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太康城区街道地图 ===
=== 太康县资讯概况 ===

太康道情:几代艺人突破:乡间小戏新生: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单口说唱,伴奏也只有便于携带的鱼鼓和简板。清代后期,约在1860年前后,道情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20世纪初受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影响,道情艺人开始尝试对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题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扩大到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围;演员大体分角色,但不化妆,也无明显行当,时称“座摊道情”,这是道情戏的孕育阶段。1905年,太康县老冢镇干张村艺人张广志(约1875年-1930年),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他是太康道情戏的最早开拓者,早年从事说唱道情,并能演唱河南梆子戏,后来尝试“座摊道情”。1922年前后,他又首创道情科班,收徒20人。1924年7月,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在太康县洪山庙、五里口等村开始化妆登台演唱,将道情戏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时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这是道情戏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次成功突破和飞跃,从此使道情由曲艺形式一跃而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道情。当时登台演出的除张广志之外,还有科班出身的张的养女张大妮(张文秀),她是道情戏的第一位女演员。还有科班出身、张的得意门生李继广(1905年-1972年),艺名“大白鞋”,专攻旦角。他们唱腔新鲜,唱词通俗,表演极富乡土气息,演出轰动一时,乡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装道具简陋,终未进入城市演出,而活跃于太康、淮阳、西华三县边界乡村。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该道情戏班流散。但这之后,道情之火并未泯灭,而且有了燎原之势。一些道情艺人如范炳(范炳成)、李继广、龚长法(翻毛鸡)、郭大连、张六顺、周传江等,相继在李兴营、西华营(原西华县)、郭楼等地组建了道情班,郭大连、龚长法还成立了科班。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马头集、常合营、四柳树、彭庄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发展到十几个。这些道情班因战乱和灾荒时断时续,有些一直坚持到解放初期。太康县是名副其实的“道情之乡”。唱腔表演
别具一格: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鱼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道情的表演、化妆和服饰与其他剧种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没有大花脸、黑面、铜锤、架子、花脸之类区分。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建立剧团创新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道情的发展。1953年,中共太康县委指示文化馆选拔道情中老年艺人29名,来县培训学习,排练节目。然后到农村演出。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发展,到1957年初,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个道情专业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建团之初,编导和演员们对道情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三方面的整理和加工:剧本、音乐(唱腔)、表演。选择三个代表性剧目,即《张廷秀私访》、《王金豆借粮》、《双拜寿》,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对道情音乐和唱腔进行提炼、丰富和改革。如将原老艺人男唱腔用的低度弦(3、2、1)改为中度弦(7、6、5),以适应青年男女演员的唱腔。