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沾化城区街道地图 ===
=== 沾化县资讯概况 ===
风土人情:综述-渤海大鼓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胫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集聚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沾化冬枣,恰如这一方水土哺育的敦庞厚朴、勤劳聪慧的沾化人民。上千年来,人与枣一起繁衍生息、患难与共、绵绵情深,形成了意蕴悠长的冬枣文化。当地有关沾化冬枣的奇闻逸事、诗歌词赋、童谣民谚俯拾皆是、处处可闻,尤其是植根于民俗风情之中的冬枣文化异常浓郁芬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沾化冬枣别具特色的文化更是远播华夏大地。1999年9月15日,沾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10月8日为沾化冬枣节。历时5年,沾化县已举办六届沾化冬枣节。
饮食-旧时,素以高粱(或玉米)与大豆的混合面蒸饼子、窝头为主食,歉收年月常以谷子代替高粱、玉米。每餐伴有高粱(或玉米)面粥或菜汤,很少有小米饭。农忙三餐,闲时两餐。富者粗粮细作,穷人掺糠加菜蒸成“谷楂”(弄成圆团一掰为二)、“芑馏”(圆球形),间以粗粮面包菜面子(西部叫“团子”)作调剂。蔬菜以自种自食为主。夏秋间,豆角、南瓜为主,黄瓜、茄子为辅。寒冬季节,白菜、萝卜、豆腐即为佳肴。当地居民喜吃咸、辣,盐渍萝卜和虾酱是常备菜,秋冬喜吃大葱,夏季喜吃大蒜。总览全年饮食,腊月、正月好于平时,农忙好于农闲,麦收多吃面食。招待客人来不及买馒头就包水饺、烙饼、擀面条,只备烟、茶,很少有酒。婚嫁筵席却大讲排场,每席菜肴最少有三大件、六碗、四碟。会亲家、请媒人更为丰盛,宾至,先布好“压桌碟”,有糕点、香茶,供寒暄品茗,然后,上酒上菜,讲求三道饭,饮酒攀谈三四小时之久。建国后,人民生活提高,掺糠加菜者大为减少,逢年过节饮食愈加丰盛。招待客人必有酒、烟、茶和炒菜,面食自不必说。除1960年前后外,“谷楂”、“芑馏”基本不见。80年代以来,普遍以面粉为主食,小米、绿豆、大米为调剂。蔬菜更为繁盛,新增芹菜、土豆、西红柿、蒜苔、蘑菇……不一而足,韭菜、黄瓜较前大为增多,四季皆有。吃饭不但有荤菜,且大多喜吃瘦肉。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家家推磨捣碾,称鱼买肉,置办供品,购买年货;村村组织文娱队伍,学习排练;店铺结算清理欠帐,民间所有财物借贷各作归还;富人逼债,穷人躲债,直到大年三十。待到正月初一,逼债者停,逃债者归,故春节又称“年关”。腊月三十,家家早起,清扫庭院,贮水满缸,摆好香案,悬挂“家堂”,安置木主。在太阳未出之前,家长持燃香到坟上或通向坟莹的路口作揖跪拜,叩祈祖宗神灵回家过年(俗称“请爷爷娘娘”)。然后捧香回家。往返路上,不回头,不说话,恭谨肃穆。抵家后,将香火插入香案,奉上供品,在门前点放鞭炮后,合家烧纸叩拜。早饭后,家家门上贴好春联,准备好一切过年事宜。请爷爷娘娘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有的是腊月二十九日下午,西部地区则有的待除夕下午。晚饭后,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各在自己的大门口放置芝麻秸或蓖麻秸(有的放玉米秸或谷秸)三束,做成支架,在大放爆竹的同时,点燃支架,火光熊熊。在场老少齐呼:“明儿来,明儿来……”,谓之“叫明”。待草秸将烧尽时,即用草束往家引火,边走边喊:“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家流”、“大葫芦棒,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扛”、“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来穿袄子”。