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开县城区街道地图 ===
=== 开县资讯概况 ===
开县经济发展:劳务经济为开县特色和支柱产业开县总人口159.72万,其中农业人口138.53万,拥有农村劳动力资源80.34万人。2009年,开县转移输出农业富余劳动力4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的63.4%,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仅就南雅镇而言,全镇总人口44326人,外出务工人员1.8万人,劳务收入近7000万元,在外当老板的就有300多人,是一个劳务输出强镇。开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培训劳动力、提升发展力”的思路,把农村劳务经济当支柱产业来培育,为开县农村劳务经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沃土,同时,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壮大也为开县劳务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开县支柱产业之一,劳务经济是开县引以自豪的一面旗帜,是农村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在农村劳务经纪人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实现科学转移,开辟了“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沿海办厂子”等战场,也成功培育了“广东服装、上海拆房、北京餐饮、新疆农场”四大劳务品牌,劳务输出逐步从县内转向县外、市(省)外,甚至走出国门。
开县文化发展:一是盛唐时期:主要以客居开县的官宦诗人为代表,代表人物:韦处厚,另外在《全唐诗》中可以找到名字的诗人还有杨汝士、杜易简、窦群、毕构、唐次等,其代表作品是《盛山十二景诗》,包括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和诗,当时本土诗人不多,也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县文学近2000年的发展,到现在,也只有这段历史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一点影子。
二是晚清时期:本土诗人群体的出现,代表人物:陈昆,除陈昆外,稍有成就的仍然以官宦诗人为主,如林元凤、罗珍、胡邦盛等,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有陈昆的《小桃溪馆诗钞》九卷和《小桃溪馆文钞》四册。
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比较复杂,在县内外有影响的作家也比较多。就文学创作著术的成就而言,代表人物应当是儿童文学作家王代轩,他在四川、重庆儿童文学界都是权威,被称为重庆儿童文学界的“三架马车”之一。这个年龄段有影响的本土作者还有吴大宇、朱益华、李晓泉、陈宇光、张昌畴(五人影响的特点)。开县籍的县外有影响的作家有王楚华、熊建成、邓启权,他们都是中国作协会员。
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时期是开县文学发展过渡期,时间虽然不长,但成长起来的文学作者和市级作协会员比较多,山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时山野的诗歌在三峡诗坛、四川诗坛都较有影响,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著名作者雷抒雁、现任《诗刊》主编叶延滨及现任《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等都有很深的交往。这个时期较有成就的作者有山雨(彭瑞雪)、王子(王端正)、山河(彭晓东)、梁兴、汪渔、彭世祥、谭凯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山野的诗集《呼唤温柔》和汪渔的散文集《曾经杉木尖》
五是21世纪初:主要以游睿为代表,游睿是目前中国小小说作家群中较有影响的实力派作家,是全国小小说作家前50强。从创作成就来评价,这个年龄段较有成就的本土作者有杨明安、曾信祥、周成芳、刘蒙(北京读书)、程鹏(居广东,诗人)、庄昌平(居广东,中篇小说)、王富中(居重庆)、游刚、泥文、黄建新、谢开成、梁经武等文学新锐,不少作者都在外地谋生和发展。这个时期,还有一位特别的作者值得一提,那就是张毓汉,原县政协的副丅主席,他的杂文比较有特色,他的主要创作成是在近10年形成的。总体上讲,开县现代文学创作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从本土作者获奖情况说,王代轩、游睿、程鹏、杨明安四人获得过全国或省级权威奖,从本土作者正式出版物看,王代轩出版了儿童文学《浅浅的天河》、《一条会唱歌的蛇》、《滴泪谷》、《三峡流浪儿》、《发黄的照片》等五部,是重庆第一位获得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基金的作家;山野出版了诗集《呼唤温柔》、《男人的吻声》(合集)、《桔熟为谁红》、《行走在开县》等,游睿出版有小小说集《请输入你的爱情密码》、《点燃一个冬天》两部,山雨、陈宇光、彭晓东、刘蒙、周成芳、游刚等都正式出版过文学集。除这些公开出版的外,还有不少作者出过内部集子。同时,在创作风格上,我县近三十年来,一些作者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有了个性化。比如,王代轩的儿童文学、山野的诗歌、游睿的小说、彭晓东的散文,基本上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县作协主席陈宇光老师的赋体文,虽然量不多,但在县内较有影响,还有当年汪渔的散文,也很有特色,曾掀起过汪渔散文风,但他已移居万州。(本文据开县新闻网有删摘)
人口民族:概况: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152万人,比上年净增8949人,增幅0.59%,排列重庆区、县(市)第二。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组,男80.7万人,女71.3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为100)100:113;按年龄段分组,18岁以下41.7万人,18—35岁42.7万人,35—60岁49.9万人,60岁以上17.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数的27.4%、28.1%、32.8%和11.7%。全年人口出生率14.39‰,死亡率5.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4‰。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162万人。
