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丹堡乡上一届党委和政府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11、10”涉农事件影响,正视现实,克服困难,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全乡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加强。恢复丹堡、杨杜沟、陈小平、尹家磨电灌、水轮泵,维修沿河部分村社河堤,兴建前山、丰元坡、阳山、楞干、岔沟等村社集雨节灌和一些村社人饮工程,特别是解决了丹堡村和机关单位的人饮困难,拓宽了陈小平、丰元坡等村社道路,兴建杨杜沟龙凤水泥大桥,维修峡沟吊桥,兴建马尹县乡公路,完成大小石湾农电线路工程前期准备。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开通丹堡村及机关单位、杨杜沟、纸房、尹家坝、陈小坪等村社有线电视,实现前山、蒲池、梁家坪等村社开路电视,架通丹堡、纸坊、杨杜沟、郭尹坝、吕家坪等村的程控电话。三是计生、土管、环保三大国策、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显著。 地理状况:丹堡乡,地处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后改为“丹堡”。境内地形呈多样性,川坝、坪台、高山、沟壑皆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林茂竹翠,四季长青的丹堡河滋润着两岸的千顷良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尤其当地盛产的大米,以香甜油润著称,历史上曾为贡品。经济作物主要有纹党、花椒、天麻、生漆、蜂蜜及各种瓜果蔬菜。境内群山沟壑中蕴藏有硫磺矿,丹堡河中还有水獭、珍贵的药用羌活鱼。当地农历二五八逢集,集市源远流长,始建于明朝成化六年,是附近上丹、横丹、尚德、城关、刘家坪等6乡镇的乡场,各种山货琳琅满目,赶集者擦肩接踵,热闹非凡。丹堡河畔建有装机容量100千瓦水电站,已运行30年,为全乡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最长的乡村公路“何马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还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乡。丹堡乡村民科技意识强,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栽培杂交稻,种植地膜玉米,大搞小麦、玉米制种。近年来,丹堡、吕家坪等村的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广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民收入。马家前山一带有大片荒坡和弃耕地可利用,丹堡、前山等村农民承包搞开发,建起以核桃为主的千亩经济林果园。1999年,实现了整乡脱贫。 行政区划:丹堡乡,辖10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32个合作社,49个自然村,1441户,5558人(内有藏族345人),劳动力3059个。其中有4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地处丹堡河两岸,6个行政村(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积8997亩,其中水田963亩,水浇地2041亩,旱地5993亩,梯田2232亩,经济林果园1650亩,蔬菜面积590亩,纹党69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6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9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97万元,粮食产量13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242公斤,人均纯收入618元。 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实事求是开展查灾、报灾工作。为了保障灾情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乡党委进一步严肃干部工作纪律,明确要求乡村干部在查灾报灾工作中,不虚报,不漏报,灾情查实后要向受灾群众公布,征得群众同意后,再上报乡党委政府,切实增强了查灾工作的透明度,并对灾情进行动态管理,每次余震发生后,组织干部职工对灾情再次进行核实,并如实进行上报,便于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