将火引至灶门后,在大门上放一横棍在地,名曰“拦明棍”。此活动的由来说法有二:一说人民苦于清王朝的统治,盼望恢复大明江山;一说期望新的一年光明来临。但民间的实际活动,却是表露人们急于摆脱贫困希望人财两旺的心情。“叫明”实是“叫命”。除夕夜里,戒律很多。不能随地吐痰泼水,不准打骂诅咒,不许狂言诈语。全家谦和温顺,明灯守岁,及时进香。俗称“坐年”。是夜,富家烟酒糖茶,围炉谈家常,极尽天伦之乐;穷人家儿少爆竹女无花,寒夜绵绵,灯火惨淡,百愁交集,索性早眠。但总在黎明前“发纸马”:女家长烧火煮饺子,男家长率领小儿孙在屋门外点放长串爆竹。接着在天地神龛前烧纸进香,叩拜“家堂”,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至此,一切禁讳放松,共进年饭饺子。“发纸马”有“起得越早越吉利、吃得越多越健康”的说法。有的不到半夜就“发纸马”,叫“抢年过”。有的本来食欲不振,为图吉利也要强吃一碗。泊头、黄升一带,有吃完饺子后牵着骡马向喜神方向(喜神在何方,历书有规定)走的习俗,大车也要朝向喜神方位,名曰“迎喜神”。此日(正月初一),大小便一定要避开喜神方位。过年饺子吃罢,男女各着新衣,以宗亲近远为序,先近再远后庄乡,给长辈拜年。乡亲街巷相遇,惯以“好啊”、“起得早”、“吃得多”、“发财”为祝贺语。除夕晚上,亲门近支凑在一起谈心,平时少有不睦者,多趁此相聚,各得宽慰,不言自了。只要初一早晨能登门拜年,往日的嫌隙,内心的抵牾,都能烟消云散;如即日不登门,平时无隔阂者也会引起猜嫌。初二早晨(西部地区有的于初一下午),各家又焚香烧纸,将祖宗神灵送回坟墓。此时,同宗聚会,由长辈带领,到祖坟上烧纸叩拜,并大放爆竹,以示后人兴旺。自即日起,晚辈携礼物到亲戚家拜年,先后顺序一般是外祖、姑姨、岳父、其他。至初七八逐渐结束。建国后,敬神之俗逐年淡忘,祭祖的形式依然存留,一切禁忌陋习多被青年人突破。“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禁止烧纸烧香,上坟祭祖,相互拜年。“红卫兵”各街头设岗,没收走亲拜年的礼物。连续几年,农村的春节死气沉沉,贴春联者也寥寥无几。“文革”过后,旧俗复苏,但拜年的形式有所不同,除亲门近支仍行叩拜礼外,大多以祝贺问候代替。给亲属拜年的次序亦有改变:除初二照样到外祖家拜年外(有的初一就去外祖家),初三多到岳父家,其余亲属以次后推。另外,春节前后友好聚饮之风方兴未艾,青、中年尤甚。
元宵节-即上元节。民间叫“正月十五”。主要的活动是灯展和烟花。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晚。儿童们先提灯照遍自己院子的角角落落(以为可照死毒虫),然后走上街巷,成簇成群,忽集忽散。县境西部有放“铁窝头”的习惯。用生铁铸一空心窝头,尖上留一小孔,座部的针孔插一导火线,由底部装入花药,密闭压牢,点燃后从尖上的小孔喷放黄蓝色火花,持续良久。有的老年以棉油拌合糠皮,一堆堆放于村头路口点燃,曰“放路灯”。春节期间,各村都有扮玩艺的习惯。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耍狮子、斗罗汉……千姿百态。元宵节村与村互与联欢,热闹非常。县城附近村庄,多到城内献艺。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内商家于各路口扎起过街灯棚,挂满各式彩灯,献艺队伍至此,则以爆竹拦截,敦请耍出套路,活动至深夜不停。日军侵占时,人心惶惶,灯会停止。解放后,农民情绪高涨,文娱活动异常活跃,不但恢复以前的所有玩艺,还增添“扭秧歌”、“小戏”等新形式新内容。1958年以后,文娱活动转入低潮。“文革”期间,一切传统文娱活动,都被视为“牛鬼蛇神”,不准演出。1980年后,不但传统文娱节目有所恢复,灯笼、焰花的式样也更加新颖。县城的彩灯几乎全部电气化,明暗闪烁,璀璨夺目。焰花更是绚丽多姿,有“仙女散花”、“金菊吐艳”、“孔雀开屏”等等,再加各地文娱队的献艺表演,热闹非凡。附近农民多来观光,较远者,有的驾拖拉机进城观赏。至于节日食俗,虽名元宵节,却无吃“元宵”的习惯,大都吃饺子,有的正月十五吃,大多是正月十六早晨吃。填仓日:农民于新春之始,满怀丰收希望,于正月二十五日清晨,在院子里或大门口用草木灰撒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圈,名为“打囤”。然后分别在圈内放置少许五谷杂粮,象征各种作物都囤尖仓满。此俗于农业合作化后消失。
