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益阳市区街道地图 ===
=== 益阳市资讯概况 ===
人口民族:1986~2000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在扭转80年代后期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后,1992年起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在全省考核评估排队中,位置不断前移,连续10年被评为“执行人口计划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红旗单位”。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步入“低生产、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行列。
一、人口总量:
(一)人口总量及其变动1986年初,全市(地区)人口总数为3940535人,至2000年增加到4510498人,净增57.38万人,增幅为14.56‰,平均每年增加3.83万人。15年中,全市人口增长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增长较快,后10年增长速度减慢。1986~1990年,每年比上年人口增长5.6万人以上,最多的1988年比上年增长8.03万人,5年中增加人口33.72万人,增长幅度为8.56‰,平均每年增长6.74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93‰。人口自然增长率持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受1962~1971年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的影响,80年代中期起,育龄人群数量越来越大,尽管做了大量计划生育的工作,但人口出生的绝对数还是较大;在完善农村人口政策,“开小口堵大口”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因政策误解而对计划生育有所放松。1991~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这一时期,由于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发〔1991〕9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湘发〔1991〕13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及认真实施《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和《实施〈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若干规定》,各地采取了与之相配套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人口控制取得明显成效。1995年3月3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益阳市计划生育工作暂行规定》,各区县(市)认真贯彻实施,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强,人口增长明显减缓。10年间,全市人口总量仅增加23.66万人,增长5.53‰,平均每年只增加2.37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45‰,比1986~1990年少增加10.06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下降5.48个千分点。
(二)人口总量变动特点综上所述,全市人口增长绝对量前10年较大,后5年明显减少。1986~2000年全市平均每年净增3.83万人,年平均增长7.27‰。1986~1995年年均人口净增量为4.83万人,增长率为12.26‰。但1996~2000年年均人口净增量仅为1.82万人,增长率仅4.11‰。人口增长速度分阶段下降。受20世纪60年代初期生育高峰的影响,1986~1990年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年比一年高。如人口自然增长率,1986年为8.87‰,1987年为9.50‰,1988年为10.43‰,1989年为12.89‰,1990年为12.94‰。从1991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3~200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28‰,最低的1999年为3.16‰。女性人口增长速度比男性人口高。1986年,全市男性人口208.54万人,至2000年增加到233.93万人,增加25.39万人,增长12.18%。同期,女性人口从191.12万人增加到217.50万人,增加26.38万人,增长13.80%,女性人口增长率比男性高1.62个百分点。人口区划异动。1994年,益阳撤区建市,原益阳县的沙头镇(30953人)、茈湖口镇(39726人)、张家塞乡(44099人)共114788人(其中有已婚育龄妇女21989人)划入资阳区;原益阳市的桃花仑街道办事处(89939人)、会龙山街道办事处(34556人)、黄泥湖乡(13703人)、金花湖乡(11998人)共150196人(其中有已婚育龄妇女29126人)划入赫山区。原金花湖乡永丰村(484人),金花湖村(1441人)仍属资阳区。1995年,全市进行以“撤区并乡建镇”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33个区公所,将原50个镇、158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62个镇、60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此次并乡建镇行政区划调整中,人口区划异动1683584人(已婚育龄妇女有327521人),其中资阳区69696人(已婚育龄妇女13654人)、赫山区250900人(已婚育龄妇女51329人)、沅江市376080人(已婚育龄妇女71583人)、南县26003人(已婚育龄妇女5189人)、桃江县474156人(已婚育龄妇女92896人)、安化县486749人(已婚育龄妇女92870人)。虽乡镇建制及区划有所变动和调整,但人口仍在原区、县(市)辖区内。
二、人口出生: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1986~2000年,全市共出生894844人,年平均出生59656人,年均出生率13.87‰。出生人数前8年较多,每年出生5.6万人以上,出生率也较高;后7年出生人数减少,出生率逐步下降。
