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德兴市区街道地图 ===
=== 德兴市资讯概况 ===
地理概况:邮编:334200
代码:361181
区号:0793
拼音:DexingShi
英译:DexingCity,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乐安河中上游,地处赣、浙、皖三省接壤处。东接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玉山县、上饶县毗邻,南和横峰县、弋阳县相接,西接乐平市,北连婺源县。南北长70千米,东西宽50千米,总面积2101平方千米(一说20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8322人(2006年末)。全市辖3个街道、5个镇、6个乡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银城街道、香屯街道、新营街道、泗洲镇、花桥镇、绕二镇、海口镇、新岗山镇、黄柏乡、万村乡、张村乡、皈大乡、李宅乡、龙头山乡。共有25个居委会、83个行政村。1990年12月德兴撤县设市。市政府驻银城街道,距省会南昌171千米。德兴所处(28°38′N~29°15′N,117°22′E~118°5′E)位置。地处赣东北低山丘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为怀山低山丘陵,西部丘陵区多狭长谷地。洎水(河)贯穿全境,为德兴的母亲河。起源于怀玉山李宅水、洎水、长乐水、建节水、体泉水等河流,均由东南向西北汇入乐安河。年均温17.2℃,年降水量1853毫米。德(兴)九(都)、上(饶)乐(平)、白景(沙关)景(德镇)公途经境,皖赣铁路支线通泗洲镇。德兴铜矿及银山铅锌矿在境内。有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和银井、胆泉、唐代采铜窿洞、商周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龙头山乡高竹山方志敏义士蒙难处,有革命义士纪念馆。红色故土,金色铜都,勤劳朴实的德兴人民正以宽广的胸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人口特点,基本上由1/3人口来自浙江,1/3来自祖国各地和1/3的本地人组成,是一个融合各地文化极具包容性的移民城市,以“铜文化”、“多元文化”著称。市所在地洎水河畔的狐狸山和乐安河畔的上沽口所发掘出的古遗址文物证明,早在距今2000-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就有人在德兴这块土地上居住,春秋战国时代德兴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余干县,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后经东汉、南朝后唐年间几次异制,于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取“唯德乃兴”之义建县,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建县史。
别称:1、中国铜都(注册商标),2、江南金山,3、千古银城
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克服了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形势喜人。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10万亩,比上年增长12.89%,一改近几年连续下降的状况。其中早稻播种面积增长最快,共播种面积7.01万亩,增长23.48%,是近几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全年粮食总产量98404吨,增长16.6%,其中稻谷产量增长15.55%。主要农产品有升有降,油料3017吨,增长7.29%;油茶籽1498吨,下降36.23%,水果3958吨,下降5.69%。畜牧业及多种经营发展平稳。年末生猪存栏7.41万头,增长10.51%;出栏肉猪7.63万头,增长9.87%。肉类总产量7541吨,增长5.48%,其中:猪肉产量6723吨,增长4.02%。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全市拥有农业企业114个,增长3.64%。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提高,百勤异VC钠公司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2个上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拥有绿色食品标志5个,分别为异VC钠、红花茶油、无核椪柑、五季天茶油和绿野山茶油。种养大户日益增多,全市20亩以上的农业大户增长迅速,达到181户,增幅高达72.38%。20亩以上的果业大户101户,增长21.69%。20亩以上林业大户3197户,增长35.58%。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养殖有所下滑,养殖500羽以上的大户200户,比上年下降18.37%。随着种粮效益的好转,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外出务工人数有所下降。全市外出务工人数33641人,下降1.72个百分点。但外出务工收入却增长较快,全市外出务工收入为14418万元,增长20.05%。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日益改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7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1%。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40.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2004年进行的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到年底,全市林改外业勘界全部完成。可发林地所有权证面积177.1万亩,宗地数10572宗,占任务的95.4%;可发林地使用权证面积226.28万亩,宗地数15957宗,占任务的93.95%;平均完成确权发证任务的94.67%。通过林改,集体经营和管理的山林只有8.8万亩(不含集体经营和管理的公益林18万亩),占集体林地的5%,比林改前减少了34个百分点。全市上下呈现出“林农喜起来、林区忙起来、林业活起来”的喜人局面。