乐队配器保留道情坠胡,增加三弦、笙、笛、闷笛等拨弹乐器。根据道情特点,对伴奏方法及唱腔、过门、曲牌进行创造性加工,使其旋律、节奏更加优美动听。表演方面,导演精心构思,合理运用舞台调度,配合灯光、布景,将各种艺术综合得尽可能和谐、完美,致使舞台上妙趣横生,极富乡土气息。同时演员们经过勤学苦练,都提高了表演水平。三个月的艰苦奋斗,剧团完成了三个戏的排演任务。首场汇报演出,轰动城乡,观众席上击节叫绝,交口称赞。连演数场,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结队进城观看,剧院门口排队如长龙。走红大江南北堪称“天下第一”,初创告捷后,道情剧团相继排演出《撕蛤蟆》、《卖爱姐》、《陈三两爬堂》、《换亲记》、《劝邻》等传统戏,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获极大成功。在安徽界首公演时,连演十几场座无虚席。买不到戏票的群众,要求将演出实况用大喇叭传播出去。于是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围坐在广播下面倾听。演员在街上行走,行人指点相告。遇到他们吃饭、照像、洗澡、理发,群众毕恭毕敬,拒不收钱。剧团离开界首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包子撵到演员乘坐的汽车前,硬往演员手里塞包子。在西华、漯河等地演出时,当地领导请剧团开座谈会,誉道情团为“百花园中的一丛新秀”,并赠送锦旗。在许昌、新乡、开封、郑州公演时,一天两场不能满足,改为一天三场,还是场场满座。道情建团以来确实是年年都有创新,硕果累累,喜讯频传。在舞台设备和新技术引进方面她连创几个领先,走在了县级剧团甚至地市级剧团的前面。1957年,剧团首先装备了舞台地毯;就在建团的当年,首先实现了自给有余,不要国家补贴。1958年,剧团首先使用了投影景灯;同时也首先实行了按“乐谱”排戏。1958年11月,太康道情剧团参加省现代戏汇演,演出《敢干的姑娘》荣获二等奖。1959年,剧团参加省戏曲汇演,《劝邻》一剧获演出二等奖,并灌了唱片;同年10月在开封相国寺剧场演出时,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临观看,并与演职员会见,合影留念。1960年,由道情剧团演出的《王金豆借粮》、《李天保吊孝》两出戏灌制了唱片。1961年,该团率先使用了幻灯字幕,把唱词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1962年,该团创造性地设计出柔美动听的道情《慢板》唱腔,深受观众喜爱,一直沿用至今。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祸及全国,也给太康道情剧团带来巨大的灾难,该团几经合并、解散,造成一段时间的空白。只是到了1972年,才算有了转机。当时,县文工团里只保留了十几个道情演员,演不成大戏。1972年,由韩锦超执笔创作,蔡清枝、岳振鼎主演的道情现代戏《前进路上》一炮打响,引起轰动。省内外有上百个文艺团体来太康学习并移植了这个剧目,1973年4月,《前进路上》剧组参加省现代戏曲调演,获得极大成功,省电台录了音,省电视台录了像,经常播放。一出小戏使太康道情一举闻名全国。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稀有剧种、剧目,扶植基层剧团,国家文化部于1992年7月在山东淄博市举办了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太康县道情剧团汇报演出了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一鸣惊人,共获得演出、演员、导演、音乐设计、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八项大奖,名列各展演团体前茅,受到文化部领导和戏剧艺术家的称赞,使太康道情再次名扬四海。此后,太康道情多次应邀到鄂、川、晋、冀、鲁、皖等地城乡演出,深受各地广大观众所喜爱。太康道情已成为中华民族戏剧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时代的巨轮驶入21世纪,太康道情剧团与时俱进,又有了良好的开端。2000年11月24日,河南省农村小戏集锦《春满中原》进京汇报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精彩亮相。观看了太康道情剧团演出的《富裕之后》,在京的戏剧界权威专家评价很高,认为“无可挑剔”,“音乐非常有特色,唱腔诙谐抒情,个性很鲜明……大量使用衬字,增强了喜剧色彩”。“演员浑身是戏,一招一式都是戏,戏中有戏”,“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具有泥土的芳香”。首都和省会各家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和河南卫视都播放了演出录像。2001年7月,河南省黄河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了道情剧团演出的六个传统剧目:《张廷秀私访》、《雷保同投亲》(上、下各一部)、《双拜寿》、《还粮》、《白玉楼》、《走娘家》等,并对全国公开发行。