(二)生育率一是育龄妇女当年有生育行为的比率。1986~2000年全市育龄妇女生育率继续由高向低转变。1989年全地区育龄妇女生育率为95.06‰。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育龄妇女生育率为35.46‰,比1990年下降59.59个千分点。在10%的抽样中,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15~19岁为0.95‰,20~24岁为125.03‰,25~29岁为79.74‰,30~34岁为24.20‰,35岁及以上为2.16‰。育龄妇女生育率为32.39‰,其中一孩生育率为21.28‰,二孩生育率为10.51‰,三孩及以上生育率为0.60‰。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较,一、二、三孩生育率分别下降22.42、26.56、13.72个千分点。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并存活子女为1.39、1.35个,分别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0.95、0.68个。二是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一生生育子女总数为总和生育率。全市20世纪80年代总和生育率为2.58,1989年为2.61;1991年开始下降,1991年为1.85,1995年为1.46,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16。
三、人口死亡:
(一)死亡人数及死亡率1986~2000年全市人口年平均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1986~1990年每年死亡人数均在3万人以下,1991~2000年每年死亡人数在3~3.2万人之间。前5年人口死亡率较稳定,后10年死亡率有些波动。(二)年龄别死亡率及变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89年下半年、1990年上半年人口死亡)比较,全市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低龄组和高龄组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活到100岁以上老人1990年为23人,2000年为40人。80岁以上老人1990年为30909人,2000年为51172人。
四、人口迁移:1986~2000年中的13年(缺1990年、1991年数据)全市人口迁移总量为1640669人,平均每年迁移量为126208人。其中1988年迁移量最大,为167023人;1999年的迁移量最小,为81833人。13年中共迁入888201人,其中由省外迁入78096人;共迁出752498人,其中迁往省外的62431人,迁入多于迁出135703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为入伍、复员退伍、考学、婚迁、谋生、转学等;迁入的主要有军队转业干部及其家属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及原国营农场迁入人口;迁出人口中数量最大的是各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
五、人口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及变动200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514298人。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登记的常住人口为4309143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其中0~14周岁的人口为944222人,占总人口的21.91%;15~64周岁的人口为3009121人,占总人口的69.83%,其中15~49周岁育龄妇女1171952人,占总人口的27.20%;65周岁及其以上的人口为355800人,占总人口的8.26%。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1个百分点,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2个百分点。
(二)人口性别构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人口性别比为108.02,益阳地区为108.16,高出全省水平0.14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性别比下降0.61个百分点,比全省总人口性别比109.12低1.57个百分点。据湖南省近3年人口计划完成情况抽样调查资料,益阳市1998年、1999年、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次为111.87、109.39、109.85,分别比全省出生性别比低4.06、6.17和3.16。
(三)人口文化构成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较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地区总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包括大学、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的人口为326.94万人,占总人口的76.6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高中(含中专)、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提高1.32、2.95和12.43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下降3.4个百分点,文盲率由13.33%下降为5.16%。
六、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2000年全市人口地区分布情况是:资阳区39.78万人,赫山区83.11万人,南县70.38万人,桃江县77.54万人,安化县90.08万人,沅江市70.0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5人,其中资阳、赫山两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5人;安化县为每平方公里18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346人多9人,比1985年324人多31人。湖区的人口密度大,山丘区人口密度小。2000年南县每平方公里554人,比安化县每平方公里多372人。
