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石城城区街道地图 ===
=== 石城县资讯概况 ===
经济建设: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总目标,大力实施“融入海西区、建设新石城”发展战略,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之路,不断优化环境,迅速激活人气,积极抢抓机遇,全县经济稳步向好发展。
一、经济运行的整体趋势:
(一)经济增长延续“V”型反弹走势经核算,我县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3033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延续了2009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反弹走势。
(二)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小幅加快走势:分季度看,我县经济呈现逐步加速发展态势。一季度,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5%,二季度GDP累计增速为11.9%,三季度GDP累计增速达12.3%,全年GDP增长11.8%。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旅游快速推进:2010年,我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4100万元,同比增长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9万元,增长18.7%,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8%,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666万元,增长18.8%,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0.0%,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近三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小幅震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5:27.6:35.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历年来首次接近36%,标志着我县第三产业正在迈向中级(36%-50%)发展阶段。这一显著变化是2010年我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快速推进旅游景点综合开发、隆重举办生态旅游文化节、高品位高标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为我县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我县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增长79.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31人次,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16万美元,增长19.3%。
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1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4.6%。其中,种植业产值48388万元,增长15.8%;林业产值7807万元,增长19.4%;牧业产值23476万元,增长19.6%;渔业产值24941万元,增长17.9%。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烟、莲、果、蔬、畜禽等产业。年末拥有果园总面积57903亩,年内新增果园面积2000亩。新开发、改造油茶林1.2万亩,被列为全省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年末生猪存栏8.3万头,增长24.7%,全年生猪出栏12.11万头,增长24.5%,家禽出笼93.86万羽,增长0.4%,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3423吨,同比增长40.5%,禽蛋产量1060吨,同比增长124.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8.1%,全年实际机耕面积9066公顷,同比增长18.5%。年末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1237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814公顷,分别占94.7%和75.1%。全年农村用电量21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7%。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166公顷。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年共完成101个村庄整治点建设,新增直接受益群众3126户14600人,新修公路90公里、改水3183户、改厕3150座。引进农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0.7亿元。改造完善了43个合作经济组织,新组建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个全市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7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6200多人,建立了650人的农村科技带头人队伍。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户数由2007年的6户增加到2008年的10户,完成产值24416万元,同比增长81.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增加值8212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60.7%,增速也居全市第一位;实现利税总额1620万元,同比增长32.2%。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3476万元,利税总额10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7%和9.58%。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392万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4.1%。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15万元,同比增长5.5%,其中竣工产值5896万元,同比增长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863平方米,竣工面积121178平方米,其中住宅91174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25万元,同比增长44.8%,增速同比提高3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25万元,同比增长28.3%,增速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0870万元,同比增长18.3%;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5755万元,同比增长31.3%;工业投资6300万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5%。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290万元。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8万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县城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27038万元和1841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386万元,同比增长19.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51万元,同比增长13.1%;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211万元,同比增长5.8%。对外贸易降幅明显。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4万美元,同比减少24.4%,其中出口29.6万美元,同比减少70.7%。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签约内资6.2亿元,实际进资5.3亿元;签约外资1070万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360万美元。
六、交通、通信: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93公里,其中高级路面657公里。年内新修农村水泥路106公里,旅游公路10.2公里,新建乡村便民侯车亭1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6.9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3292.2万人公里。通信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27302部,比上年减少528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1.2部/百户。手机用户78600户,比上年增加15000户。宽带用户4328户,比上年增加516户。