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即日后,意味着龙开始活动,雨水即将来临。民间趁“龙抬头”之机,争先剃头,叫“剃龙头”。二月二以后,天气渐暖,与人为害的蝎子即将活动。因此,家家户户于此日炒脆豆或煮面豆吃,起名“蝎豆”。寓意将蝎子炒尽煮绝。无论炒或煮,都以大豆与糖(或盐)、香料配合炮制,风味鲜美,极为青少年喜爱。70年代始,各地都有爆花机,蝎豆遂以爆代炒,内放糖精,不再放糖、盐、香料之类。
清明节-系扫墓节。节前数日,家家给先人墓培土整修,叫“添坟”。一是防止风吹雨浸,坟墓自平;二是显示该坟主后继有人。如有人在“绝户坟”上添几锨土,即被视为义举。是日,沾城、下洼一带,从早到晚,提箪托盘上坟祭祖的人不断于野。男性跪拜焚纸锞,奠茶酒,女性多号啕大哭,祭生父生母者尤恸。流钟、永丰以东大部地区,正节不上坟,多在节日的前一天或前几天,节日后上坟者较少。据说,为纪念春秋时期介之推不图功名隐山被焚,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天不动烟火。节日前一天叫“小寒食”,正节是“大寒食”,后一天叫“末寒食”。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只是不大蒸大煮,吃大饼卷鸡蛋或鸡蛋咸食者居多。该节日,当地无踏青之俗,荡秋千却蔚然成风。凡有青年妇女的家庭,节前扎起秋千架,届时,姑娘、少妇艳装浓抹,荡腾飘洒,嘻笑戏谑,长辈不予干涉,故姑娘、少妇极盼此节。建国后,城乡各地均有为烈士扫墓的活动,在烈士墓前,缅怀烈士功绩,并敬献花圈以示哀悼。1958年平坟造田以后,“添坟”活动中止,去墓址祭奠的遗风尚存。80年代,筑坟、添坟、上坟活动均有恢复,甚至与昔日无异。至于荡秋千之俗,建国后即逐渐淡漠。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民间称“五月端午”。据说,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家家吃粽子,示意将米撒入汨罗江,吸引水中动物抢食,保护屈原的尸体。粽子多以黍粘米合红枣,外包宽幅苇叶,以马兰捆缚,经蒸煮而成。节日间多有江米粽子上市。另以祛邪除毒为意念,在门窗上插艾枝,在儿童的手腕、足腕上结“五丝”(五色线合成)。建国后,此节逐渐不被重视,门窗不见艾枝,结“五丝”的儿童不多。1958年始,粽子绝迹,至80年代方有恢复。
初伏-俗语“暑伏”。是日午饭,家家吃“凉面”。即将煮熟的面条以凉开水过滤后,加入麻汁、蒜泥、黄瓜丝、芫荽末、鸡蛋卤等拌合而食,有的放入酱油和醋。吃凉面象征在酷暑季节不中暑,偶有一年吃不上凉面,将是终身遗憾。
中元节-民间叫“七月十五”,实于十四日过节。此节又称鬼节,家家上坟祭祖,供飨果品。上坟时间不太集中,十三、十四、十五都有,以十四日为多。晚上,向河里、湾塘里“放草芽”。其制法繁简不一。有的用面捏成灯盏放入食油,点燃后置笸罗或西瓜皮内投放水面;有的做些纸人纸马插在笸罗沿或西瓜皮上,并衬以花卉;有的用西瓜皮制成船,在灯盏旁插上纸人,起名“许仙游湖”。“草芽”各式各样,灯火映入水面,辉煌夺目。据传,此活动起于南宋。当时北方人为避金乱随宋南渡后,每至中元节即以此形式祭奠北方的亲人,逐年扩延,到北方变为“放草芽”,并千古流传。建国后,“放草芽”之风逐渐泯灭,上坟祭祖之俗仍在沿袭。