七、流动人口生育管理:(一)流动人口简况据统计,1996年全市育龄流动人口16万余人,其中外出已婚育龄妇女5万多人,仅安化县就有14万多流动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按登记规定口径,全市流入人口为49052人,占常住登记人口总量的1.15%,其中女性24014人,占流入人口的48.96%;流出人口全市为48613人,占人口总量的1.14%,其中女性23539人,占流出人口的48.42%,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基本平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按登记规定口径,全市流入人口为186675人,占常住登记人口总量的4.31%,其中女性为90779人,占流入人口的48.63%;全市流出人口为205596人,占人口总量的4.74%,其中女性为99897人,占流出人口的48.59%,比1990年人数增加76358人,女性流出人口与流出人口总数的比例提高0.17个百分点。2000年与1990年比较,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度增长。流入人口增加137623人,增长2.81倍;流出人口增加156983人,增长3.23倍,其中女性流出人口增长了3.24倍。全市流出人口多于流入人口,且实际流出人口总数大大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登记数,估计达40万人。
环洞庭湖经济圈: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鄱阳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古人云:“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岳阳占据洞庭湖70%的水域,其中岳阳、益阳、常德三市环抱洞庭湖。如今环洞庭湖经济圈已经成为湖南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09年三市GDP总量为3743.2亿元,三市全年完成财政收入近289亿元。直逼省会长沙,其中岳阳、常德现为湖南二、三大经济城市。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城市都是省辖市,城市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交通通讯发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作用显着,无疑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主要发展极;岳阳市处东洞庭湖,常德市在西洞庭湖,益阳市居南洞庭湖,在经济圈内分布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极;环洞庭湖经济圈要以这三极为核心,再选择与之相连,且水陆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势,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为副核心,逐级布点,形成城镇网络体系及其网络发展轴线。4,发挥区位优势,建成中转型商贸中环洞庭湖经济圈,东有武广高铁、京广铁路,荆岳铁路、京珠高速、杭瑞高速、岳汝高速、京港澳复线、随岳高速、岳宜高速、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7国道.西南有洛湛铁路,石长铁路、319,207国道及桃花源机场,北有长江,1804线省道,水陆空交通的发达,使经济圈融人到更大更广的经济格局和开放格局,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结合东部沿海优化升级产业及中央决定加快西部开发的形势背景,环洞庭湖经济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在成员国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
历史沿革: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样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益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沅江漉湖等地,就已形成原始村落。青铜器时代,在赫山庙、羊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传说帝誉分天下九州,益阳在荆州之区。唐虞夏商益阳均在荆州之辖。周成王封熊绎于楚,益阳属楚。公元前221年秦灭楚后,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初置益阳县时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阳、安化、新化各县和益阳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宁乡、湘阴、涟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范围广达18000平方公里。今益阳地区所辖县、市,除沅江部分和南县外,均在古益阳版图之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改长沙郡为长沙国,设都临湘,领益阳等13县。公元30年汉光武六年复改长沙郡,益阳仍属长沙郡。统隶荆州刺史部。三国鼎立,吴、蜀分荆州。这一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逐鹿争雄的疆场。赤璧之战后,曹操退出南方,吴、蜀为争夺荆州展开了一声称划综复杂的斗争。公元207年先为蜀刘备夺取。孙权索取荆州未成时,乃派吕蒙取长沙。刘备为救长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关羽屯兵益阳与吕蒙相拒。《吴志·甘宁传》载:“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候,候择精锐士五千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渡。肃选兵益宁,宁乃夜往,候闻之,住不渡而结寨营。”鲁肃则率程普、甘宁据城东南龟山屯驻,于陆贾山溪口约会关羽。这次约会,便是名震千古的“单刀会”。而益阳城垣,即为肃筑土城屯兵所建。三国吴太二年(公元357年)分长沙西部都尉设置衡阳郡。益阳属衡阳郡。这时分置南部地方设新阳县(即今宁乡),公元266年又从西部地方分设高平县(今新化和新邵县的一部分),益阳县疆域开始缩小。公元280年,晋灭吴后,分全国为20州,益阳属荆州。南朝宋时(公元420年),改衡阳郡为国,益阳属衡阳国。又划给湘阴一部分土地。南朝齐时(公元479年)复改衡阳国为郡,直到梁时仍属衡阳皇三年(公元583年)益阳属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潭州立长沙郡,益阳又属长沙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10道,开元中分为15道,道下州郡并称。益阳随潭州、长沙郡时更所属,变迁不定四次之多。五代,十国割据,湖南属楚国。后梁(公元907年)益阳属潭州。后唐(公元923年)马殷为楚国王,益阳属长沙府。后晋后汉困这。后周(公元951~959)益阳属潭州市府。宋朝,初分天下为15路,后分23路,南宋为16路,路设安抚司,直隶京师,路以下置府、州郡、军。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阳属湖南路潭州长沙郡。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阳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县。