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璧山城区街道地图 ===
=== 璧山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璧山建县于东汉到蜀汉之间,名为常安县,隶属巴郡。《太平寰宇记》载:“蜀汉时,巴郡领县六:江州、枳、临江、平都、乐城、常安。”这里说的枳,是涪陵;平都,是丰都;乐城,在南川、遵义一带;临江,在现在的合川、北碚一带;常安,是璧山、永川、荣昌、铜梁、大足一带了,县府应该在王来驿(现在的来凤驿)。璧山这个地方当时是蜀将张嶷负责修复的驿道的地方,是蜀国去吴国的必经之地,也是紧邻巴郡(重庆)的屏障之一,常安县很宽广,因为东汉末年和蜀汉时期,这里兵祸连年,地广人稀。故在蜀后主刘禅降晋前废之,并入江州县,临江也废而并入江州,这时是江州县的辖区最大的时候,才应该是《词源》和《重庆府志》记述的那样宽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今茅莱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唐置县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区全境、铜梁东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坝和九龙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长江北岸,县府驻地在壁山镇(今璧城街道)。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原辖地不变,分为十里百甲,龙溪里、普安里、燕平里、磨滩里、壁山里、水东里、枫香里、横山里、登云里、沙山里为县十里,县府驻地壁山里(今璧城街道)。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为璧,称为璧山。究其原因,是“昔人云四山如璧,又云山出白石,明润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县记》)。清初,全县改编为二里十三甲。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置璧山县,隶属川东道重庆府,原辖地基本不变。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县缙云山(包括北温泉)以西之西祥里(后更名为依来里)划归璧山,全县便有磨滩里(福禄里,简称福里,在县中部)七甲,登云里(简称登里,在县南部)六甲,西祥里(依来里,简称依里,在县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清光绪初年,全县辖三里37场5段,县府驻地改名本城场(今璧城街道)。民国3年(公元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4年(公元1915年),增设临江场,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8场5段。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试行新县制,全县行政区划为3个区,40个联保和1个试验乡,县府驻地更名为璧山镇。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璧山县,辖璧山县、巴县、永川县、江津县、江北县、合川县、荣昌县、綦江县、大足县、铜粱县、北碚管理局。1940年,县府驻地更名为城中镇。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巴县专署),驻地巴县,辖巴县、璧山县、江津县、永川县、合川县、江北县、铜梁县、荣昌县、大足县、北碚管理局、綦江县、南川县、长寿县和涪陵县。璧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行政区,第一至第六区区政府分别驻城中镇、大兴乡、来凤乡、丁家乡、大路乡、八塘乡。从民国初年到民国末年璧山县所辖的大部分乡镇已划入巴县及周边县,其中现在发展比较好的镇有北碚区歇马镇,九龙坡区含谷镇、白市驿镇和西彭镇,江津区的双福镇,沙坪坝区的陈家桥镇、西永镇、虎溪镇以及1952年划出的青木关镇等。1949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璧山专署),辖地不变。1950年12月,县府驻地更名城关镇。1951年4月,璧山专署驻地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江津县、璧山县、巴县、永川县、合川县、铜梁县、荣昌县、江北县、綦江县、大足县属之。1952年,璧山所辖青木关镇(现属沙坪坝)、转龙乡划入北碚。綦江、长寿、江北划入重庆。1953年,巴县、綦江县、江北县再划归江津专区。1960年,江津专署驻地迁往永川,璧山属之,巴县、綦江县又划入重庆市。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璧山属之。1976年1月,江津地区江北归入重庆,将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辖江津县、璧山县、永川县、合川县、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大足县(称之为江八县)。1980年3月,在经过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数次变更后,全县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区,大路区、八塘区、城郊区(后改名甘棠区)、大兴区、正兴区、来凤区、丁家区等七区,1个区级镇(城关镇),1个乡级镇(来凤镇),38个公社。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璧山属之。1981年5月,城关镇更名为璧城镇。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1985年将人民公社改为乡。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调整为20镇6个乡。1997年,璧山县面积913平方千米,人口59.2万。辖璧城、狮子、河边、福禄、大兴、丹凤、来凤、青杠、丁家、广普、三合、马坊、正兴、石院、大路、蒲元、保家、六塘、八塘、七塘20个镇;梅江、龙江、健龙、云坪、五龙、依凤6个乡。县政府驻璧城镇。同年11月17日,蒲元镇政府驻地从蒲元场迁移到马家桥(渝府[1997]77号)。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为两个街道、10镇、1乡。即璧城、青杠2个街道和丁家、三合、广普、正兴、大兴、河边、福禄、七塘、八塘、大路等10个镇及健龙乡。全县计34个居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委员会。城镇建成区面积21.6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璧城街道,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2010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现在的6个街道、9镇。即璧城、璧泉、青杠、来凤、丁家、大路六个街道和大兴、正兴、八塘、七塘、河边、福禄、广普、三合、键龙等9个镇。
乡镇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08473人,其中:璧城镇92146人、狮子镇21049人、河边镇25824人、福禄镇20963人、大兴镇26136人、丹凤镇22111人、来凤镇38422人、青杠镇29550人、丁家镇42935人、广普镇15334人、三合镇17358人、马坊镇23992人、正兴镇22964人、石院镇17939人、大路镇27530人、蒲元镇15133人、保家镇16066人、六塘镇12723人、八塘镇18001人、七塘镇20221人、梅江乡11669人、龙江乡12521人、健龙乡14399人、云坪乡11661人、五龙乡13718人、依凤乡13135人、青龙湖未批镇4973人。2001年3月20日,青?镇更名为青杠镇,其管辖范围和镇政府驻地不变(渝府[2001]43号)。2002年,璧山县辖20镇、6个乡,37个居委会、453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6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4万人。