2002年,周口市首届戏曲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嫂娘》获多项大奖。这一年,该团下乡演出的场次突破400场。四十年成果丰硕生旦丑人才辈出40多年来,太康道情演出剧目上百个,其中《王金豆借粮》、《前进路上》、《雷保同投亲》、《张廷秀私访》、《春桃借牛》、《敢干的姑娘》、《劝邻》、《鸡婆》、《杀鸡》、《李天保吊孝》、《跪洞房》、《双拜寿》、《丝绸之路》、《田螺女》、《走娘家》、《富裕之后》、《嫂娘》等20多个剧目分别获全国和省、地戏剧比赛大奖,并被录音、录像、灌制唱片,有的被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戏剧光碟,发行全国,省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节目。至于在河南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梨园春》戏剧节目里,道情唱段也不断能够听到,人们已耳熟能详。道情戏已成为标志河南戏剧大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锤炼,道情艺苑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现简要介绍几位:朱锡梅,女,太康县人,生于1940年,14岁进入县戏剧培训班学艺并登台演唱小生。1957年调入道情剧团获长足进展,因其嗓音饱满纯正,吐字清晰流畅,表演气质端庄,深受省内外观众一致赞赏;多次参加省级汇演、调演获奖,其主演的《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戏,先后被灌制唱片或电台录音、电视台录像。蔡清芝:女,太康县人,1951年生,自幼酷爱戏剧。1965年先后从事曲艺、豫剧、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浑厚甜润,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观众好评,以其《前进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声剧坛,后在传统戏演出中专攻闺门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粮》、《跪洞房》等剧目和唱段,曾先后被电台录音、电视台录像。张天印:男,1962年生,戏校毕业,1980年进入道情剧团。1997年任团长。他多次率团进京演出,深受首都观众和专家们的好评。2000年率团到广州参加了第十一届群星大赛,并夺取了金奖。除了这些中老演员外,一批道情新秀如吕清丽、李艳玲、刘粉霞、张小花、丁彩艳等也正茁壮成长起来,太康道情后继有人。
历史名人:历史上,太康名人辈出。西汉丞相黄霸、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东阳太守袁宏、吴广等名人巨擘光耀太康历史星空。太康县为中华谢氏、袁氏、符氏、何氏等姓氏发源地。
黄霸:黄霸(?~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史,宣帝时任丞相职。黄霸性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在当时官吏中政绩最为突出。《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奉职守法,持政宽和。任左冯翊属下卒史时,管一郡钱粮,帐目清正无私、经上司考察,补为河东均输长,后升迁河南太守丞。宣帝即位后,得知黄霸执法公平,召他任廷尉正。他多次明断疑案,深受众人好评。以后试任丞相长史,因夏侯胜非议诏书他附和不报,被廷尉查办下狱,3年始获释放。胜再任谏大夫,让左冯翊宋畸选拔黄霸为贤良,频向宣帝推荐,宣帝遂升任霸为扬州刺史,3年后又下诏书表彰,并提升霸为颍川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关心百姓疾苦,让邮亭乡官养鸡喂猪,赡养鳏寡贫民,司订规章。布置各级下属官吏、深入民间,勉励百姓多做善事,谨防邪恶,勤于耕织,节俭财物,种树木,养牲畜等。他还经常到各地视察,了解下情,吏民都称颂黄霸英明。《汉书·循吏传》说:“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为此,皇帝又让他试任京兆尹。后因征役修整驰道,未事先行文上报等罪,连降品级,回任颍川太守。然而黄霸居宫治理一如既往,前后8年,出现了“田者让畔,道不抬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无重罪因,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的大治局面,被宣帝赞扬为“贤人君子”、“国家栋梁”、赐爵关内侯,俸禄二千石,后聘为太子太傅,升任御史大夫。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移居杜陵。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黄霸病逝、谥号“定侯”。