宋史神宗本纪载:五年章享开梅山,置安化县。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以益阳县民有万户升为益阳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随潭州路改为天临路属。明朝分全国为13省,省设布政使司(后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阳属湖广行省,即湖广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汉市)长沙府。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复降益阳州为益阳县。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氏改国号为清。采用“省”、“道”、“府和直隶厅、直隶州”、“县和散厅、散州”四级制,初分全国18省,后为23省,省设总督、巡抚、驻市政使司。益阳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郡。公元1852年十月二十日,洪秀全统率太平军经长沙转战益阳,即改益阳县为“得胜县”。尔后,太平军从水路挥戈武昌,占领南京。太平军取益阳时,据益阳蛇山(甘宁垒)大败清兵。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益阳县分23厢里,县城为“在城里”。民国元年,益阳县分为7城镇。民国二十二年,又分为7个区,县城为第1区,下设2镇:青龙洲至临兴馆为龙兴镇,临兴馆至麒麟甲为麟兴镇。民国初,分全国22省、4特区,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废府、厅、州,长宝道改为湘江道,精益阳。民国十一年废道,益阳属于省。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益阳属第1区;后又调整为10个区。民国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是为区境地区一级行政建置之始。南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常德)。民国31年(公元1942年)龙光、麟兴两镇合并为龙麟镇。民国33年(1944),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湖南部分地域沦陷,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名存实亡。省政府遂设安化、沅陵、洪江3个行署,作为非常时期省政府临时派出机关,分领各县。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于安化县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均为安化县行署领辖。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销,恢复第五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至1949年7月,第5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这是益阳建置地区一级行政区划之始。全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6县(南县属第4行政督察区;南县原乃八百洞庭水域,同治末年即公元1874年藕池至西洞庭湖一带淤垫成洲,1891年设立西湖直隶厅;1895年成立南州直隶厅抚民府;1912年改南州为南县)。1949年湖南各地相继解放,国民党政府在湖南的统治宣告结束,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随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临时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设1个省辖市、10个专区。专区设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益阳专区于1949年8月成立,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关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沅江、汉寿6县。1950年3月,益阳县城关区改为益阳城关区,升为县级;同年9月,建立益阳市,直属益阳专署领导。1951年4月,省政府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100万人左右的大县,领导困难,可以划小”的指示,析湘乡县第九、十区,安化县第三、四区和兰田镇,以及邵阳、新化县部分地域,置兰田县;析湘乡县第三、六、七区,置永峰县。同年七月,析益阳县第六、七、八、九、十一区,置桃江县,均属益阳专区管辖。当时,全区共辖9县、1市。南县则属常德专区。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其间,益阳市于1953年4月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改为益阳县领导,但1961年复改专区辖市,仍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建置,专员公署驻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同时划归益阳专区管辖。1964年9月,华容县及钱粮湖农场划归岳阳专区。1968年,益阳专区改称益阳地区。1983年7月,宁乡县划属长沙市。至此,全区辖益阳、桃江、安化、沅江、南县和益阳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5个国营农场和大通湖渔场。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5月,新的中共益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益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原益阳县、益阳市分别以资水为界,以南改为赫山区,以北改为资阳区。7月1日,“益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益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市委员会”正式挂牌。从此标志着地级益阳市的成立。全市辖3县(南县、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区(赫山、资阳)、5大国营农场(大通湖、北洲子、金盘、千山红、茶盘洲)和大通湖渔场。2000年12月18日,中共大通湖区委员会、大通湖区管委会成立。5大国营农场撤销。场部所在地改设建置镇。大通湖区由大通湖、北洲子、金盘、千山红4大国营农场合并而成;茶盘洲农场改茶盘洲镇划归沅江市管辖。市辖境包括3县、1市、3区(赫山、资阳、大通湖)。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