七、金融、保险:金融运行平稳。一是存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59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8184万元,增长3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60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1132万元,同比增长30.6%。二是贷款增长减速。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9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8744万元,同比增长19.3%。三是现金匀速回笼。1-12月,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527714万元,同比增长7.6%,现金总支出518995万元,同比增长10.5%,净回笼现金8719万元,同比下降57.6%。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县财保公司和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16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9万元,同比增长6.1%;人身险保费收入2657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年赔款及给付支出1634万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财产险赔款及给付支出636万元,增长216.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支出998万元,同比下降3.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普通小学99所,在校学生34171人,招生6494人;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17596人,招生55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参加高考人数2657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334人,上线率12.6%,上线人数万人比居全市第七位。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年内申报科技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大成效,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全县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08人,其中高级职称271人,中级职称1359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97场,群众业余演出队26个。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图书馆1个,藏书4.4万册。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6%,电视人口覆盖率97%。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城灯会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砚制作技艺被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6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14家;拥有病床798张;卫生技术人员782人,其中执业医生269人。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年内我县运动员在全市体育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老年人柔力球比赛中获自选套路第一名和竞技项目第二名。2008年我县被评为全市群众体育先进县。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年末户籍人口309684人,比上年末增加4291人,其中非农人口50397人,占总人口16.3%;60岁以上人口3419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701人,出生率18.5‰;死亡人口788人,死亡率2.6‰;自然增长率15.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55元,同比增加915元,增长8.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574元,同比增加5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新增就业人数26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有13311名职工和2376名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470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全县共12295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有5930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9271人,参合率90.08%,全年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541.48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20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733人。继续开展了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移民扶贫工作,移民搬迁安置农民515人。县民政局办福利院1个,供养35人。城镇、乡村办敬老院13个,供养727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大了对污染项目的治理,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城总体环境更趋好转,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地表水达到三类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良好。
基本概况:石城县属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东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9%,水面约占3%。琴江由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境注入梅江。属中亚热带潮湿天气。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919.6毫米。地下资源有钽、铌、锡、钨、稀土、瓷土等20余种。省优质烤烟出产基地,白莲出产重点县。206国道直通南北,石(城)宁(化)公路在境内汇合。是江西著名风景区,古代遗址丰硕,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天然保护区一个,天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主要景点有赣江源天然保护区,龙岩摩崖石刻,县城东南7千米通天寨中及玉孟寺,如日山普照禅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等。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心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心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毛泽东和朱德同道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央县委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义士纪念馆。江右文化遗迹主要有:宋宝福院塔,桂花屋(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以及江西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赣江源头,武夷山下,一带“碧水丹山,人文荟萃”之地之。
石城人口:石城县面积1582平方千米,人口29万。县人民政府驻琴江镇,邮政编码342700。
历史沿革,: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其它石城县:先秦置,战国中期,楚国战败吞并吴国后称霸东南沿海扰齐攻楚的越国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筑有石头城,立为城邑,秦代划属故鄣郡(郡名从辛德勇先生《秦三十六郡新考》),位于采石矶(牛渚)以下,县域濒江,西南接芜湖县,东接丹阳,北边是秣陵县。西汉元封二年,划归治地在宛陵的丹阳郡。《水经》经文有:“沔水与江合流,又东过彭蠡泽。又东北出居巢县南。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三国志·吴书二》记载:“(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此石城县由此并入建业。
三国置:此石城县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南部深山区。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盖据《水经注》考定是晋朝初年才由建业(今南京)上迁到池州境内,县治标识在黄湓河西岸。今考《三国志》和《元和郡县图志》谓“吴于此置石城县”,《太平寰宇记》“池州”条目下说“《三国志》云‘吴黄武三年封韩当为石城侯,乃置石城县于此’。”在石埭县条目下亦谓石埭县“本吴石城县地。《吴志》云:‘韩当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而其所引《吴志》盖即今已佚的《吴录·地理志》(同书同条目“铜陵”分目中“梅根山”下注有“《吴录·地理志》云”可证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时,手中有《吴录》一书作为参考文献),实为孙吴黄武二年迁都武昌后,孙权遣韩当率师名为伐“丹阳山贼”,实为打通新都武昌与旧治建业之间的陆路驿传,因为从丹阳郡陵阳县(今青阳县南部与黄山市黄山区北部太平湖地区)到鄱阳郡的陆路上,其间深山区为山越人传统聚居地,所以必须打通九华山脉与黄山山脉之间的河谷。韩当在此役中还夺得山越人“山出铜铁自铸造甲兵”的治炼工场,建石埭场,且在战役告捷后即逝世,《太平寰宇记》谓之封“石埭城侯”。石城,盖石埭城之简称。县治应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或石台县山中,具体地点暂失考。西晋、东晋和南朝宋、齐诸朝,石城县皆属宣城郡。梁立南陵郡(治南陵古戍,今安徽池州市主城区西南部,临秋浦河,赵宋皇朝前为临江处),石城改属南陵郡。梁、陈间,曾侨立南太原郡于石城县地,不久即废。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改南陵郡属北江州,州镇居南陵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县,属宣州。十九年,割南陵西五乡(含原石城县全部和梁南陵县部分)设秋浦县。唐至德二年秋浦西南山区(应属原石城县地)部分划入新设置的至德县(今并入东至县),永泰元年,南部山区(亦应属原石城县地)部分划入新设置的石埭县。杨吴顺义六(公元926年)年,秋浦县改称贵池县。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一说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时,贵池县西部的晋阳乡(属原石城县地)划入新设置的东流县(今亦并入东至县)。
北魏置:一、汉为蒲子县地,北魏世祖时为定阳县地,太和二十一年(497)置石城县,属五城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蒲子县,故治在山西蒲县西十五里略东村,(古名无意村)。二、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县(治今青海化隆县群科镇日兰古城城)。属洮河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困境内有化隆谷,改石城县为化隆县。三、北魏文帝大统十四年(548)于陕西神木县南设石城县,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移治石龟镇并更名银城县,即今神木县东山旧城。隋大业末年废。
隋置: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在今黔江区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黔江区县坝乡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黔江区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中郡。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