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被视为“团圆节”,奔波在外的人力求回乡。又因正值秋收,被视为“丰收节”。节日间,不饰衣着,只求口福,家家煎炸烹炒,美餐一天。傍晚,在天地神龛上摆好供菜,敬献西瓜、月饼,全家叩拜,道谢丰收。月饼是仲秋节的特具食品,友好相会,亲友互访,必不可少。据传,元代末年,每10家供养一个蒙古人,蒙古人暴横肆虐,人民深受其害。有人在每一个月饼里都放一红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字样。群众买到月饼,纷纷议论,认为是天意,即于是日统一行动,将“鞑子”杀绝。以后月饼里的青红丝就是红纸条的象征。此传说虽无事实根据,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十月一-此时,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富人家的长工下工回家。如下年连用,即留雇主家做些零活,工价计入下年。部分青年自愿结合,聘请老师成立冬塾。冬季庙会从此开始,家家上坟祭祖,给祖先亡灵送“纸钱”,妇女尤切。此俗至今仍在延续。
腊八日=腊月初八,家家吃以粘米合红枣煮成的“腊八糕”。住娘家的少妇必须回婆家。吃完“腊八糕”,即揭开春节的序幕。旧时私塾多于此日放“年假”,至来年元宵节后方才开学。建国后,此节不被重视,学校无放假惯例,“腊八糕”也多以大米饭或水饺代替。
辞灶-腊月二十三,是送“灶君”回天宫向玉帝述职的日子,故名“辞灶”。此日,外出行人力争回家,以免“辞”在外面。“辞灶”仪式由长辈主持,先供献糖瓜,再焚灶君像与纸马(俗称“灶马”),然后叩首送别,并恳请“上天言好事”。即日,家家大扫除,户户吃“杂面”(杂粮合做的面条)。之后,开始“忙年”,丝糕、粘糕、花里虎、豆包、包子、馒头、蔬菜、鱼肉……一齐做好,备春节期间食用。建国后,破除迷信,灶君像逐渐消失,糖瓜也无人制作。至今,大扫除、吃杂面之风仍存,焚纸辞灶者鲜见。
订婚-经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即初订婚约(口头)。然后双方将嫡亲长辈的名字写于红纸之上,互相交换,称为“换号”。“换号”之后是“换柬”,随柬帖互送礼物。此时,男方以盛筵款待媒人,订婚手续完毕。建国后,首先争取本人意见,然后履行传统订婚手续。但换柬时只交换礼物(有的以钱代物),无有“柬帖”。60年代始,订婚前交换像片,后逐步发展为见面谈心。订婚后男女互相往来,在往来中,男方对女方有较丰厚的馈赠。惟黄升以西地区,女性多不去男家,男性携带礼物去女方者也不多见。70年代,由父母包办的“娃娃亲”在西部、北部地区有所恢复,80年代较为普遍,而东部地区,“娃娃亲”仍属罕见。西部、北部地区,订婚后男女双方不搞礼仪往来,东部则大事走动,孩生日、娘满月,婚丧嫁娶,“新亲家”都得首当其冲。如男方到女方去,必须给女孩“看钱”,不然,则有退婚的可能。其实,订婚不是法定手续,孩子长大后,自主退婚者不在少数,家长只得服从。
结婚-男方选定黄道吉日后由媒人转达女方。结婚前一二日(必须是双日),男方送五色食物给女方(如鸡、鱼、酒、肉、蔬菜等,有的送米和面),名曰“下礼”,又称“催妆”。与此同时,不论春夏秋冬,男方必须给女方一套上轿棉衣,若在夏日,则将棉衣置轿内做坐垫。民国时期,东部地区趋向简单,有的只送衣料,置棉絮于轿内充当棉衣。结婚前一日,男方近族的大门贴喜联,傍晚,吹鼓手在大门前奏乐,叫“响门”。晚饭后,吹鼓手伴奏,新郎到全族长辈家叩拜,叫“拜门”。结婚时,男方备两乘花轿,一红一绿。新郎乘红轿,鼓乐伴奏‘9富家更有旗锣伞扇),由两位礼宾(叫“拿毡的”)陪同,去女方迎亲。女方长辈亲迎新郎入席,宴毕,在鼓乐声中为新郎披红戴花。同时,新娘头蒙红巾(叫“蒙头红”),足不履地(冬天也不准穿靴),以椅子抬入红轿,新郎换乘绿轿,吹吹打打,到男家举行婚礼。陪同新娘前往的有:男女送客各2人,压车压轿的儿童2人,赶车拉陪送、嫁妆的数人。花轿行程往返不得同路,行路人必须让路,即使达官贵族也不例外,因为结婚有“小登科”之称。花轿至男家门口落轿,新郎先进院坐椅子等候,新娘由女宾扶持,步红毡至庭院,与新郎拜天地后,揭头巾,面公婆,入洞房,喝合婚酒,吃饺子,即为“合卺”。晚上,女方送来酒菜,供喝“红酒”。“喝红酒”也叫“殃喜”、“要火烧”,小叔子和下辈人都来戏耍殃闹,有的大岁人和长辈也来凑趣,此所谓“三日无大小”。