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十一五”时期是璧山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成功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特大洪灾和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5%,2010年达到152.8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88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6.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1.7%下降到7.9%。综合实力位居西部第二十九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编制了全国第三个全域空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6.4平方公里,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8%。绿岛新区扬帆起航,核心区建设全面推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29.4万人。建成了成电视塔公园、南河公园、文体广场,北二环路、永嘉大桥等城市公园、道路和桥梁,完成县城主次干道“白改黑”,对主干道建筑物实施外立面改造,城市风貌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中心镇(街)集聚辐射功能更加凸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十万亩蔬菜基地、十万亩苗木基地、三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初具雏形,建成巴渝新居5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万户。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农转城10万人,在全市领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土地交易中心,组建绿岛公司、两山公司。先后引进巴西派诺蒙、冀东水泥、嘉陵摩托、精元电脑、富祐鸿科技等知名企业和项目375个,五年累计利用内资7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2倍;五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2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6.5倍。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渝遂高速、璧山隧道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53公里。建成千层岩水厂,加快推进三江水库、铜罐驿长江提水璧山供区工程,开工建设盐井河水库扩建工程,五年完成水利投资12.3亿元。220KV凤凰变电站、110KV蒲元变电站、CNG加气站等能源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场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7倍。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铁腕治理璧南河、璧北河污染,璧南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为近三类。实施璧青路、璧南河绿化景观工程,五年完成森林工程23.45万亩。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和94%,收入差距由2.68:1缩小为2.5:1。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重庆机电职业学院和交通职业学校落户璧山,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2.5%。新建和改造了12个街镇卫生院、4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药物零利润销售制度。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个、街镇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93个,基本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76%。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并轨运行,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提速,已有1136户廉租对象分到或住进了廉租房。“平安璧山”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打黑除恶”,完成城区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创建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492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776万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00万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11952万元,同比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786元,同比增长23.9%。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63.7:27.5。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4、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7%,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6.9%;非食品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5%;工业品价格下降0.5%。在消费品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5%。其中水产品价格上涨21.0%,粮食价格上涨7.4%,鲜菜价格上涨29.7%,鲜蛋价格下降5.6%,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10.3%,猪肉价格上涨6.3%。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0.72万人,比上年增加0.29万人,同比增长0.7%。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612人,同比增长3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培训农村劳动力584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7163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总人数达到184622人。
