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连南城区街道地图 ===
=== 连南县资讯概况 ===
千年瑶寨:连山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极为壮观。
建筑:透过独具风情的建筑,瑶民的智慧和勇气跃然在眼前。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不止,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设施完善,让人惊叹。同时,他们开垦耕地,种植旱粮;在高山陡坡种上竹木,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们依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他们在明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时期建的青砖瓦房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风貌犹存,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图景。千年瑶寨其实就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我们见到的重新修复的寨门口高约7米,宽约2米,门两边和顶上全是用坚硬的大石头垒成,寨门左右两边,也全是用石头砌起的围墙,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坚固。
歌舞:瑶寨不大,可以慢慢地在寨子里逛,看“先生公”念经,看莎腰妹(未婚女子)绣花,看阿贵(未婚男子)酿酒,到梯田里看牛,看瑶家人跳长鼓舞……真的,来到瑶寨,不能不听这里的歌,不能不看这里的舞。瑶寨是歌舞之乡,每逢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或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打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寨的歌舞是很有“仪式感”的。首先是鸣礼(铳)炮,九响铳炮一放,人们就兴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荡荡的歌堂队伍由祭仪的主持者——“先生公”带领,罗伞和竹幡队跟在后面,继而是长鼓队、牛角队、铜锣队、唢呐队、歌舞队等等,鼓角喧天,载歌载舞。出歌堂的众人到达“歌堂坪”后,便进行“过州舞”表演,相传排瑶的祖先迁徙到连南时,一共过了九州十府,历经千辛万苦,“过州舞”因而得名。过接下来的长鼓舞表演,富有传奇色彩,这是连南排瑶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两人倾心相爱结为良缘。可是玉皇知道后,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宫。仙女嘱咐唐冬比去砍琴树造长鼓,舞之蹈之击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会。唐冬比照办不误,果然如愿团聚。从此瑶胞们跳起长鼓舞,表达对忠贞爱情的祝福。
特产:糍粑、竹筒饭、火烟肉、猪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瑶家特产,青菜都是房前屋后种的。瑶家的米酒入口软软甜甜的,后劲不小。瑶寨里还有个“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旅店:瑶寨里没有旅店,最好住在瑶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走的时候,留下一些钱就行了。还可以到连南县城住。
节日:瑶家还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节日。
民族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2年4月,政务院批准成立县一级的连南瑶族自治。1953年1月25日在三江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宣告连南瑶族自治区成立,并隆重举行庆祝大会。民族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建国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十分重视解决民族问题。1951年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北江专署和连南县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尤其是干部条件。因此,加紧培养瑶族干部并领导和帮助瑶族人民进行生产、文教、卫生等项建设事业上去,启发其政治觉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批复还指出:为逐步深入开展工作,尤其注重瑶族内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论与他们的上层下层,均应进行广泛的密切联系。这一批示,为连南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明确了指导方向。同年6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少数民族工作决定》中指出:连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做好准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决定》的下达,加快了连南区域自治筹备工作的进程。同年9月,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20余人在马杰团长率领下访问连南时,直接到瑶寨向瑶族同胞传达党中央、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宣传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为实现连南区域自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培养和任用瑶族干部。从1950年开始,县先后吸收瑶族干部49人,占全县机关干部119人的41%。