此后,女方的眷属频频来男家“送饭”、“圆饭”、“会亲家”、“随人情”、“梳头”、“填箱”、“赠手巾”,男方的亲友都来祝贺,人来客往,笑语声声,大吵大嚷,向女家长“要火烧”殃喜,如此宴宾三日方告礼成。新娘于是日回娘家,一般在娘家住两日再回婆家,叫“回六”。如女方属第二次结婚,即大为从简,一不用花轿,二不用迎亲,只以马车迎接,叫“拉回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都依法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但在农村仍需举行上述结婚仪式,只是改乘轿为骑马、骑(坐)自行车,近年又改为坐拖拉机、汽车。其他形式也大为从简,“蒙头红”自行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准贺喜,不准设宴,不准吹打,尔后恢复旧习,而且设宴益盛。70年代后期始,结婚前,男方必须备好家具,有的男方出钱女方购置。80年代逐步升级,由橱柜到沙发、缝纫机,又到家用电器,男方耗资由一千元到数千元。黄升以西地区情况有所不同,结婚前,女方备大量“陪送”,一般价值一二千元,多者5000元以上。
贺寿诞-俗语云:“活盼生日,死盼忌日”。自古“做生日”最为普及。但重视程度有异。一般说来,西部比东部重视,大家庭比小家庭重视。旧时,年过花甲的长辈方能接受亲友祝贺。与贺者主要以“寿桃”、“龙须面”为礼品,宴请亲友必须有面条,称“寿面”。家庭情况不同,贺寿形式不一。社会上层人士或富家老人寿诞,除亲属外,尚有许多宾朋乡里登门祝贺,携厚礼,送寿幛,献寿联,阿谀奉承,捧场增光。接受祝贺者,除设筵款待外,有的唱大戏进行炫耀。穷人家寿诞之日却默默无声,除自己的子女送点包子、馒头、面条、油条外,再无其他宾朋。解放后,无声势较大的祝寿活动,但却较前普及。一般老人寿诞,子女及亲近亲属都备礼祝贺。不分年龄大小,做生日均忌喝粥,老人生日,晚辈百依百顺,晚辈生日,长辈不打不骂。近年来,贺寿诞送“寿桃”、“寿面”的较少,赠生日蛋糕者普及。
贺生子-婴儿出生,不分男女,一律称为“添喜”,本族及乡里凡素有礼仪往来者,都送礼祝贺。大多送鸡蛋、红糖、油条、面条、馒头等。婴儿的外婆、舅母、姨母、姑母分别在三日、六日、九日、十二日前来看望祝贺。最隆重的是“十二日”,旧社会,比较富裕的家庭生了男孩,即设宴通知亲朋前来祝贺,叫“做十二日”。如果是老年得子或大户生第一个男孩,更是大事庆贺,亲友、乡里送“小红包”、“长命锁”,主家则大摆筵席,有的唱戏3天。西部地区有幼儿一百天“做百岁”的,气氛胜于“十二日”。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不分穷富,无论生男生女,都“做十二日”,庆贺更盛于前。
贺建房及迁居-农村建房,乡里以助工代替庆贺。60年代至70年代,盖房由生产队拨工,邻里即送酒、送烟,以示祝贺。新房落成或购置新房迁入新居时,邻里亲友具礼庆贺,称“温锅”,主家也备酒答谢。贺前程:明清时期,如有考取生员、举人、进士者,亲朋必来祝贺,贺光宗耀祖,贺前程似锦。主家设盛宴答谢。废科举以后,贺前程之风消失。直到80年代,似有恢复,凡参军入伍和考取中专、大学者,都有乡里、亲朋祝贺,只是形式简单,不设宴答谢。
地方特产:沾化文蛤:文蛤俗称花蛤,为半咸水贝类。喜栖于近河口浅海细沙表层,常随潮流涨落作短距离移动。蛤肉洁白鲜嫩,清香爽口,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汆、烩、蒸、炝或作馅均宜。文蛤又是名贵保健材,具有调阴阳、益气血、补精髓、抗衰老之功效。沾化县是中国三大文蛤产地之一,浅海域分布面积43万亩,蕴藏量7.56万吨,宜捕量6000吨左右,均居山东省第一位。文蛤远销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疣梭子蟹:俗称螃蟹,因其体呈梭形,背有三个隆起而得名。沾化沿海是其主产地。每年4~5月间,雌蟹游入近海产卵。蟹肉细嫩,洁白鲜美。未产卵之雌蟹,蟹黄盈满甲壳,色艳味香。自古骚人墨客咏蟹诗文颇多,吃法也甚讲究,如“芙蓉菊花蟹”、“雪丽大蟹”、“七星蟹黄”等。
