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西和城区街道地图 ===
=== 西和县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辖6个建制镇14个乡。2007年底全县人口39.77万人。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的西和,物淮南北东西,地下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粮食生产一年一熟,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蒿麦等。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半夏人工栽培与加工取得成功,成为西北最大的半夏集散地。试验截植山茱萸,西贝母已获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县境内东部属国内铅锌第二大矿床西成铅锌矿带之北翼。南部山区的崖湾锑矿号称全国第三大锑矿。沙金、岩金遍布全县,处于陕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带。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24个乡镇全部通电,乡至村通电率达80%。县内公路总长471公里,16条公路连接全区其他8个县,往北有通往陇海线天不火车站的三级线道,往东北、东南有通往陕西、四川的四级县道。3000门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直拨,移动电话即将开通。通讯联络极为便利。西和县1989年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防护林建设县之中,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之一,并被列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甘肃段“一岸两翼”范围。又是甘肃省五个经济开发试验小区重点县之一。享受国家、省、地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行政区划:西和县辖6个镇、14个乡: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石堡乡、西峪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十里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职教中心教学实验综合楼、县一中学生公寓楼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2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和124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用。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7项,创建农民科技学校113所,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40期8万多人次。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县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全面建成投用,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即将建成投用,县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已完成主体三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2.7万人,参合率达到90.83%,全年报销医药费964.4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一批事关经济的骨干项目,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辅之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新型工业主体框架。富康公司万吨锌冶炼扩建、陇南磨沟铅锌矿锌冶炼厂、晚峡水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公路建设上,祁西路改造全面完成,西姜路改造正在铺油,西马路杜河大桥已建成投用,县车站完成主体工程。全县干部职工投工投劳,完成了县际公路路基填方6公里,折合投资250万元,完成4条乡村公路建设22公里。在旧城改造工作中,城区“两纵五横”7条主街道道路管网及路灯、广告灯箱等工程全部结束,并投入使用,城区供水扩建和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电力建设上,完成了西峪35千伏变电站移址扩建,建成10千伏主干线30公里,长西35千伏三回输电线路工程正在建设,全县实现同网同价。另外,北商场改造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金桥宾馆、百货大楼、供销大厦等商业网点建设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最终消费达47810万元,其中:居民消费38535万元,居民消费水平达到1003元/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到8853元,增长3.6%。有0.6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低收入人口由10.77万人减少到8.86万人,有1.91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元。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食品消费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相应提高,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8.8%。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3096人和2738人,覆盖面国有企业为100%、集体企业为71%。
特色文化:奇巧文化独具魅力位于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仇池国的故土。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乞巧、山歌、春倌、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特别是乞巧活动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在西和人的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企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包括选址、联络、筹资等项。乞巧活动由手襻谺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巧娘娘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乞巧节又称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由妇女们欢度的节日。甘肃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最有特色。它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而兴起来的。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女儿们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里祈巧。西和、礼县一带还举办情趣横生的“乞巧”游乐活动,整个活动分为“请仙”、“引水”、“乞巧”游乐等。2007年3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扁授予西和县人民政府。特色饮食:推荐: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凉粉、揪片。现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