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石河子市区街道地图 ===
=== 石河子市资讯概况 ===

石城气候:石河子地区位于43°20′N~45°20′N,84°45′~86°40′之间,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无霜期为168~171天。≥0℃的活动积温为4023℃~4118℃,≥10℃的活动积温为3570℃~3729℃。石河子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各地年平均气温在6.5~7.2℃之间,北部地区气温低,南部高。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气温25.1~26.1℃,其中以北地区高于以南地区;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平均气温-18.6~-15.5℃,其中以北地区低于以南地区。从61年至今,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975年7月13日,达42.2℃;日最低气温出现在2011年1月5日,最低气温达到-41℃。1979年1月24日~25日24小时升温幅度达12.1℃,为历史24小时升温之最;1975年12月26日~28日48小时升温幅度达14.6℃,为历史48小时升温之最。1966年12月18日~19日24小时降温达-15.9℃,为历史24小时降温之最;1984年12月3日~5日48小时降温达-19.8℃,为历史48小时降温之最。石河子地区为灌溉农业区,年降水量为125.0~207.7mm之间,一年中降水较多的月份,以北地区主要出现在7月、5月、6月和4月,降水量13.0~20.0mm;以南地区出现在4月、5月、7月和6月,降水量21.7~27.6mm。历史上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99年8月14日达39.2mm,日最大降雪量出现在2000年1月3日达19.6mm。石河子地区日照充沛,年日照时数为2721~2818小时,北部地区日照时数多于南部地区。各地历年平均最多日照出现在7月。石河子地区年(1961~2000年)平均风速1.5m/s,静风占32%,偏南风占22%,偏西风17%,偏北风占15%,偏东风占14%。
社会发展:概述:在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历程中,垦区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团结奉献、争创一流”的石河子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新城,创建了以石河子市为中心,以国营农牧团场为依托、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石河子是军垦事业的缩影和自治区、兵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特别是近几年来,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和市人民政府带领垦区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⒎1%。28.48亿元,比上年增收8.69亿元,增长43.89%。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5000元。
农业:石河子垦区系典型的灌溉农业,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宜农宜林宜草宜牧。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农业优势。机械化程度达85%,科技贡献份额达45%,农业商品率达85%。是自治区、兵团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银力”牌棉花享誉国内外,总产量占全疆九分之一,建成了全国天然彩色棉花生产基地。盛产优质瓜果,“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行精准农业、膜下滴灌技术及高密度植棉模式,促进了“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工业:突出工业主导作用,以做大做强三大上市公司和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引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以棉花产业化、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绿色环保食品产业化和电力基础设施区域化为主体的工业布局日趋完善。正在打造天业塑化、天宏纸业、天富电力、银力棉纺四大集团,初步形成了“天业、天宏、天富”股市板块。
商贸流通:围绕建立大流通、大市场和大贸易的思路,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规模化市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
交通电信:交通发达便利。亚欧大陆桥之兰新铁路西段、连霍高速公路和115省道贯穿市区南北两侧,垦区公路通达各农牧团场,其中省道7条,县道16条,等级公路里程1640公里,石河子火车站交通方便,有通达疆内阿拉山口、乌鲁木齐、北屯镇、伊宁、博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哈密,疆外兰州、宝鸡、西安的旅客列车石共计7对,市区3大客运站汽车客运通达北疆各地,同时还包含数条出疆线路。石河子城市公交32条其中市区19条,郊区线路13条,2006年石河子公交市区线路普及IC卡乘车。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多种现代通信业务相继开通,通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7.87部。
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的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等39个各类科研机构和3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百人有专业技术人员5名),科技成果年鉴定验收均在30项以上。现有各类院校118所,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拥有《石河子日报》、电台、电视台、《绿风》诗刊、图书馆、群艺馆、文化宫、体育馆、艾青诗歌馆、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馆和2个专业文艺团体。医院35个,病床405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65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我国中等城市水平。
城市及精神文明建设:石河子市是自治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中国首届“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四连冠、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市。城市功能齐全,小区建设规范,环卫设施配套,绿化覆盖率41.32%,绿地率36.7%,人均公共绿地12.1平方米。市区已形成以多行宽阔街道树为骨干,以环城防护林为屏障,以三十里花带为特色,以园林小品为景点的点、线、片、环相结合,乔、灌、花、木错落有致的绿化体系,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价为公园城、生态城。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国内缔结了20个友好城市,与加拿大东贵林瑞市结为友好城市。周总理纪念馆、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犁、王震将军铜像等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军垦事业教育的主要阵地。
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自2000年以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每年30%以上的递增速度。目前已有康师傅、娃哈哈、旺旺、南京雨润、伊利乳业、燕京啤酒、今麦郎、张裕葡萄酒等食品企业,山东如意、江苏华芳、浙江雄峰、华孚等纺织企业,新疆天业、天山铝业、合盛硅业、宏远电子等化工及新材料企业,贵航采棉机等农机制造企业先后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食品、纺织、化工和农业装备四个主导产业,并成为新疆国内知名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和新疆最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2009年,开发区注册企业810家,注册资本85亿元,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7亿元,实现税收8.7亿元,2010年,开发区计划实现生产总值75亿元,增长27%;实现税收10亿元,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增长15.6%。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八师石河子市乃至全兵团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加速器”。到“十二五末”,开发区预期实现生产总值21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50亿元,预期实现税收34亿元,预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以上。
非公有制经济:师市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促其发展壮大,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02年底,垦区有个体工商户19650户,私营企业1451个,非公有制组织占师市经济的比重为29.3%。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