼”,入以视其父兄,出以视其亲朋“敬老尊圣,尊师重教,长幼有序,待人以礼”。同龄同辈相逢,拱手作揖或者鞠躬。解放后,改为握手问好,分别时互相招手致意。学生见老师,徒弟见师傅,晚辈见长辈也由磕头改为行鞠躬礼。一般都用“您好”、“您早”、“久违、久违”、“上哪儿去”、“干什么”等语打招呼。走路请父母、长辈、老人领先,入席请其坐上席。如要问津,“请”字当头,常用“谢谢”、“麻烦了”、“劳神了”、“对不起”、“多承关照”等词表示谢意。来客则笑脸相迎,口称“走得快”、“请坐,请坐”,随即递烟,“检茶”。检茶的东西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煮醪糟,有的下挂面,有的用盘子盛瓜子、花生、糕点、糖果品茶。待客多烧火锅,酒肴讲究丰盛,如遇嘉宾,必杀鸡宰鸭,临时备办不及,就是向邻居借来也得让客人吃得比较满意。一天除3餐外,凌晨还要“过早”,午饭前打“幺台”,有的亲房邻居还要带上几盘菜或携带酒肉前来陪客,表示近邻的和睦和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进餐时要请客上座,吃菜要请客人先动筷,并不断敬酒奉菜,反复招呼客人“慢慢吃”,劝客人不要“客气”、“拘礼”,待客人吃饱后才散坐,客人离去要相送,并用“简慢了”、“慢慢走”、“欢迎再来作客”等词致歉和邀请。进入21世纪,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待客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餐饮待客,逐渐取代家中宴客而成为接待客人的主要方式。菜肴讲求丰盛,酒喝得越痛快场面越热闹越好。
西充交通:西充县距离省会成都309公里,距离南充36公里,是南充的卫星城,国道212线纵贯南北。域内乡乡通柏油路,还有通往各旅游景点的公路;既有开往临近县市的出租车和公交汽车,又有直达重庆、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长途客车,从2008年起西充迎来交通建设大时期。
国道:212国道:兰州——广元——西充——南充——广安——重庆
高速公路:广南高速公路:广元——西充——南充(在建),成巴高速公路:成都——中江——三台——盐亭——西充——南部——仪陇——巴中(在建),南绵高速公路:南充——西充——盐亭——绵阳(待建),遂巴高速公路:遂宁——西充——巴中(待建,2011年开工)
铁路方面,南绵铁路(渝绵铁路):南充——西充——绵阳,成巴铁路(遂巴铁路):成都——中江——西充——巴中,遂宁——西充——巴中,南充轻轨一号线:李渡(嘉陵)——顺庆——西充
车站情况,西充客运中心(西充东站)地址:谯周大道三段(环城路),西充西站地址:西山路与谯周大道一段交界处(盛兴立交旁)
公交线路,1路:龙门桥——常林,2路:瑞星花园——黄泥嘴,301路:开往凤鸣方向,302路:开往占山方向
风土人情:卖娃垭是旧中国贫苦人家没有钱,将难以抚养成人的子女拿到市场上去卖的历史印证。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