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哈密市区街道地图 ===
=== 哈密市资讯概况 ===
气候环境:【气候】哈密地区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但由于高大的天山山脉之影响,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地区全境可划分为5个气候带、共7个气候区。大致上,山南干热,降水极少;山北阴凉,降水稍多。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干燥少雨,晴天多,光照丰富,年、日温差大,降水分布不均;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夏季酷热、蒸发强,秋季晴朗、降温迅速,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日照时数】哈密地区全年日照时数3170~3380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数充裕的地区之一。位于地区东部的星星峡全年日照时数达3500小时,比俗称“日光城”的拉萨还多350小时。哈密、三塘湖—淖毛湖盆地平原,全年日照时数3350小时以上。位于天山山间的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分别为3170小时和3250小时。各地全年日照时数以5月最多,12月最少。【太阳辐射】哈密地区天气干燥,光照时间长,全年太阳总辐射量6397.35兆焦耳/平方米,为全疆之首。各地太阳总辐射量以平原戈壁为多,山区略少。全年以6月最多,12月最少。【气温】哈密地区各地气温差异明显。哈密盆地、三塘湖-淖毛湖盆地年均气温8℃~11℃,天山山区4℃以下。全年1月最冷,7月最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较大,山区为30℃~35℃,平原戈壁为36℃~40℃。哈密和淖毛湖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3.9℃和43.5℃,巴里坤极端最高气温则只有33.5℃。哈密、三塘湖—淖毛湖盆地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4450℃~4650℃,无霜期180~182天;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为2350℃~2550℃,巴里坤无霜期108天,伊吾无霜期稍多,为134天。【降水量、蒸发量和湿度】哈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不多。由于地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自然降水分布差异也较大。哈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9毫米,巴里坤县为210.9毫米,伊吾县为92.3毫米。淖毛湖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4.3毫米,而位于天山迎风坡处的巴里坤西黑沟水文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则有441.9毫米。地区各地不但降水量差异较大,而且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哈密市区一带,降水量大的年份与降水量小的年份有6倍之差;在淖毛湖,二者相差达到11倍。山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及平原戈壁,但仍可达到2~3倍。哈密市区全年蒸发量为2799.8毫米,巴里坤盆地全年蒸发量为1602.7毫米,淖毛湖全年蒸发量达到4417.8毫米。地区空气湿度主要特点是:山区湿度略大,平原戈壁湿度较小;冬季湿度大,春季湿度小;清晨湿度大,午后湿度小。年平均相对湿度哈密市为42%,巴里坤县为58%,伊吾县为41%,淖毛湖为32%。【风速】受地形影响,哈密地区各地风向、风速的分布差异较大,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天山以南的哈密市区及附近风力偏小,年平均风速仅为2.3米/秒。哈密市区以东戈壁,盛行偏东风,年平均风速2.3~4.9米/秒。哈密市区以西地区,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4.8~8.7米/秒,其中沿兰新铁路沙尔至小草湖地段,被称为百里风区。巴里坤盆地、伊吾谷地受山区气候影响大,风向多变,前者以东风为主,伊吾以西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5~3.7米/秒。三塘湖—淖毛湖盆地盛行偏西风,年平均风速4.6~5.9米/秒。各地平均风速的季、月变化:春季、夏季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风力在8级及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原戈壁地区一般为80~110天,山区一般为15~35天。位于百里风区的十三间房一带,大风日数149天。【灾害性天气】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变化激烈,加上山体高大,戈壁广布,往往造成一些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干旱、大风、低温、冻害、干热风以及浮尘和沙尘暴等。山区多有大雪、严寒天气。局部地区也有洪水、冰雹、雷暴、地震等灾害。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天山山脉自东向西400公里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山北巴里坤、伊吾两县草原广阔,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冰优雪丰,自然风光秀丽,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享誉中外的哈密瓜、哈密大枣的重要产地。