期间,又选拔任用乡、村级基层瑶族干部73人,并选送瑶族青年20余人到南方大学、中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50年至1952年间,仅选送到南方大学学习的连南瑶族青年学生就达95人,其中9人学成回县后,担任科局级领导职务。至1952年底,在全县机关单位工作的干部有161人,其中瑶族84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全县3个瑶区的正副区长8人均是瑶族。此外,还有瑶族乡级干部48人,瑶族农业技术干部9人,企业瑶族干部13人,小学瑶族教师15人,瑶区瑶族卫生工作者8人,这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准备了必要的干部条件。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瑶族内部统战工作,促进瑶族人民内部的团结。瑶区的上层老人,是历史形成的特殊阶层,每一个排寨均有2至3名不等的上层老人代表人物。他们多数略识文字,较为熟悉瑶族历代口头相传的历史和瑶区不成文的习惯法,较为能说会道,较为办事公道,而且年纪多为60岁以上,是当地有威望的民间领袖人物,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权威性、影响性,他们虽多数曾经选任排寨的天长公、头目公等职位,但并无特权,社会地位与瑶民几乎相同,仅是被当地瑶民尊敬而已。因此,在当时情况下,做好上层老人的统战工作,对稳定瑶区社会秩序,促进瑶民内部的团结,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对瑶族上层人士采取尊重、团结、教育的政策。县政府建立参事室,聘任威信高又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瑶族上层老人;为参事。参事室是适应瑶区特点的具有统战性、咨询性的机构,主要职能是组织参事室成员学习党和政府颁布的方针、政策,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反映瑶民的呼声和要求,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参事室成员的工作,密切瑶族同胞与政府的联系;参与讨论和审查县地方法规草案和由县政府批准或发布的规章制度;向瑶民宣传、解释政府的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处理民事纠纷。
排瑶婚俗:排瑶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同房姓宗族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姓,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结合,一定要过了3代之后才能通婚。瑶胞谈婚的主要方式是“讴莎瑶”(即唱歌恋情),通过“对歌”自由选择自己的心上人。唱歌谈婚,有的在节日对歌时进行,有的在山上劳动时隔山对歌,最盛行的是晚上到女方家窗前对歌。瑶家少女长到18岁左右,晚上即有男青年上门唱歌,有时是一个男青年单独邀姑娘唱,有时几个男青年同时轮唱。姑娘如果对唱歌的男子有情意,即和他对唱;如果无意,她即默不作声地从窗口传出火把。其意除表示谢绝求爱之外,善良的姑娘还希望这位小伙子不要气馁,拿这火把照路,去别处觅姑娘谈情求爱。在众多求婚者中,如果有一个青年被姑娘选上,其他青年不仅不会嫉妒,而且还衷心祝贺他唱歌求爱得到爱情。唱歌谈婚成功后,双方会互送信物,一般是姑娘送小伙子绣花锦袋或红头巾,小伙子回送姑娘银耳环、银簪、银手镯等饰物。然后,男方即请媒人去女家说合,父母一般都会同意女儿的选择。征得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即带着鸡、猪肉、豆腐、米酒、盐巴、茶叶等礼品到女方家行“定婚礼”,俗称“送盐包”,商定结婚的日子。男方准备物资办婚事,女方筹备“嫁妆”。男方的聘礼,以“嫁肉”为主,每个“嫁肉”3至6斤猪肉,视女方内亲多少而定。此外还有象征性的红包、酒、鸡等,女方不强求,一般情况下,有几百元就可以解决聘礼用项。过去,女方嫁妆主要是刺绣“嫁衣”和木柴。女方需砍几十担木柴作嫁妆,表示新娘是勤劳俭朴之人。此外,还有棉被、水桶、脸盆、柴刀、锄头、太阳伞(富裕者还有少量的田地山林)等嫁妆,嫁女如搬家,贴钱嫁女。改革开放后,瑶胞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人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做嫁妆。排瑶的婚礼中,有一种“炒黄豆”的奇特习俗。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将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身着盛装,与伴郎一起去新娘家,探望新娘。吃过新娘的“炒黄豆”后,新郎和伴郎便立即离开。新娘则请来相好的姐妹和对过歌、谈过恋爱的男朋友,亲自炒黄豆,煮花生,泡浓茶,热情款待。大家边吃喝边唱歌,互相祝福,直到天亮才分别。新娘的出嫁喜宴要由舅父主持。喜宴结束,即出嫁。由嫂子给新娘梳妆打扮。请先生公(师公)念过瑶经后,新娘倒穿鞋出厅堂(意为虽然出嫁了,但心里仍然向着娘家),向祖先、爷爷、奶奶、父母等行礼哭别,送嫁舅和姐妹亲嫂等,即一边劝慰,一边把新娘送出家门,擎起太阳伞上路。送嫁路上,每逢过溪过桥,新娘乘机撒娇刁难新郎,站在桥头或溪边不走。这时,新郎便知趣地背起新娘上路,大家则以此取笑逗乐。送嫁队伍到了男方瑶寨路口,新郎家派出的歌手已准备好米酒把路拦住,举行迎亲对歌仪式。双方每唱一首歌要喝一碗酒,互相表示敬意,大约要唱半个小时才接亲进寨。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由先生公念瑶经,举行驱邪和祈福仪式,才被接进洞房。在婚宴上,主人和客人边吃喝边对歌,祝福和赞美新郎新娘。喜宴间,新娘端一盆热水,由家婆领着去给男方亲友们洗手,介绍认识,亲友们给红包表示见面礼。喜宴要闹几个钟头才告结束。排瑶实行从夫居,从父姓的制度,即使过继的儿子或入赘的女婿也要改从父姓。排瑶家庭,丈夫是家长,主持经济收支和社交活动,但不专权,有事多与妻子商量。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同甘共苦,离婚现象很少。过去,排瑶人的离婚手续十分简单,如感情不和,经亲友和瑶老劝说无效,即可离婚。各自找来本家的叔伯兄弟和瑶老作证,并带一竹筒酒到寨路上,背对背喝完酒,瑶老将竹简砍开两片,夫妻各持一片背道而别,便算是离婚生效。离婚再嫁不受歧视,但再嫁时婚礼比闺女出嫁稍微简单。建国后,瑶民结婚离婚都自觉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办理手续,但其独特的婚恋风俗至今仍然保留着。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