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铜陵市区街道地图 ===
=== 铜陵市资讯概况 ===
4.青铜文化: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铜陵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铜陵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群众文化、专业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非常成功,多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我们将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放在铜陵市举办。我相信铜陵市一定能把这个节日办得很好,而且能够逐渐地打造成品牌,宣传铜陵、服务铜陵。铜陵传统民俗第一个特色就是“青铜色彩”。作为中国古铜都,三千年绵延不绝的铜采治史,使铜陵不仅有丰厚的铜文化遗存,还传承出独特的铜工艺,如传统失蜡法工艺,现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工艺品是铜陵的特色产品。铜陵传统民俗第二个特色就是“物产丰美”。与铜陵矿产丰富一样,铜陵物产极其丰盈,如铜陵凤丹久负盛名,种植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已通过安徽省审定;铜陵野雀舌是历史名茶,该茶在清朝时期曾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佳茗”,并一度作为贡品。铜陵传统民俗第三个特色就是丰富多彩。铜陵地处吴头楚尾,位于长江之畔,历代相传有龙舟赛、顺安庙会、钟鸣竹马灯等风俗。而这些习俗又与特色产品等相融共生。可以说铜陵物华天宝,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六技精、百品现,为此,我们诚邀各位能到铜陵,走进民俗。自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确定在铜陵市举办以来,安徽省文化厅和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举办民俗文化节分别被列入2010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和省文化厅工作要点。目前,活动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成立了文化节组委会,活动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场地场景布置方案也已审定,舞台建设全面施工;节目创排工作有序进行,各项活动已全面启动。此外,为切实做好本届民俗文化节的综合保障工作,铜陵市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根据活动保障工作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保障工作方案并已开始启动。
6.建置沿革:朝代建置名称建置时间治所级别隶属西周无无无无吴国东周无无无无越国、楚国秦无无无无彰郡西汉无无无无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铜官镇25年无乡镇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吴铜官镇222年无乡镇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西晋铜官镇280年无乡镇宣城郡春谷县、临城县东晋定陵县405年顺安镇县宣城郡春谷县、临城县南朝定陵县420年顺安镇县淮南郡,南陵郡隋南陵县589年顺安镇县宣城郡唐义安县627年顺安镇县江南道宣州吴义安县902年顺安镇县宣州南唐铜陵县951年铜官镇县升州北宋铜陵县974年铜官镇县江南东路池州南宋铜陵县1127年铜官镇县江南东路池州元铜陵县1206年铜官镇县江浙行省池州府明铜陵县1368年铜官镇县南直隶布政使司池州府南明铜陵县1645年铜官镇县南直隶布政使司池州府清铜陵县1646年铜官镇县江南省池州府,安徽省池州府太平天国铜陵县1853年铜官镇县安徽省池州郡中华民国铜陵县1912年城关镇县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铜官山市,铜陵市,铜陵特区,铜陵市1956年,1958年,1964年,1971年铜官山区省辖市、地级市皖南行署池州专区,安徽省安庆专区,铜陵特区,安徽省备注:(1)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2)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3)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4)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5)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8.名人名士:盛度(970~1040),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天门镇)人,汉族。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祐二年(1035年)任参加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陈翥(982~1061年),字风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汉族。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粹。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铜陵县合二耆(今郊区大通镇)人,汉族。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黄进芳(1883~1932),号黄三,铜陵古圣黄家村人村坐落在牯牛岭半山坡,汉族。著名的昆神盗宝的故事就发生在此。黄进芳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父母留下的只有一间三根桩的房和八分地,黄进芳那时只有个六、七岁。啥也不会,只好给村里人家放牛。黄进芳放的是一头挲牛带一头小牯子(注:挲牛指大母牛,小牯子指小牯牛犊子)。每天早上天不亮要牵牛上山坡吃露水草,小牯牛不愿出牛笼,东家就叫黄进芳抱着小牛上山。吃罢早饭东家牵挲牛到田里干活,黄进芳再抱着小牛回来。中午东家收工,黄进芳抱着牛犊牵着挲牛再到山坡放牛。下午、晚上全是如此,一天中要抱小牛八趟上山。黄进芳的臂力也慢慢练出来了,四百斤重的物件他轻松即可拎起.黄进芳带一条腰带退30清兵,便铁了心投奔自立军。他带上清兵丢下礼品和三十多杆长矛来到大通,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敬仰。秦力山委派黄进芳为秘密自立军的武术教官,暗中操练自立军。民国元年(1912年)秋,孙中山看到河口处船坞整齐、气势辉宏,商贾云集大通,这时孙中山想起杨万里舟过大通佳句:“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顺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怒川后,鱼蟹不论钱”。孙中山视察过后,回到和悦洲。这里让孙中山感觉更不一般素有小上海之美称,孙中山突然发话,要在此住一晚上,明日再走。深夜,四名刺客一式短打百钮衣,面蒙黑纱,手握短刀,避开卫士,直奔孙中山所住上房。巧被黄进芳相遇便和蒙面人打斗起来黄进芳功夫上乘,助力大如神。不一会刺客便被黄进芳摔死两个,踢伤两个。孙中山十分欣赏黄进芳的武功,更爱他那憨厚朴实的性格,便劝黄进芳跟他走,去干革命。从此黄进芳一直护卫的孙中山直到1932年8月,黄进芳终因毒镖之伤,不治身亡,享年49岁(注:黄进芳去逝后葬于南京清凉山官基地)。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乡钱家湾人,汉族,出身贫苦。1919年进省立五中读书。1925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1927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加反蒋斗争被捕,后被营救归里。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1939年,在沙洲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1939年—1940年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1942—1945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1946年至1949年4月,辗转宁、沪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陈尚和(1911—1947)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永丰乡湾里村人,汉族。1934年在崔村设私塾执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党组织破坏而脱党,1938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皖南事变后,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942年,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遭到严刑逼供,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耳朵,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投入战斗。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退,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1947年春,建立石壁乡等革命政权。同年11月16日,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巫希权(1911—1943),别名希权,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汉族。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1937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1941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1943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青南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秘,次日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弯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讯,水深流急,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位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汉族。12岁随三哥来顺安城山铺落户。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1947年秋刘四姐随队参战,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和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役中,为游击队带路。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