哈密瓜节:哈密瓜节是由哈密市委、市政府主办,自1993年起至今,已历时6届17年,现已发展成为以瓜为媒、各种展会“百花齐放”在新疆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盛会。哈密市之所以如此隆重的举办哈密瓜节,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赋予哈密瓜文化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以瓜乡文化为梭,以哈密瓜园为起点,让国内外游客充分体现“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充分感受“游哈密、走遍天山南北”的深刻内涵。哈密至今已迎来了7届哈密瓜节。自1993年哈密市举办首届中国·哈密“甜蜜之旅”哈密瓜节至今,已历时17年。首届淖毛湖“金皇后”哈密瓜荣获金奖。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从第四届开始的。第四届哈密瓜节新闻发布会,贡瓜传人尼牙孜·哈斯木、手工仿真哈密瓜制作者郭瑞敏,以及从哈密走向全国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志英也专程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区划沿革:哈密,古称昆莫,汉称伊吾或伊吾卢,唐称伊州,元称哈密力,明以后称哈密。哈密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通要冲。2000多年前就是汉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以制西域的战略要地。哈密成为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被视为“西域襟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在历史上代不绝书。从三道岭,七角井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可证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哈密绿洲的开发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一、隋唐经营伊吾,隋初,文帝派元晖出伊吾,联络西突厥达头可汗。以后达头可汗的使者和达头可汗本人都先后经伊吾到隋朝觐,受到文帝的特殊礼遇。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派裴炬和将军薛世雄率军屯驻伊吾。隋军在伊吾城东另建一座新城,号新伊吾(地当今日之哈密回城)。裴炬对西域各国使者说,天子因为西域偏远,交通不便,所以在伊吾另筑新城,便利行旅。隋军留下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兵1000,常驻伊吾,保护行旅及丝路之畅通。大业六年(610年),设立伊吾郡,并在伊吾城之东北设立柔远镇(地当今日之沁城)。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巡幸河西,先派裴炬到敦煌一带招抚西域各国。裴炬派使者说明伊吾吐屯设(“吐屯”突厥语,官名。“设”领兵的武职)、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和使者,到张掖觐见炀帝。诸国首领及使者表示恭顺,炀帝看了自然喜不自胜,西域臣属者30余国。隋末,伊吾属西突厥。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两年后去西字称伊州。辖伊吾(今哈密)、柔远(今沁城)、纳职(今四堡)三县。柔远县是因为隋朝曾在那里设有柔远镇而得名。纳职县是由于鄯善胡人在此筑城,城名纳职,因以为县。始设州时有1332户、6778人。百多年后的天宝年间(742—755年),伊州人户已有较大增长:户2467,人10157,有佛教寺院2处、道教观4处、烽火台7处,军事哨所3处。就在西域各国先后表示臣属的时候,高昌王麴文泰受西突厥可汗挟制,与唐为敌。切断西域与内地交通,“杜远方之职贡,阻重驿之往来”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又托疾不至。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姜行本、薛万钧等为副总管,讨伐高昌。唐军行至碛口,麴文泰闻讯惊惧而死,其子智盛继位。行军副总管姜行本率众先出伊州,在今哈密口门子一带伐木制作各种攻城器械。姜行本曾为将作大匠,监修过“九成”、“洛阳”二宫,以智巧和能干著称。军中又有山东大批能工巧匠服役,专司营造攻城器械。阴历五六月的口门子、松树塘一带,正是冰融雪化、绿草如茵的季节,六月二十五日纪功碑就矗立于天山之巅了。贞观元年(627年),玄奘法师不顾朝廷禁令,一人独行去天竺取经。他从安西出发,在沙漠中跋涉了5天,才找到野马泉,又经过2天2夜的奔波终于来到伊吾,佛寺中的汉族和尚听说法师到来,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赤脚出迎。见面后相抱痛哭,诉说着对家乡及亲人们的思念。玄奘在伊吾休息了10余日后继续西行。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咄陆可汗源兵袭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2000击败入侵者。景龙四年(710年),设伊吾军,驻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伊吾军辖兵3000,配马1030匹。伊州刺史兼任伊吾军使。伊吾军战时执戈征战,平时屯田种地。开元二年(714年),东突厥发兵侵伊州,伊州刺史郭知运率军迎击,敌军败退。唐天宝元年(742年),伊州改称伊吾郡、属陇右道辖治。天宝三年(744),东部回鹘崛起,蒲类为其领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称伊州。广德二年(764)后,伊吾被吐蕃人占领,一直沿继了90年左右。唐经营伊吾时,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伊州,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伊州命名的《伊州曲》也在这时传入长安。开元二十四年(736),盖嘉运任北庭经略节度使时,将《伊州曲》进献玄宗李隆基。经“梨园”艺人加工的《伊州曲》先盛行于宫廷,后又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楼酒肆中广为流传。