农业:渔业总产值15499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其中农业总产值66807万元,同比增长6.5%;林业总产值2393万元,同比增长8.0%;牧业总产值78061万元,同比增长8.4%;渔业总产值6362万元,同比增长20.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1369万元,同比增长6.0%。全年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92850万元,同比增长25.6%,其总量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59.9%。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538公顷,同比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1420公顷,同比增长37.6%。蔬菜种植面积15093公顷,同比增长11.3%。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42753万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工业增加值665997万元,同比增长21.0%。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7.6%。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7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44028万元,同比增长32.6%,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2181万元,同比增长44.2%;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1847万元,同比增长27.1%。21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787万元,同比增长23.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税131003万元,同比增长9.4%,其中实现利润85544万元,同比增长5.9%。全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建筑企业有44个,其中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建筑企业32家,三级以上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730万元,同比增长17.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203万元,同比增长13.5%。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7132万元,同比增长32.5%,增速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603752万元,同比增长34.2%;房地产开发投资123380万元,同比增长25.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173688万元,同比增长56.2%;集体经济投资13571万元,同比下降59.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499442万元,同比增长73.2%;其他经济投资29138万元,同比下降72.8%;外商投资11293万元,同比增长156.0%。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6916万元,同比增长59.6%;第二产业投资372912万元,同比增长28.4%;第三产业投资327304万元,同比增长35.9%。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369442万元,同比增长30.8%。全年45家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投资123380万元,同比增长25.0%,增幅比上年回落28.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6445万元,同比增长75.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8.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0%。其中:新开工面积13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住宅施工面积15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
交通运输邮电业: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1520.37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26公里,二级公路162.31公里,三级公路32.45公里,四级公路527.912公里,等外级公路781.44公里。全县车辆拥有量10369辆,其中城内公共汽车30辆,出租汽车147辆。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1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0%。全社会公路货运量866万吨,同比增长15.2%。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8987万元,同比增长0.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185万元,同比下降1.1%;电信业务收入16802万元,同比增长0.7%。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3208户,小灵通用户18193户,移动电话用户241030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358户。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576万元,同比增长21.5%,增速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75362万元,同比增长24.0%;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4214万元,同比增长19.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93141万元,同比增长20.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2960万元,同比增长28.1%;其他行业零售额3475万元,同比增长14.3%。
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3436万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进口总额90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总额2534万美元,同比下降12.7%。全年招商引资项目39个,同比下降41.8%;当年招商引资合同资金2345230万元,同比增长3.5倍,实际到位资金30915万元,同比增长35.9%。
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年末全县拥有县级学会、协会26个,会员13528人。市级技术中心6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重点新产品28个,全年全县共获得专利授权76件。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站13个,电影发行公司1个,歌舞厅65个,综合性体育中心1个,体育馆3个。承办全国性体育比赛1次,市级体育比赛3次。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公办学校82所,其中普通中学23所,小学56所,教师进修校1所,中职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拥有在校学生71982人,全年学校招生18189人,毕业生18051人。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民办学校2所,其中初中1所,中职1所。拥有在校学生634人,全年学校招生419人。年末全县拥有幼儿园85所,其中民办44所。在园幼儿13327人,其中民办4422人。大中专上限人数2664人,其中本科上限人数1469人。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进修校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545张。卫生技术人员129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51人,注册护师、护士323人。2008年卡介苗、糖丸、白三联、麻苗接种率分别达100%、98.56%、97.14%、98.56%;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达92.38%、95.24%;乙肝接种率96.67%;产妇住院分娩率98.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34‰。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