渤海毛虾:渤海毛虾(虾皮),是一种生长迅速、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世代更新快的小型虾类,在生态习性上属于浮游动物类群。毛虾喜栖息于近岸泥沙底质浅海区,食物链短,生长成熟快,一年能繁殖二代,年产量在4万吨左右,沾化出产的毛虾品质最好,营养价值高,成为近年来沾化渔民海水捕捞的主要对象。毛虾体小壳薄肉嫩,适于加工成虾皮或虾酱,是虾皮、虾酱的主要加工原料。市场上的虾皮即为毛虾加工而成。虾皮的营养价值很高,在水产品中属价格比较低廉的大众化海味品。经化验每100克虾皮中含蛋白质39.3克,脂肪3克,糖类8.6克,钙2000毫克,磷1005毫克,铁5.5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7毫克,尼克酸2.5毫克。虾皮中钙和磷的含量在水产品中最为可观,儿童适当地食用虾皮,对其生长发育大为有益。
海蛰:海蜇又名水母,为海生腔肠动物,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伞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饵。海蜇的营养丰富,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质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种维生素。海蜇是天然保健食品,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降血压、祛风、除湿、清积、润胆功能。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为海蜇皮,腕部为海蜇头。沾化县年均海蜇产量1.5万吨。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海蜇专业批发市场,年市场交易额可达20亿元。
梭鱼:梭鱼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渤海湾沾化海域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沾化海域梭鱼年产量达1.5万余吨。捕捞梭鱼的最佳时期在春季,民间有“食用开凌梭,鲜得没法说”的说法。开凌梭是春暖冰开后被捕获的第一批梭鱼。每逢冬季梭鱼便潜入深海越冬,处于休眠期的梭鱼极少进食,腹内胆汁、杂物少,春风送暖,冰凌开化,万物复苏,农历惊蛰前后梭鱼集群游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内觅食,此时被捕捞到的开凌梭鱼鲜美,食之即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须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营养上乘。
锅子饼:先用软面做两个小饼,在熬子上烙黄备用,再用鸡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卷入饼中,稍煎,切成块食。锅子饼呈长方形,面皮用发酵面油煎做成,包以菠菜、青辣椒、鲜虾皮、豆腐末、粉条末等制成的馅,滑酥多馅,咸鲜适口,香而不腻。下洼锅子饼,呈长方形。做法:“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在制作饼皮时,要选新麦磨的面,新黄豆榨出的油以及鲜葱。这样做的饼味品味柔韧细腻。“菜把青青间韭苗,茴香盐白自烹调”,做饼的馅要用刚割的韭菜、新掐的小茴香叶、细盐等。最后支铛(带沿的平底锅)、煎饼(饼的直径为40厘米为宜)、卷馅。如今,下洼锅子饼也做出了花样,原先做皮用小麦面,现在也可用玉米面、荞麦面等,或几种面混和。馅的原料则更为广泛,如虾仁、鱼丁、鸡片、肉丝、荠菜、香茹、木耳等,或几种原料调拌在一块。原先的小本生意谋生,也变成了品牌超市快餐;肆舍饱腹之物成了雅堂之食,来下洼,不尝尝锅子饼真可谓不成一游也。