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五代时期,伊州守将为汉人陈氏。他和西州回鹃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都保持着相当密切而友好的关系。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联络西域各国。途经伊州,州将为汉人陈氏,他接待了王延德一行。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类归属西辽。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于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儿只铁木真(成吉思汗)为蒙古大汗。3年以后西州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臣属蒙古。此时他们不再称回鹘而改称畏兀儿了。高昌亦都护归附蒙古后,第一批征服对象就是“罕勉力、锁檀、回回等国”。罕勉力即哈密力。由此可知这时哈密并不是从属于高昌畏兀儿,只是在蒙古人和高昌畏兀儿的联合武装进攻以后才依附于蒙古人的。哈密归附蒙古后,也没有并入高昌成为高昌畏兀儿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并存的一个地方政权。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宪宗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州改称哈密力。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孙阿只吉镇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吾儿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处屯戍军事。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省,哈密隶甘肃行省管辖。次年,哈密城主的斤迭林曾捐资帮助当地屯垦。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增派汉军及新附军500人来哈密力屯田。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儿人(即高昌人)自相讼,可以由自己的头目处理,如果和其他百姓争论,则由自己的头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审讯。元末,察合台后裔兀纳失里据哈密,为威武王。元覆亡后,兀纳失里割据自立,称哈密国。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金陵(今南京),元亡,元朝覆亡前2年占据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也分崩离析;新疆各地形成了各自割据,不相统属的地方王国。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纳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任指挥。又派汉族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共同辅政。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于哈密忠顺王王位久虚,各族头目再次极力推荐,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儿(畏兀儿人)为右都督,代行国王事,5年后,把塔木儿卒,其子罕慎请嗣父职,朝议只准嗣都督位,但不准主国事。哈密仍无王统摄,政令无所出。明成化八年(1472年),吐鲁番阿力汗率兵攻入哈密城,俘虏王母,抢去金印,委其妹夫牙兰占据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众逃至甘肃苦峪(今安西县东南、玉门之西),并筑城以居,开渠引水,屯垦种地,作长期打算。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经过10年生聚,实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继位立足未稳,联合赤金、罕东二卫,拥兵万人,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军哈密。牙兰不敌败逃,罕慎顺利收复八城。罕慎因功进封左都督,赏白金百两及其他物件,特旨褒奖。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即位,晋封罕慎为忠顺王。可是,罕慎封王却为吐鲁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当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胁利诱,最后杀死了忠顺王罕慎,仍令牙兰据守。为了打击阿黑麻的嚣张气焰,明廷采取薄其赏赐、或拘留使臣、却其贡物、敕责令悔罪等措施。3年后,阿黑麻才不得不将哈密8城、忠顺王金印及500多被虏居民送还。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陕巴(系忠顺王脱脱重孙)继忠顺王。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掠去陕巴。当阿黑麻和明朝反复争夺哈密的时候,其兄马黑木在中亚的地盘却被南下的乌兹别克人夺去,阿黑麻令其长子满速儿为代理执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后阿黑麻病死于阿克苏,满速儿当政后,无情镇压反对他的几个弟弟,并继续东侵哈密。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陕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称“速檀”(即苏丹),改信伊斯兰教,仍袭忠顺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经常担心部属害他。吐鲁番满速儿汗又不断派人向其游说,威胁利诱他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年),拜牙即终于置哈密于不顾,弃城叛入吐鲁番。满速儿派火者他吉丁据哈密。明正德十年(1515年),都御使彭泽筹措缎、绢、布匹等物,遣马骥等往哈密,向满速儿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归还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却匿居阿克苏,拒不返回。此后,吐鲁番常以哈密为跳板,屡侵河西诸县,大肆抢掠,嘉峪关外人民深受其害。满速儿一面侵扰河西,一面派使通贡;明廷一面抵御入侵,一面责其归还忠顺王。然入侵不断,贡使不绝,忠顺王不还,哈密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愈加动荡。此后,明朝国势日弱,又因哈密得而复失事追究大臣责任,屡兴大狱,许多大臣牵涉其内,捕杀甚多。最后只好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不了。哈密地方王国从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鲁番汗并占,经11世,凡13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满速儿死。长子沙速嗣“速檀”,居吐鲁番;其弟马黑麻亦称“速檀”居哈密。明隆庆四年(1570年),马黑麻返吐鲁番嗣兄职。此后,吐鲁番汗亦势衰力竭,它的领地逐步为察合台后王所建立的喀什噶尔汗(后首府迁至叶尔羌,史称叶尔羌汗国)所占有,哈密亦随之成为该汗的东部领土。此时叶尔羌汗国在哈密的代理人是叶尔羌汗国国王的四弟,名叫巴拜汗。
