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三台城区街道地图 ===
=== 三台县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三台在历史上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1992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亦是旅游胜地。县南的郪江流域为古郪国所在地;金钟山汉墓群为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云台观有清帝敕赐,乃四川第二大道观;县城保留有两道古城楼和千余米城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鲁班水库、团结水库;融古典建筑和现代园林于一体的牛头山杜甫草堂、风景秀丽、素有“小西湖”之称的“翠湖”;有省级凤凰山森林公园和东山公园、蟠龙山大佛宝刹、灵峰寺古刹,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历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时就与成都齐名,被誉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经济文化中心,现在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三台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文化工作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首批市级文明卫生达标县,是四川省的“足球之乡”。三台县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粮食、蚕茧、油料、生猪、水果、水产、药材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猪、麦冬、蚕茧、油橄榄、棉花皆为全国商品生产基地。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膨润土、盐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气等,极具规模开采价值。三台县工业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以电力、茧丝绸、五金机械、轻化工、食品加工为骨干的门类众多的工业生产格局,有30多万种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业正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主体。三台城市功能完备,商贸繁荣,名胜古迹众多。市政设施配套完善,现在城区常住人口20余万;各类商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已形成开放式新型流通体系;一系列古迹文物、旅游景点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购、玩的一条龙旅游服务到位,这里已成为都市人娱乐、休憩的后花园。三台城是省级卫生县城,这里街道宽阔,市容整洁,高楼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热情好客,朴实勤劳。三台交通发达,近几年建成绵三、三射一级公路,三中、三盐二级公路,县城有通往五十多个镇乡的柏油公路,三台紧靠绵阳、德阳、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镇享有路四通八达。信息通道已开通国际程控电话、图文传真、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与计算机局域网。水、电、气供给充裕。省级四川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发展区已具规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服务日趋都市化。投资软、硬环境优越,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前景。成绵高速公路的贯通,绵阳南郊机场、铁路口岸的启用,更为三台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台简介:三台历史悠久,古称梓州,历为州、府、路治所。县城在唐宋时与成都齐名,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是四川历史文化名城。三台自古就是蜀中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昔日六景,闻名遐迩,今日名胜,独具特色。工部草堂、东林晚钟、奎阁迎辉、三台滴翠、琴泉余韵、蟠龙大佛享誉巴蜀。先秦时期的古.郪国遗址和妻阝江汉墓神秘而悠远,四川第二大道教胜地云台观虽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而今,雄伟壮丽的鲁班湖主坝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湖面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被称为“小西湖”的团结水库,波平如镜,千娇百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经过多年的着力打造,形成了“汉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唐宋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五大品牌优势,神秘的古妻阝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三台是一个教育大县,现有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一所,省级示范普通高中2所,每年高考上线率在57%左右;初中和小学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和水平堪称一流。三台的初中教育特别值得一提,每年为全市高中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特别是初中教师,更是兢兢业业。教学水平一流,三台教育的辉煌他们功不可没。三台有3所职业高中,1所民办职业中专、1所电大,开设有纺织、机械、汽车维修等30多个专业,在籍生达7200余人,每年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就业率达98%以上。,三台基础设施三台是川西北交通枢纽,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已通车的三(台)大(英)路、三(台)绵(阳)路、三(台)射(洪)路、三(台)中(江)路、三(台)盐(亭)路均为一、二级公路,并与成(都)绵(阳)、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相连,绵(阳)重(庆)高速公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并从县城通过,镇乡公路四通八达。三台历为川西北物资中药集散地,武昌馆、凤凰山、西门、北门大型批发市场和各镇乡集市,形成了开放式新型物流体系。梓州国际酒店,三台大酒店等众多星级酒店遍布县城,正在兴建的滨江半岛假日酒店将是全县档次最高,设施最全,服务最优的大酒店。县城新老街道宽敞整洁,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绿化率达27%,人居环境优越。三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历史上北宋的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三兄弟,世称潼川三苏,一状元两进士。古代大诗人李颀、陈子昂、李珣均出生于三台。至于外籍客居三台的文学家、诗人,更为壮观,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卢照邻,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张九龄、韦应物、岑参、卢纶、韩愈、刘禹锡、贾岛、苏轼、文同、杨万里、李调元、张问陶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墨迹,供后人品赏。近代医中圣手萧龙友,他的中药医术冠绝天下,被同仁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丝绸巨子陈开沚是四川最早实行了农、工、商结合的实业家。如今的三台名人更是多不胜数:诗人野川、李长空、布衣、谢云,作家戴岱、张庆;著名的音乐家罗中镕(代表作《山那边哟好地方》,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邓禹平(《阿里山的姑娘》的填词者),龚隆昆(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歌舞团著名指挥家)),许可经(中国音乐高等教育先驱者,四川音乐教育开拓者、奠基者,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始人),当代音乐家邱平邦、江传照,年轻音乐家李杰(系中国轻音乐学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钢琴学会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绵阳市音乐学科带头人,代表作有歌曲《小天使的梦》、《上牛头寺》([唐]杜甫诗)、《背水的小姑娘》等,事迹入选人民出版社《中国音乐家辞典》);著名书法家罗子平,画家龙荣华、周真诚、唐超、李德祥、赵德贤,还有摄影家袁成松等等一大批文化艺人,使三台成为一座文化底蕴厚实的魅力之城。