谢安:谢安(320-385年),字安石,太康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人)。晋朝太常卿谢裒子。他41岁步入仕途,从政25年,身居相位达16年之久。他自幼聪慧,沉着冷静,举止大方,思辩敏捷。20岁即能撰词赋诗,高谈阔论,并擅长行书,为当时很多名人所推重。谢安喜爱读书,不愿做官。多次被诏用,均以有病或其它缘由推辞不就。后来他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经常和王羲之、许询以及支遁和尚交游,出门则钓鱼射鸟、游山玩水。在家则聚友清谈、撰写诗文。直到他40多岁时,才接受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作了司马,后被任命为吴兴太守。由于政绩卓著,又先后升任侍中、吏部尚书和中护军。前秦苻坚南侵,守将屡次败退。朝廷加封谢安为证讨太都督,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战后,被提升为太保。后因势利小人从中挑拨,谢安离京辞官,不久病逝,被追封为“庐陵郡公”。他一生著述很多,重要的有《谢安集》(10卷)、《孝经注》等。其书法艺术行、草、楷书俱佳,后人评价很高。
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祖父是谢玄。他自幼聪明好学,18岁时就袭封康乐公(江西万载康乐镇)。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呜呼哀哉,灵运公的最后安身之地-----谢灵运墓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谢灵运少年时即博览群书,青年时即工书画、擅诗文,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齐名。谢灵运一向不拘小节,豪放无羁。他热忠政治权势,到了刘宋时代,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威胁,感到政治上不能满足,因此心怀愤恨,在永初三年做永嘉太守以后,就失意游邀山水,经常与隐士王宏之、孔淳之等以“游放歌诗自娱。”每成一诗,传至京师,官、民争相传抄,一天之间满城传遍,京都为之轰动。后来,干脆辞官回到会稽,修建别墅,凿山浚湖,探奇访盛。晚年做临川内史,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自然景色。他把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朝霞夕霏用诗句描绘出来,给当时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在艺术上,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大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如《初去郡》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岁暮》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确如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过始宁墅》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入彭蠡湖》中“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表现了他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他一生著述甚多,计有《文集》、《策集》、《诗集》等101卷。后人集其著作为《谢康乐集》传于世。
袁宏:袁宏(约328~约376),东晋文学家。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有《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除竹林名士传外,《后汉纪》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今存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亦多残缺。
吴广: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与陈胜同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女流:
简介:太康自古以来,属中州名邑,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不但男辈多出英贤能臣,而且女流也有贵为后妃。纵观中国历史,太康籍淑女之中出现了五位皇后、一位贵妃、二位王妃。