民族构成:开县第五次(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包括未识别民族在内,全县共有31个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等。在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9.9%,少数民族占0.1%。
美丽的移民新县城:开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距重庆市280公里。她北依巴山,南近长江,西与四川省接壤,幅员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全县有38个镇乡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4万人。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县,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淹没搬迁总人口15万人,比整个湖北省受淹人口的总数还多,是库区内最大的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县城,也将沉入水下。旧县城的淹没让我们依依不舍,但是新县城的丰姿让我们更加欣喜。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建设之中的新县城。整个新县城的规划面积为42.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人.总体布局采取带状组团式结构,远期形成中心城及白鹤、竹溪、赵家、渠口、厚坝5个组团的格局。新县城的主城区由中集、安康、平桥三个片区组成,是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完成,为了治理开县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在开县城区下游4.5公里处,还将筑起水位调节坝,从而形成一个水面积近15公里的生态湖,也称为前置库,环绕在我们的主城区。未来的开县新县城将体现出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和滨湖城市风貌。在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以及环城的凤凰山、迎仙山、南山、大慈山四山绿化工程形成的上万亩绿色屏障,使这里成为空气清新、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的现代生态城市。在移民再建新开县、新帅乡中,古老的开县城将得到涅盘再生,开县新城将呈现出平湖秋月弄桨声,滨江城市入画屏的美丽景色,成为我们更加美好的全新家园。
帅乡·桔乡·金开县:开县是一方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热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可以考证的文史,开县的历史文明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殷商、西周时期。东汉建安21年,这里特置为县,当时称作汉丰县,取汉土丰厚之意,文明的进程便无可遏止地展开在这块土地上。为人所称道的“金开县”、“举子之乡”,江山代有才人出。远的如唐朝著名诗人韦处厚,在开县为官三年,后来出任朝廷宰相。清朝同治年间,开县籍人李宗羲任两江总督,被列为清代700名臣之一。清朝光绪年间,为了反对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正在北京赶考的全国1200多名举人联合上书请愿,发起“公车上书”,其中有6名开县举人参与签名,占了巴蜀两地举人签名总数的将近十分之一,由此开县被誉为“举子之乡”。抗日战争时期,王润波将军等1378名开县人为国捐躯;在红岩英烈中,牺牲于渣滓洞的开县人有14名,他们赤胆忠心,无一叛党,在红岩精神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更令我们自豪的是,开县还诞生和哺育了共和国的元帅——一代“军神”刘伯承。从少年时期到投身于辛亥革命,刘伯承在家乡开县度过了整整19个春秋,因此开县又被称为“帅乡”。历史上将开县称为“金开县”,素有“金开银万”之说,也称开县为“小天府”,这可说是名副其实。开县有将近40万公顷的土地,有农耕地10万多公顷。奇特的地形地貌、湿润温和、四季分明的立体型气候,使开县具有十分丰富的粮油、茶叶、果品、畜牧、药材等农业资源。开县被列为国家和省市级粮食、柑桔、蚕桑、油桐、山羊、油菜、生猪、药材等种类的商品生产基地县。我县注重农业的传统基础地位,努力推进结构调整,创新经营机制,打造优质品牌,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历年来,我县农业总产值和粮油、柑桔、肉类总产量位居重庆市各区县前列。“渝开”牌锦橙、“顶用”银杏茶、“搏击”龙须牛肉等产品先后获得农业部、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出口俄罗斯、泰国和欧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资源储量:开县已探明的矿藏有20多种,有铁、铜、铅、锌、石膏、大理石等,其中尤以煤和天然气的储量最为丰富。优质煤储量达1.2亿吨,年开采量220万吨左右,通过能源转化,全县火电装机达到80万千瓦;境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000亿立方米,属国家级大气田,年采气量超过10亿立方米。我县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构筑发展平台,努力培育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以能源、绿色食品加工、建材、天然气化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开县的天然气按“川气出川”战略纳入了忠(县)武(汉)输气干线,外供湖南湖北。星星套装门、临江香绸扇、新美陶瓷、黄杨木梳、神鼎水泥等种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名优特产品称号,白鹤工业园区也被列为重庆市12大特色产业园区之一。