行政区划: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北纬30度至32度之间,东经104至105度。东与盐亭、梓潼交界,南与射洪、大英县相邻,西与中江县接壤,北与游仙、涪城区相连。SantaiXian,身份证号码前六位:510722,邮政编码:621100,县人民政府驻北坝镇,2004年,三台县辖41个镇(潼川、北坝、芦溪、景福、富顺、刘营、西平、安居、塔山、乐安、金石、观桥、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设、三元、万安、妻阝江、龙树、鲁班、紫河、建平、新鲁、立新、灵兴、八洞、凯河、花园、东塔、光辉、百顷、前锋、柳池、永明、新德、永新、黎曙)、22个乡(乐加、幸福、老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断石、下新、争胜、双胜、双乐、忠孝、高堰、进都、宝泉、曙光、云同、上新、广利、协和、玉林)。
三台县名及建置考:一、郪县:唐《元和郡县志》载:“郪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以郪江水为名也”。宋《太平寰宇记》:“以郪江为县名。”旧府、县志亦如其说。因此,郪县是以郪江水命名的。西汉时有郪县,无争议。但晋代是否有郪县,过去曾有三说:一说省并,宋《舆地广记》:“郪县,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置伍城县。”此说无省并时间和依据。二说复立,《四川政区沿节与治地今释》:“郪县,李雄时,复置。”亦未说明复立年月及原因。两说均难于置信。三说存在,《宋书州郡志》广汉太守条:“郪县令,汉旧县。”又据志首例言称:“自汉至宋,郡未改移者,则注云‘汉旧’。”由此可见,自汉至宋,郪县未曾有所省、立、变动。《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晋志》脱此县)。”同书《李特雄期寿势志》载:李雄、李骧“既克成都,众皆饥饿,骧乃将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晋书载记》和《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所载均与此同。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亦载:晋代郪县,五城县并存。特别是《华阳国志》为东晋人常璩所著,《宋书》为南朝梁沈约撰,比《舆地广记》要早600至700年,较接近实际。《大清一统志》记得更为明确:“按《晋志》无郪县,而王长文传曰:‘广汉郪人’,又《华阳国志》、沈约《宋志》皆记有郪县,其未尝废可知!”清代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在嘉庆十九年(1814)校勘《华阳国志》时即注云:“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之(今本《晋志》脱郪县)。”据以上所考。西汉已有郪县,晋代仍有郪县,属广汉郡,县城在今县南?江乡,至南朝梁才撤并入北伍城县。
二、北伍城县:《大清一统志》载:“中江至绵州流入,经中江县南又经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为郡治,因县城(今潼川镇)位于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县。北伍城,旧志多载南朝刘宋元嘉中建,但亦有两说:民国《三台县志》载:“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改?县为北伍城县,分属广汉郡。”并注明源于《宋书》,但查《宋书。州郡志》,广汉郡条载:“郪县令,汉旧县。”“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新城太守条又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无“晋武帝改郪县为北伍城县”之文,民国《三台县志》晋立北伍城县之说,显系因《晋志》脱郪县,作者将原属一郪县地的五城县(今中江县)与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统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栏宋置齐废;《四川通志》三台县条载:“齐废北伍城后,郪县亦省。”今据《南齐书。州郡志》载:“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条载:“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据《陈伯玉文集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记“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县(按:指北伍城与怀归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萧齐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为郡豪杰。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又《陈孜墓志铭》:“五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高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生大父汤,为郡主簿。”此记结合前段引文说明“立郡、制县”始于刘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县志》梓州条载:“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宋《皇朝郡县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据此,刘宋置新城郡,北伍城县的时间也基本解决。而《四川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均载: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历经齐、梁、魏、周,至隋才改名?县。因此,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县,属新城郡,并以县城(今潼川镇)为郡治,直至隋改名?县。明初并?县入州,清雍正时于此置三台县迄今。
三、涪城县:宋《太平寰宇记》涪城县条载:“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郴县。”可见县因城临涪水以得名。涪城县建置曾有两说:一是民国《三台县志》:“晋惠旁分涪县地置涪城县。”《绵州地志表》:“晋惠帝元康六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属梓潼郡。”查《晋书》、《宋书》等正史,皆无晋惠帝置涪城县记载,此说难于置信。二是《旧唐书地理志》绵州涪城县条:“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查《晋书》、《宋书》、《隋书》以及唐《元和郡》均无东晋在四川境内置始平郡之文,(《晋书地理志》雍州条,载有东晋先后在武当、襄阳侨置始平郡)五代时《旧唐书》始提出东晋置台平郡之说。似亦未可据信。《四川郡县志》在晋代涪城县条下引《元和志》:“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并称“《宋志》,《齐志》,梓潼郡皆治城县”,可见它将涪县与涪城的时间地点相混淆了。因为晋代并未在今三台境内置过涪城县,此说亦不合史实。今考《南齐书州郡志》载有“始平僚郡”,《直隶绵州志》载:“《州旧志》涪城县,在今州东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坝,《元和志》涪城本涪县地。萧齐时侨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城县,十六年,改涪城县属金山郡,唐初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大清一统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均载,萧齐置始平僚郡,梁改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古今地名辞典》均同此说,因此,根据上述考证,南齐置始平僚郡,无属县,萧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并分涪县地县始平县为郡治,西魏改郡为涪城,治地在今县北花园乡。涪城县,直至元朝初年并入郪县是符合史实的。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