清朝时期(1644—1911年):一、清代哈密建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员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编制旗队,划为蒙古镶红回旗,委任官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号镇远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哈密汉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九年(1731年),修巴尔库尔汉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巴尔库尔满城,号会宁城。同治八年(1869年),修哈密新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驻巴尔库尔,自此该地始有行政机关。安西同知隶属甘肃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辖属以外民事,亦隶属甘肃。次年,在哈密设办事大臣,巴尔库尔设领队大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镇西府,又设巴尔库尔道,府下辖宜禾、奇台两县,府治在宜禾。镇西府亦隶属甘肃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巴尔库尔道移驻迪化,改称镇迪道。咸丰五年(1885年),镇西府改镇西直隶厅。宜禾县入厅治,奇台县划归迪化。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六日,哈密厅由安西道划归镇迪道。光绪十年(1884)11月17日,新疆设立行省,下分四道,镇迪道改由新疆省隶属。次年,哈密厅升格为哈密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包括今哈密、伊吾两地,共辖乡庄35个,但实际上除新、老两城外,只辖7个村庄,其余大部分属回王领地。镇西直隶厅下辖24个乡庄,由东、西、北3个乡治理。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一、民国哈密建置,中华民国2年(1913),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改镇西直隶厅为镇西县,抚民同知改称县知事,隶迪化府。首任哈密县知事白文超、镇西县知事李澎荣。县以下分若干渠(乡),渠设乡约1人(主管行政)、农官1人(管农田事务),乡约之下有百户长、十户长。县衙由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三班(隶、快皂)改为科长1员、科员2员、催员4员,以及门子、库子、皂隶、马快、禁卒、斗级、伞扇、轿夫、民壮等共76人。回王领地建置自成体系,不属县衙管理。回王领地一直到民国19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后,方始统一于政府建制。民国23年(1934)5月,成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为新新省第九行政区。行政长公署设在哈密县,刘应麟为第一任行政长。民国24年(1935)7月,省府决定划哈密县的吐葫芦、下马崖、盐池、前山、苇子峡、淖毛湖为伊吾设治局。哈密行政区至此辖二县二设治局。民国32年(1943)1月,伊吾设治局升格为三等县。5月,改哈密行政长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8月,哈密县由二等县升为一等县,镇西县为二等县,伊吾由三等降为五等县,七角井仍为设治局。废除区、乡村行政组织,建立乡、镇、保甲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哈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哈密县,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1954年1月4日,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9月30日,巴里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乡级镇),归哈密县领导。1955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改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专区辖2县1个自治县。1961年,以哈密县城镇为基础,包括火车头、铁龙、钢铁、先行、红旗等5个城镇公社和火箭农场在内,成立哈密市,由哈密专署领导。1962年,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1970年12月19日,哈密专区改称哈密地区,地区行署驻哈密县,辖哈密、伊吾两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1年1月24日,原由自治区直辖的鄯善县划入哈密地区,哈密地区辖3县1自治县。1975年1月30日,鄯善县划归吐鲁番地区。1977年1月6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哈密市(县级市)。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2县(哈密、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1969年3月~1979年6月,哈密地、县及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7月1日,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哈密地区辖1市2县1自治县,共有2镇、3区、22个人民公社和17个国营农牧场、22个居民委员会。哈密行署还在三道岭矿区设派出机构——三道岭行政委员会(县级)。哈密地区行署驻哈密市。1983年9月9日,哈密县并入哈密市。1984年6月,政社公开,撤销人民公社,新建区公所3所,乡政府35个,镇政府2个。1985年底,哈密地区辖1市(哈密)、1县(伊吾)、1自治县(巴里坤)。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