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1997年,面积5980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6个乡:登木乡、仲达乡、金东乡、拉多乡、孜隆乡、洞嘎乡。县政府驻登木乡朗村,海拔约3100米。(根据《政区大典》整理),登木乡(DengmuXiang)县政府驻地。1959年6月设古如朗杰区,1988年4月改登木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政府60千米。面积380平方千米,人口0.3万,辖夺龙、里龙、崩嘎、如孜、迷莫、久、巴桑、森、角杰、登木、子里、落龙、桑穷、崩达、卓嘎、果龙16个村委会。仲达乡(ZhongdaXiang)1959年6月设仲达乡,1988年4月,将原古如朗杰区的折木朗乡、克珠乡、拉丁雪乡、仲达乡合并设今仲达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政府32千米。面积350平方千米,人口0.2万。林(芝)邛(多江)公路横贯乡境。辖仲达、锐村、吾里、藏木、古如、林古、古扎、谢康、堆许、杰溪、镇达、卓康、卡巴、玉日岗14个村委会。金东乡(JindongXiang)1959年6月,设金东区,1988年4月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政府58千米。面积400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秀、列、东雄、巴龙、来义、索木彩、帮玛、吞章、西日卡、岗10个村委会。拉多乡(LaduoXiang)1959年6月设拉多区,1988年4月改乡。位于县政府南,距县政府18千米。面积400平方千米,人口0.2万。辖杰堆、更杰、昌巴奴、昌巴吓、藏、白路、嘎、许、拉多、杰、扎、日布、白颇章、巴顿、桑龙15个村委会。孜隆乡(ZilongXiang)1959年设孜隆乡,位于县政府西,距县政府17千米。面积400平方千米,人口0.2万。林(芝)邛(多江)公路横贯乡境。辖朗、白若、申、鲁、堆巴、其子、娘、卧龙、比日、绒、扎西、觉杰、冲康、脱麦、中安15个村委会。冲康村为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的出生地,他的朗宗庄园也座落于此。洞嘎乡(DonggaXiang)1959年6月设洞嘎区,1987年10月改洞嘎乡。位于县政府东,距县政府34千米。面积500平方千米,人口0.1万。林(芝)邛(多江)公路横贯乡境。辖岗多、吾珠、珞、聂、卓、旺热、扎西唐、棍堆、棍麦、切、将、嘎贡、达木堆14个村委会。2000年,朗县辖3个镇、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283人,其中:仲达镇2271人、朗镇3790人、洞嘎镇2017人、登木乡2715人、拉多乡1906人、金东乡1584人。 朗县特产:珞巴族的灶具主要是石锅,做饭烧菜用石锅,蒸馏白酒用石锅,猪糟是石锅,和藏族以物易物石锅深受青睐,可以说,石锅成了珞巴族的当家灶具了,同时,它还是上乘的馈赠品。珞巴族的手工石制产品主要有石锅、石杵、石臼、石磨。石杵和石臼是人们加工谷物的重要器具,应用十分广泛。其制作技术较简单,把天然石块加工成凹窝就可使用。制作石锅是珞巴族的拿手好戏。很早的时候,珞巴族的做饭没有锅,粮食都是装在湿竹筒里烧熟的。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质地松软的石块,就在上边挖个大圆窝,倒水放粮煮饭。于是,石锅被发明出来了。在被誉为白度姆女神、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壁的悬崖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皂石,它质地软绵,呈灰褐色,是耐2000摄氏度高温的工业原料。珞巴人利用皂石制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但是,在没有现代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制作石锅相当费劲,原始粗糙,工效甚低。珞巴人制造石锅的全过程是:选好材料后,先用铁斧在崖壁上挖出一块皂石,砍去四楞,呈圆形,砍去多余部分,留足所需尺寸,然后用铁钻从中向外一凿一凿地掏空,再细心地用小铁钻凿去锅壁上多余的部分,铲平锅壁和底部,使其平滑。稍有疏忽,石锅有被打碎的危险,前功尽弃,因之,造石锅者多为性情温顺的老人,道道工序相当谨慎小心,生怕出现意外。造一个直径60厘米的石锅,需要12个工日。凡是圆锅,锅的两端中间部位都留有两个端手,便于端锅。石锅上下一样粗,壁薄底厚,一般锅底厚1.5厘米。烧菜的小石锅,小巧玲珑,长圆形,直径30厘米左右,高约25厘米,有20厘米的长把。供婴儿煮粥的石锅呈圆形,直径10厘米左右,留有长手柄。烙饼也使用皂石板,直径35厘米,板厚2厘米。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都喜欢用皂石锅煮饭烧菜,虽然它传热慢,但散热也相当慢,况且用它烧出的饭菜味美可口。制作石锅难度大,但收入相当可观,一个直径超过50厘米的石锅可换回60升食盐,三个大锅可换回一头奶牛。据对七家粗略统计,石锅是他们的主要副业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53%。尽管随着铁锅、铜锅和铝锅的相继输入和普及,但石锅仍是珞巴和门巴人的当家灶具。这里讲的是鲁朗,不是朗县。鲁朗属于林芝县,是通向波密县的必经之路,和朗县是反方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