水路不通走旱路:开县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兼而有之。境内布满此起彼伏的山丘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河流统称小江水系,较大的三条河是东河、南河和浦里河,这三条河在境内汇合为小江,流经云阳县后注入浩瀚的长江。现在我们溯流而上的是其中的一条南河,它发源于四川省的开江县,过去也称它为开江或江里河。开县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开江、开州以及后来被称为开县,就正是得名于这条名字中有一个开字的母亲河。开县的三条河流在历史上都比现在的河床低,水流量也比现在的大,过去曾经是直达长江、通于武汉上海等地的水上交通要道,为开县历史上的繁荣和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这里较早的成为礼仪之邦。新中国建立前后,这三条河流还保持着300公里以上里程的通航。当时的永宁社,船只达到7000余条,运输业务遍及整个长江流域。1970年建立小江电站以后,开县的内河航运衰落。水路不通走旱路,1965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开到开县,开县的公路便以县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快速辐射。如今,全县的公路里程已达到1550多公里,出境公路得以全部硬化或油化,打开了通往重庆、万州、巫溪、云阳等地的通道;万开高速公路以于2006年底通车。开县将很快实现“2小时开县,半小时万州,3小时重庆”的交通畅通工程目标,融入全国交通大循环。而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开县开始着手整治小江航道,规划建设500吨级航道和货物吞吐量为60万吨、客运旅客吞吐量为40万人的港口码头,实现历史与现在完全不能媲美的与长江水道的重新连接。不久的将来,开县将打破交通条件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形成买周边、卖全国的物流集散地,成为渝东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的历史时期,将赋予开县以开拓、开明、开放、开创的新的历史涵义。
风光秀美:开县是一个人杰地灵而又风光秀美的地方。说到开县的风光,人文景观有古战场遗址黄陵城、杨柳关;建筑雄伟的大觉寺,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展现着开县文化的古老璀璨。有盛山408米仿古长廊,人称巴渝第一长廊。还有南雅大佛,是渝东第一大佛;刘伯承元帅旧居、刘伯承元帅纪念馆,被纳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自然景观有享誉西南的溶洞仙女洞、神秘原始的花仙峡,还有诸多的山川、峡谷、奇石、古树、温泉、岩峰等,都是极具探险、揽胜、度假、避暑、观奇等功能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开县抓住建设库区“金三角”特色旅游环线的机遇,大力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积极启动和实施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项目,同时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31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我们看到的两旁山坡都属于退耕还林区,几年之后这里将形成绵延上百公里的绿色长廊。开县就是一个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大家做做深呼吸,相信一定会驱走您一路的劳顿!
开县三绝:现在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要到达的几个镇的传统特产。开县的土特产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每一个传统产品都有一番传奇。比如开县的冰薄月饼,据传说当年八大王张献忠带领队伍来到开县,准备攻下临江镇后在打到成都。临江镇的王记月饼铺避开官兵,专门为义军特制了一批皮薄馅多、运送方便的冰薄月饼,以后其精巧的工艺便一代一代的相传下来。开县的特产中还有“三绝”-----水竹凉席、龙珠茶和香绸扇。一绝是水竹凉席,是用临江、铁桥等地盛产的白竹、水竹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物化处理后精心编织而成,其柔软爽滑、清凉宜人,图案层次丰富,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堪称席中珍品,国庆十周年时曾送北京参加献礼展出,后又被评为全国六大名凉席之一。1960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印尼,曾带10床开县水竹凉席作为礼品馈赠礼邦。第二绝是龙珠茶,原产于开县敦好镇龙珠村一带,因其清香味醇,独具特色而久负盛名。早在唐朝时,龙珠茶就被列为贡茶,专供皇帝享用。建国后,龙珠茶又获得原四川省名优茶十连冠、国家博览会金奖等殊荣。第三绝是香绸扇,主产于临江镇。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时期折扇由高丽国(今朝鲜)传入我国。清道光年间,临江镇人用白竹为骨架,以皮纸、桐油制作折扇,投放市场后,求购者络绎不绝,于是制作折扇的从业人员及折扇产量日渐增加,至建国前夕,年产量达到30万把,成为临江镇的特色传统产业。后来改进工艺,以薄而透明的皮纸或白绸为材料制作扇面,用国画技法绘以人物、山水及花鸟鱼虫图案,小小的折扇便成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艺术品。同时,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采用药物、香料熏煮,暑天扇凉,令人感到风来香满,心旷神怡。临江香绸扇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产品”、“消费者喜爱商品”等称号,并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列为纪念专用商品。1992年,临江扇厂与航天工业部重庆机电设计院合作,建立香绸扇自动化生产线,折扇年产量可达180万把。如今,临江香绸扇除了畅销国内,还远销到香港等地.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