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义县城区街道地图 ===
=== 义县资讯概况 ===
文物古迹:万佛堂石窟:万佛堂石窟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与云冈、龙门两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脉。是由书法摩崖、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之瑰宝。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古城西北9公里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峭壁上,气势恢宏壮观。石窟分为东西两区、现存大小洞窟16个,时刻造像430余尊。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皇帝祈福开凿的。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74人开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过盈寸,整个造像群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镌刻精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窟顶莲花宝盖、飞天藻井更显北魏时期的时刻技艺。摩崖“元景造像碑”字迹遒劲挺秀,笔力极工,被清末梁启超评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有为则称其为“元魏诸碑之极品”,韩贞造像题记“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史、边疆史极为珍贵的资料。万佛堂石窟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她前临大凌河,后倚福山,远望峰峦叠嶂,近看林涛树海,碧波荡漾,这如诗如画的山光水色、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旅游者。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建设,增建了一批亭、台、桥、阁,使古老的万佛堂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使这颗镶嵌在辽西大地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夺人。
宝林楼:宝林楼坐落在东北第一山——医巫闾山南段方圆150平方公里的宝林楼自然旅游风景区内。四周群山环抱、奇峰耸峙,林涛树海、翠岭蓝天,悬泉飞瀑、流光异彩,溪流潺潺、径幽谷深,蜂欢蝶唱、鸟语鹿鸣。举目远眺,青山淡淡、白云缭绕,南海茫茫、凌水湾湾。宝林古刹就是镶嵌在这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奇观胜境中悬崖断壁上的琼楼画阁,宛如浮悬于云端的玉阙仙宫。她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辽西这古老而又文明的山水之间,展示着她近5000年来的神奇色彩,传播着她那沁人心扉的美丽传说。闻名中外的宝林古刹南距锦州市区60公里,北离义州古城35公里,交通便捷,是旅游观光、度假,上香朝拜的最佳选择。古往今来,从炎帝开始,先后有26位皇帝和120多位朝廷重臣、阁僚、将军来过宝林古刹。来宝林楼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乾隆29年,他来宝林古刹避暑一住就是45天,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墨宝《宝林八景》诗。宝林古刹不知年,山在楼头寺在前。画阁不因风雨朽,老僧长伴孤松眠。砥柱险托千仞阁,翻身独步几重天。井扳不倒将军马,石立高山国公鞭。兔儿山头云渺渺,孤佛顶峰雾漫漫。棋盘曾见僧游迹,仙人桥留马蹄牵。金鸡顶峰南海近,宝林楼居闾山巅。诗情共羡凌河景,古时香火塞北烟。晋朝的无味空道人,唐朝的李世民、徐茂功,明朝的吴三桂等等历史人物都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关于宝林楼景区的名人轶事、风物传说、神话故事和奇闻趣谈,非常丰富。如炎帝避居石屋山、鞭打石门、扳倒井、韦陀显圣、罗汉显圣、顺治焚香、千古之谜隐型佛、吴三桂立碑宝林楼、王省长还愿、张作霖讨签、唐王揭幕、章帝出巡、文帝修庙、乾隆避暑、三义士救薛礼等不下百余篇,可见宝林古刹悠久的神秘历史和当年的影响与辉煌。宝林古刹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前。据《炎汉古刹说》记载,四世炎帝(神农氏)榆网施暴政于民,黄帝起兵,炎帝在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炎帝做古后,子嗣为祭祀他和先祖三皇五帝,就在他居住过的石屋,由云梦真人主持,修建了庙宇,主要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同时还在古刹右侧修建了神农罐(炎帝的陵墓),八卦神农双塔,(七级单檐式双塔)和神农碣。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是出现的人文景观,是世界之最,它比埃及金字塔还早建300年以上。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202年为削弱楚王韩信的势力,10月伪游云梦来到古刹,并钦定改炎帝古刹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殿内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亲刘温的塑像,汉楼实际上就是刘邦的家庙。到此炎汉古刹才真正形成。东汉光武17年,即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东征匈奴、鲜卑牺牲的英烈,命辽东太守祭彤在半山腰的断壁崖前宝林楼下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古刹禅院,主殿供奉弥勒佛金身塑像,西配殿供炎帝神农氏榆网塑像,东配殿供汉高祖刘邦塑像。古刹禅院作为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举佛事、办道场、讲经说法、接纳香客游人。到了唐贞观19年10月,即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大将军鄂国公慰迟敬德带兵到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刹,取名宝林。李世民为纪念东征胜利和慰迟敬德的功绩,改古刹为宝林楼。