庐陵王妃谢裕之女,谢裕,字景仁,东晋末年名臣,官至左仆射,与当时宰相刘裕关系非常密切。刘裕的儿子庐陵王刘义真便由父亲做主娶了谢裕的女儿为妃。
忧伤而死的皇后袁齐妫,南朝宋文帝袁皇后,讳齐妫,陈郡阳夏(今太康)人,为左光禄大夫敬公袁湛的庶女,她在十六岁时,被选入宫,初拜宜都王妃,生有一子一女。皇上对待她恩礼有加,情至笃深。袁皇后娘家非常穷,袁齐妫经常向皇上请求,馈赐钱帛赠送给他们。皇上崇尚节俭,每次所得不过三五万钱,三五匹绫罗绸缎。后潘淑妃受宠,向皇上提出的各种要求无不得到满足。袁皇后听说后,欲知真假,于是让潘淑妃也为娘家向皇上求赐三十万钱,以观察皇上心意。皇上当真应允了潘淑妃。因此,袁皇后非常恼怒,便称说有病,不再见皇上。皇上每次见她,她必躲往其他地方。她的几个孩子来探视问好,也不曾见面。时间一长,袁皇后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公元440年,袁皇后病危,皇上执手流涕问她有什么话说。她看皇上很久,就用被子蒙着脸,没说一句话。不久,袁皇后死于显阳殿,时年36岁。皇上异常痛心,命前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其作了文辞优美的祭文以示哀念。
神秘失踪的皇后谢梵境,谢梵境,谢庄长子谢扬的女儿,南朝宋废帝刘昱于477年被萧道成杀掉,扶持顺帝刘准即位。当时刘准年方九岁,大权完全掌握在左卫将军萧道成手里。次年,谢梵境被立为皇后。479年4月,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降封顺帝为汝阴王,谢梵境为汝阴王妃,移居丹阳宫。是年5月,刘准死于丹阳宫,谢梵境不知所终。
竞陵王妃袁觊之女,萧道成代宋建立南朝齐,其子萧赜继位,是为武帝。武帝封第二子萧子良为竞陵郡王。萧子良娶妻为原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之女。
贤慧的沈贵妃,北宋真宗沈贵妃,当朝宰相沈伦之孙女,其父为光禄少卿沈继宗。1008年,沈贵妃以将相家女被真宗赵恒选入后宫。沈贵人入宫后,为人贤淑俭朴不华。皇上以其将相之后之故,对其厚待,超越众妃。长秋宫缺位,皇上将欲册立她,便询问参政赵仁安,仁安说可立沈女。第二天,皇上又征求王钦若的意见。钦若笑着说:“为臣早知道赵仁安会举荐沈氏之女,只因赵仁安是沈伦的门生。”皇上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遂不立沈女。宋仁宗庆历四年,沈贵妃被封为德妃,后进封为贵妃,1076年病故。
俭朴仁慈的谢皇后,成肃谢皇后,谢安后裔,原籍太康,其先祖移居丹阳(今江苏南京)。少年时因父母早亡,被翟姓人家收养,所以改姓翟,成年后被选入宫。宋高宗宪圣太后把她配给普安郡王,封咸阳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后,她被进封为贵妃。成恭皇后死后,皇后空缺,咸阳郡夫人1176年被立为皇后,恢复谢姓,其亲属有十人受到封赏。孝宗死后,谢皇后被尊为皇太后。1203年,谢皇后病故,谥号“成肃”。谢皇后生性俭朴仁慈,一身衣服穿了洗,洗了穿,竟能穿十几年。其弟谢渊被封为武翼郎,谢太后曾告诫她:“皇上崇尚谦恭俭朴,我也亲自洗衣,你应该时时谦逊,避免骄横奢侈。”后来谢渊严格遵守姐姐教诲,官至和国公。
扶保社稷的皇后谢道清,南宋理宗谢皇后(1210年至1283年),名道清,为谢安27世孙女,其父名渠伯,祖父名深甫。其父死得较早,家里很穷,自幼参加劳动,打水、做饭什么活都亲自干。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为宰相时,曾帮助杨太后立为太后,杨太后非常感激。宋理宗即位后,大臣商议选择正宫皇后,杨太后诏命从谢氏诸女中挑选。当时谢深甫家只有谢道清一个女子,谢道清被选入宫。1227年9月谢道清进封为贵妃,12月册封为皇后。1259年,元兵大举南下,宋理宗束手无策,想抛弃临安(今杭州)迁都于平江庆元(今浙江宁波)。谢道清认为这样会动摇民心,对抗元不利,苦苦劝阻,理宗才打消了迁都念头。1264年10月理宗病故,度宗赵禥即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1274年7月,度宗病故,瀛国公赵显即位,尊谢太后为太皇太后。这时谢太后年老多病,皇帝年幼,大臣屡次请求她垂帘听政。万不得已,谢太后才答应。当时元兵屡犯南宋,战事频繁,费用很多。然而,元军大兵压境,南宋连连战败,朝廷上下人心大乱,大臣们多弃官离去。谢太后劝诫大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些话仍不起作用。谢太后与元军议和,元军不答应。1276年2月,元兵屯扎钱塘江畔,南宋朝廷战败。谢太后因病暂留杭州,是年8月,谢太后被押送大都,降封为寿春郡夫人,7年后病故,享年74岁。
明世宗废后张氏:废后张氏,明世宗第二位皇后,太康人张溱之女,1537年被选入宫,初封为顺妃。1538年,陈皇后崩,张顺妃被册立为皇后。当时,世宗正热衷古礼,令皇后率妃嫔在北郊亲自养蚕,每天带领六宫侍女在宫中听讲《女训》。1544年正月,张皇后无过被废,移居别宫。1546年张皇后病故,丧葬仪式仍如皇后之礼。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