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偃师市区街道地图 ===
=== 偃师市资讯概况 ===
历史人文: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处。境内有被史学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夏都斟鄩遗址,该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基址群、礼器群、铸铜作坊遗址、绿松石器作坊遗址和中国最早的宫城(即翟镇夏商二里头宫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史学界公认的“华夏第一王都”;有被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商断代界标的商城遗址,商都西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张衡、蔡伦、班固、王充等历史人物都在这里成就了伟业英名。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荣誉称号。
城镇建设:偃师首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2004年11月,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选活动中,偃师市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位列第九十二位。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440元,增长12.9%;财政一般预算外收入完成31019万元,增长21.7%,人均财政收入375万元,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3206元,增长9.9%。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全国此次参评的县(市)共有3012个,其中河南省110个县(市),进入百强的仅有巩义、偃师两市。
偃师被列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基地2004年7月,偃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基地执行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偃师市建设6666.67公顷小麦、3333.33公顷玉米的示范区和1万公顷小麦、3333.33公顷玉米的辐射区。产量指标是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玉米500公斤以上;辐射区小麦平均亩产350公斤以上、玉米400公斤以上。偃师市政府拨付10万元作为前期费用,制订了《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偃师示范基地实施方案》,落实了项目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相关乡(镇)科技副乡(镇)长和重点村负责人到省农科院玉米试验田、洛阳农科所玉米试验田和浚县农科所参观学习,为玉米种植寻找技术和品种支持。11月,市科技局组织人员对项目区重新进行了全面、反复的调查研究,对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区设置、千亩示范方设置进行了调整。偃师城市规划控制面积13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6.8万人,是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也是全省第一个获得“河南省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级市。偃师被授予河南省村镇建设先进县(市)荣誉称号,诸葛镇被确定为全省小城镇重点建设城镇,顾县镇还获得中宣部等5部委命名的“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04%.
历史渊源:建置:据《读史方舆纪要》:“周武伐纣,回师息戎,因我偃师”。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从周代时始称“偃师”。西亳为商汤之都,即今偃师商城。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商本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东夷族的一支。夏朝时属于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经常迁徙。从契至汤十四世,共迁徙八次。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商都西亳在何处?这是数千年来历史上的一个疑案。我们根据有关史料和新的考古发现,加以探索,找出西亳的位置。《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这西亳在洛阳偃师尸乡。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从此揭开了西亳的秘密,结束了数千年来关于西亳的历史疑案,这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件重大发现。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呈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条。城外有环城道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遗址,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属商朝早期的城池。洛阳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由此可以看出,商朝曾两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计230年,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约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计170年,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九帝王。商代两次都西亳,共19帝,400余年。至秦灭周,置偃师县。同时,在偃师县之南建有缑氏(因缑山得名)县。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偃师县,留缑氏县。四年(1044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降偃师县为镇,再入缑氏县。八年(1075年)恢复偃师县,降缑氏县为镇,归属偃师县。至金统治洛阳,建金昌府,再复缑氏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缑氏县,其地并入偃师县,此后,缑氏一直为偃师县下属乡镇,不再独置。1995年,撤销偃师县,建立偃师市。
沿革: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回师,于亳筑城息偃戎师。偃师因此得名。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时,偃师名尸氏,缑氏之名亦见于典籍。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偃师、缑氏为畿内邑。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置偃师、缑氏二县,均属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仍置偃、缑二县,又有平县(故城在偃师西北25里),同属河南郡。新莽元年(公元9年),改偃师为师氏县,缑氏为中亭县,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恢复西汉建置。三国(220年至265年)沿东汉建置,属魏国。西晋(265年至316年),省偃师入洛阳,又省平县。单设缑氏县,属河南郡。东晋因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缑氏并入洛阳。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复置缑氏,仍属洛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缑氏置偃师,属河南郡。大业初(约605年)复置缑氏县。唐初(618年),诸州县因地位是否重要和人口多寡,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偃师为畿县,缑氏为次赤县。贞观十八年(644年),省缑氏。上元二年(675年)复置缑氏县。偃、缑两县初属洛州,州、县均属陕东道大行台,后属都督府。开元元年(713年)后属东都河南府。五代仍依唐置。宋庆历二年(1042年)废偃师,四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降偃师为镇,入缑氏。八年复置偃师,降缑氏为镇,属西京河南府。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置偃师、缑氏二县,偃师属中京金昌府。元(1271年至1368年),偃师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缑氏入偃师,属河南行中书省河南府。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属河南布政司河南府。清(1644年至1911年),沿明建置。民国初年(1912年)实行道尹制,偃师属河南省河洛道。14年属道尹公署。16年道尹制废,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22年省下置督察区,隶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3年日军入侵豫西,偃师沦陷。是年10月22日,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县南建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豫西一专区。民国34年9月,抗日先遣支队南下,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撤回太岳区,县南一带仍归国民党管辖。1948年4月偃师解放,偃师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太岳五专区。6月改太岳五专区为豫西一专区。1949年2月改豫西一专区为洛阳行政区。1952年3月改洛阳行政区为洛阳专区。偃师随之改变隶属关系。1967年11月28日,偃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县人民政府,隶属洛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1日实行市管县,偃师县归洛阳市人民政府管辖。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