遂命徐茂功设计,尉迟恭监修,改汉楼二层为四层,东西配殿改修配楼,第一层楼称大雄宝殿,二层为大兴宝殿,三层为大安宝殿,最上一层为凌烟阁,古刹禅院随之改为宝林禅院,并请智剀弟子心任宝林禅院住持,佛教天台宗便传入辽宁。从此宝林楼完全变成了佛教活动场所,道士则搬迁到新修的庆云宫修炼。宝林古刹共有金、乌金、银、铜、铁、玉、石、木、泥塑佛像760尊,碑碣12筒。现存的宝林楼上二层,就是唐贞观19年的遗存,距今已有1359年的历史。宝林楼最兴旺时期尚属明代。明永乐年间,宝林古刹住持、僧人200多名,各种杂役30多人,有庙产42万亩。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国内外僧、俗云集、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不绝。宝林古刹最后一位住持欣然,解放初期不知去向。宝林古刹近5000来年,历尽沧桑,几经兴衰。特别是在近代几经浩劫,宝林古刹建筑群已荡然无存,仅留下最高二层楼的断壁残垣。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宝林楼才迎来甘露春雨。为重现宝林楼历史风貌,义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张志贵任组长的宝林楼开发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开发建设宝林楼,准备投资1.3亿元三年内恢复宝林楼的历史建筑规模以及历史上的宝林八大景观。在石门外修旅游度假村和旅游休闲别墅。
奉国寺:奉国寺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因殿内塑有七尊大佛,又俗称大佛寺。奉国寺由山门、牌坊、无量殿、钟亭、碑亭、大雄殿、西宫禅院等古建筑构成,占地3万平方米,是一座宏伟壮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寺院。大雄殿位于中轴线的北端,面宽9间,通长55米,进深5间,通宽33米,总高度24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它不仅是国内辽代遗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因其大雄殿规模面积全国最大,又堪称中国寺院第一大雄宝殿。奉国寺因大雄殿佛坛上塑有一组彩色群像,“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佛教界独一无二。佛像高大、庄严、俊秀,一千年以来,仍然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佛教界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殿堂内天王威武雄壮;14尊胁侍菩萨栩栩如生;梁架上的辽代彩绘、飞天;山墙上的壁画;佛坛前的石雕供器也和佛像一样,均属古代艺术珍品。考古专家、美术家称其为是艺术珍品中的极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大雄殿的建筑和殿内遗存都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奉国寺这一民族瑰宝早在一九六一年就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一九八四年开始的五年修缮和扩建,奉国寺现已成为环境优美、旅游服务项目齐全,闻名中外的佛教旅游胜地。先后被评为“全国著名景区三百家”,“辽宁省五十佳景”、“锦州十佳景”。
人口民族:总人口45万,居住着汉、满、蒙、锡伯、回、朝鲜等15个民族。
历史沿革:义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义县地属孤竹国。战国时期属燕国辽西郡,郡治所在阳乐(今义县西)。秦始皇灭燕,秦袭燕制,此地仍属辽西郡,郡治仍在阳乐。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在义县境内设交黎县交黎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东汉(公元25~220年)改为昌黎县,属辽东属国。三国、曹魏(公元220~265年)属幽州昌黎郡,郡治昌黎县,废辽东属国。当时在昌黎县城西有棘城(遗址无考)。西晋(公元265~316年)属平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东晋公元317~420年)、(十六国公元304~439年)义县境先后隶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昌黎郡。南北朝(公元420~581年)义县属北魏拓跋氏,隶属营州昌黎郡(治所今朝阳市),东西魏时,义县属东魏拓跋氏。隋代(公元581~618年)初隶属营州,置燕郡(治所今义县城),后置辽西郡,郡治在辽西县(今义县石佛堡乡王民屯)。唐代(公元618~907年)高祖武德年间,在隋代燕郡旧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属河北道营州,州治所在柳城(今朝阳市)。后改属安东都护府,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升燕郡守捉城为军城,置镇安军。五代前期,后梁、后唐时,义县属营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义县城),。辽代,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设崇义军节度使。辽兴宗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县)浮户建宜州,属中京道,下辖弘政县(今九道岭镇复兴堡附近)、开义县(今七里河镇开州)。金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宜州为义州,属北京路,下辖:弘政、开义、同昌(今阜新境内)三县,开义辖饶庆一镇。元代(公元1206~1368年)实行“行省制”,义州属辽阳行省大宁路,行省治所辽阳(今辽市)。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年,废州置卫。改义州为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今辽阳市)。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于义州城,一城有两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都指挥史楚勇建砖城。清代(公元1644~1911年)恢复义州之名。清初,为察哈尔王封地,后王叛,公元1675年平定后,设城守尉及巡检司。初隶广宁府(今北镇)。雍正十二年(1734年)栽巡检司设知州,改属锦州府。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