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梨坪乡,以乡境内尚家坝、李家坝、侯家坝梨树多而得名。境内的乡村公路和白龙江上的渡口相连,且连接国道212线,经冷堡子通九原寨。龙巴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发源于梨坪乡和武都县交界的擂鼓山,由23条小溪汇集而成,横贯全乡,汇入白龙江,流程28、9公里,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利用龙巴河水先后建起了九原电站、草咀电站和池塘坝电站。乡境内山大沟深,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坡。龙巴河上游、九原寨一带森林茂密。境内降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无霜期短,生产条件较差。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等。经济作物有纹党、当归、花椒、天麻等。梨坪盛产梨,个大汁多,香气扑鼻,生产历史悠久,曾在全县闻名遐迩。梨坪乡的九原寨还产名贵药材虫草,每逢采挖季节,山民们争相上山采挖。梨坪乡尚家坝集市繁荣,是梨坪、舍书两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甚至毗邻的桥头、武都外纳等乡的一些村民也来此赶集,成为临江片除桥头外的第二大集市。每逢集日有数千人云集,各种山贷摆满长街,毗次栉比的杂货摊点琳琅满目。梨坪乡地处地震带上,1897年大地震,曾给当地山民造成巨大损失,至今尚存当年地震痕迹,尹家磨的巨石就是当年地震造成,传说梨树道整村被地震掩埋,三天之后尚闻雄鸡啼鸣。1999年4月15日,这个乡的马家山一带又发生4.5级地震,马家、大寨、梨树道、元头等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房屋毁坏,墙壁裂缝,还造成个别人员伤亡。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同时也波及至梨坪,造成2人死亡多人受伤。梨坪乡大村大寨较多,比较有名的有金坪、玉坪、赵村、尚家坝等。六七十年代,曾设有玉坪公社,后合并于梨坪乡。全乡有史以来文化氛围较浓,改革开放年代更崇尚习文学字,成立了农民书画协会,曾在陇南地区小有名气,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举办了"迎回归书画展"。这个乡的金玉坪村农民李长忠等还在赵家峰带营造了全省第一个"回归纪念林"。 地方名人:地方名人,王应国,曾任甘肃省交通厅厅长,为家乡公路建设、冷堡子渡口、九原电站建设做出了贡献。 行政区划:全乡辖22个行政村(尚家坝、李家坝、侯家坪、堡子里、井坪山、细燕、尖脉、玉坪、金坪、草坪、九原寨、赵村、刘家沟、李家河、尹家磨、梨树道、元头、马家山、沟底下、大寨、碧贡山、任家坪),69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3152户,13088人(内有九原寨等村藏族591人,回族61人),劳力6762个。人口在全县各乡镇中排列第四,仅次于桥头、中寨、堡子坝。耕地面积22860亩,其中水浇地2815亩,旱地20045亩,梯田11009亩,经济林果4129亩,党参1150亩,农民人均耕地1.75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5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587万元,粮食产量23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155公斤,人均纯收入726元。 经济建设:梨坪乡曾是全乡最贫困的乡之一。1986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梨坪乡人民牢牢抓住国家扶贫的机遇,夯实农业基础,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新建了"三坪水渠"等一批水利设施,建成了细燕、侯家、尖脉花椒林带。1990年以来,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在元头、刘家沟、李家河等村大搞以花椒、核桃为主的退耕还林,还栽植以洋槐为主的薪炭林基地已初具规模。贫困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2000年实现了全乡基本脱贫。全乡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设施有较大的发展。龙巴河落差较大,有建设电站的良好坝址,尚家坝几户联办水电站,解决了乡机关单位和15个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梨坪乡大部分村社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群众烧柴困难,长期以来曾与毗邻乡的群众因柴山发生过纠纷甚至械斗事件。90年代以来,全乡不少村社大力营造薪炭林,解决燃料问题,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尤以赵村、刘家沟、李家河村成效最为显著,营造薪炭林3400多亩,不少农户从薪炭林中获取燃料,不再进山林砍柴了,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