基本概况:沾化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县政府位于沾化县富国镇,既是山东半岛和京津唐两大经济区的联结地带,又是国家“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总面积2214.57平方公里,辖七镇两乡、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渔港办事处、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43个行政村,总人口38.7万。这里土地广阔,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被誉为“黄河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沾化,历史悠久,因盛产稀世珍果沾化冬枣,而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2010年枣农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沾化成为“全国人均林果收入第一县”。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新加坡、南韩、日本等国家。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9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4.5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6.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打打牌17300元、7198元,同比增长12%、15.2%。今年1-4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35.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4亿元,同比增长21.7%。沾化县属环属环渤海“金项链”上的重要一环,拥有海岸线171公里,驰名中外的渤海梭子蟹、渤海毛虾、东方对虾和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就产于这里。全县拥有土地332万亩,人均占有9亩,其中耕地110万亩、滩涂100万亩、海滨草场70万亩。
自然地理:沾化县位于区内东北部,渤海湾南岸,东部由北向南与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为邻,南连滨州市,西南部与阳信县接壤,西部与无棣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5′~118°21′,北纬37°34′~38°11′。县境东西宽53.75公里,南北长68.99公里,总面积2214.57平方公里。县境域属于鲁西北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滩涂以上海拔1.6~8.4米(黄海高程),坡降约为1/7000。在外力作用下,形成6种微型地貌:缓岗、浅平洼地、微斜平地、河滩高地、海滩地、滩涂。河滩高地系古河道漫滩发育而成。滩涂系泥质,河叉密布,由海湾伸向内陆。海岸线曲长170.5公里,滩涂面积5.64万公顷,-15米以上浅海面积18.97万公顷。滩涂及浅海底平坦,均为泥质。县境内土壤分为2个土类,3个亚类,4个土属,82个土种,总面积13.72万公顷。潮土土类:分为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滨海潮土系潮土亚类的唯一土属,包括15个土种,土体构型多有厚粘层。分布于富国以南徒骇河沿岸和秦口河中游东侧海拔5米以上的地段,面积2.96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6%。土壤表层多为轻壤和中壤土,土壤肥力高。滨海盐化潮土是盐化潮土亚类的唯一土属,包括34个土种,面积5.22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8.0%。土壤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地瘠薄,受干旱威胁大。盐土土类:由海相沉积物与陆相沉积物交错叠合而成。有滨海潮盐土1个亚类,含滨海潮盐土和滨海滩地盐土两个土属。滨海潮盐土包括27个土种,面积4.0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滨海滩地盐土包括6个土种,面积1.45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0.6%。两土属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海拔3.5米以下地段,表层质地多为轻壤和沙壤,滨海潮盐土兼有中壤和重壤。土体构型多以厚沙层为主。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土壤表层质地有沙壤、轻壤、中壤、重壤4种类型,面积分别为1.36万公顷、6.46万公顷、4.04万公顷、1.86万公顷,以轻壤面积为最大,占总面积的47.1%。境内主要河流有徒骇河、钩盘河-秦口河、潮河3条干流河道。徒骇河系境内最主要的自然河道,河段长约48.5公里(至与秦口河汇流处),流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钩盘河-秦口河境内河段长约57.65公里,流域面积598.2平方公里。潮河系独流入海河道,境内河段长约67.47公里,流域面积354.3平方公里。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季风交替明显。其特点是:春季多风少雨,气候干燥,气温回升快;夏季气候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雨量骤减,气温急降;冬季雨雪稀少,气候干冷。土地资源:全县总土地面积221457公顷。耕地面积7.85万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226公顷。有天然草场4.46万公顷。水资源境内地表淡水主要是河川径流和水库蓄水。大气降水是地表淡水的主要补充,受季节影响较大,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地表径流年际不均是其主要特点。由于受海相成土母质和海水侧渗的影响,浅层地下淡水分布面积仅14平方公里,且储量少,不具有大量开采价值。深埋于300~500米的深层地下淡水由于含碘、氟量过高,人畜不能饮用,又因含水层由粉沙、粉细沙构成,水量小开采困难。沿海潮滩地2800米深以内无淡水分布。地热资源,境内地下热水资源分布集中,均在徒骇河农场内,现已打出1号、2号、3号三个温泉井。地处油田腹地,石油蕴藏丰富,到1997年已建成油井404口,属胜利油田油区。地下油气资源也颇丰,开采价值高。优质卤水矿分布于沿海地域,卤水矿化度高达104.4克/升,是原盐生产的优良资源。贝壳资源丰富,仅徒骇河农场即拥有1亿多立方米,贝壳层大都出露地表,开采方便。县境内地下蕴藏煤矿,新生界第三系地层有煤层,古生界二迭系地层有可采煤2~3层,石炭系地层有可采煤3~4层。生物资源陆生动物有兽类25种、鸟类246种、昆虫类147种、两栖类6种。水生动物约258种,有淡水、海水、海滩3大类。淡水动物有19种鱼类、3种虾类、2种贝类和河蟹及甲鱼。海水动物有86种鱼类、15种虾类、22种蟹类、44种贝类、2种水母类。海滩动物有文蛤、青蛤、近江牡蛎等。植物资源,陆生植物有120多种野生经济植物,其中饲用类80多种,药用类70多种,纤维类13种。水生植物有蒲、藕和藻类。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