历史人文:苏东坡与海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文学艺术响誉后世。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名流,与德兴海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有着一庄友缘和诗情,使海口这个古野唐村增添了不少的诗情文韵。海口北宋董钺,字毅夫,治平进士,官至夔州转运使,清约自检,遇事刚果,耿介不群,因同样的官品人格,与同朝为官的苏轼成为至交好友。元丰五年三月末,董钺致仕归海口,特意过黄州,看望当时谪官在此的好友苏轼。苏轼见董钺,“怪其丰暇自得”。董钺曰:“吾再娶柳氏,三日而去官。吾固不戚戚,而忧柳氏不能忘怀于进退也。已而欣然同忧患,如处富贵,吾是以益安焉。”乃令家童歌其所作《满江红》:画艇秋江,摇曳水、波平蘸绿。更隐映、蓼汀芦岸,雾笼烟簇。况有佳人新得意,相看彼此情无足。对酒光、每觑转星眸,勾腮玉。阳台梦、奏新曲。欢意极,非成续。岂知他身外,是非荣辱。笑指匡庐山渐近,露沾滋润常花木。有鸳鸯、相与瑞云飞,琼林宿。东坡听后,嗟叹之,次其韵,作《满江红》: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广汉》,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分别后不久,苏轼给董钺写了《致长官董侯尺牍》信,以表别后挂念。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苏轼送长子迈赴德兴任职,并亦特意地来到海口游访。此时的董钺已故去三年,苏轼在海口哭拜了董钺墓并写了祭词;逗留的三天里,受到了乡亲的热情款待,并在官友族长的陪同下,游玩了村里村外的各处古迹胜景。在游拜唐代名将董全祯祠墓时,特为祠宇挥毫书匾曰:威烈祠。且赋祭诗云:铁柱凌赠照豸冠,亲操八砦继韩坛;挫锋尚惜援兵寡,断首还提伪贼看。云奋有声应自鼓,马归无主更谁鞍;藕池不尽清泠水,夜夜含愁带月寒。
北宋湿法炼铜家:张潜(1025—1105),字明叔,今江西省德兴市银城镇吴园人。潜为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浸铁炼铜技术。胆永浸铜,即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其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张潜根据前人和自己的长期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胆水浸铜工艺,于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下其法于诸路。自此,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场、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潭州(今湖南长沙)永兴场和德兴兴利场等矿场,均全面推行其湿法炼铜技术,获得很大效益。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100多万斤,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南宋绍兴年间,全国胆铜产量增至占铜总产量的八成多。元至正十二年(1352),张潜的后裔张理又献《浸铜要略》给朝廷。张理对此法达到“讲之精,虑之熟”的程序。当朝宰相因有益于经费,复置兴利场,并奏“命理为场官,使之董其事。”明人危素著《<浸铜要略序>序》誉张氏为炼铜世家,现《浸铜要略》原书佚,尚存危素《<浸铜要略>序》可考。《金史》称:张潜,字仲升,武清人。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年三十始折节读书。时人高其行谊,目曰“张古人。”后客崧山,从仲振受《易》。年五十,始娶鲁山孙氏,亦有贤行,夫妇相敬如宾,负薪拾穗,行歌自得,不知其贫也。邻里有为潜种瓜者,及熟让潜,潜弗许,竟分而食之。尝行道中拾一斧,夫妇计度移时,乃持归访其还之。里有兄弟分财者,其弟曰:“我家如此,独不畏张先生知耶?”遂如初。天兴间,潜挈家避兵少室,乃不食七日死,孙氏亦投绝涧死焉。
江左二宝--汪藻: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拜翰林学士。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存词4首。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汪藻学问渊博,绍圣、元符年间有声誉于太学。徽宗时,与胡伸俱有文名,被称为"江左二宝"。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汪藻撰著,散佚甚多。今传本《浮溪集》36卷,是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然遗漏尚多,清代孙星华复辑《拾遗》3卷。《浮溪集》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四部丛刊》影武英殿本。《拾遗》有《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又有《浮溪文粹》15卷,《四库全书》本。作品:点绛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小重山,月下潮生红蓼汀。残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别语寄丁宁。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江南四大名楼--聚远楼:聚远楼始建于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登临游览聚远楼吟唱着: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而扬名天下,与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5年)、滕王阁(始建于公元653年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后毁于战乱。2003年12月,德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聚远楼。重建后的聚远楼分主楼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主楼为三重檐仿古建筑,占地637.87平方米,高39米,外观三重檐,内设6层。赋诗一首:江南聚远楼名留,重新扬名天下楼。铜都襟连闽浙地,惟德乃兴带五洲。河川锦绣繁华市,青山碧水荡沙鸥。览尽风光胜万慨,不知此身高楼游。(玉峡乌溪山人诗),聚远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德兴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它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由德兴人余仕隆集资兴建,坐落在城北学官后的枕山之巅,当时德兴县令单锡与苏东坡是同科进士,才华横溢。余仕隆尊单锡才华,请为楼定名,单锡登楼远眺,全城尽收眼底,故取楼名为聚远楼。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送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诗句。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特赐聚远楼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些名士:黄庭坚、马廷鸾、赵孟頫等来德兴登楼赋诗,由此,聚远楼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江南名楼。200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弘扬德兴历史文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了聚远楼。现在的聚远楼位于凤凰湖西面海拔高160多米的古龙山顶,一条宽6米的水泥盘山公路直抵中心,它根据宋朝建筑风格设计,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气势恢宏,高39米,外观三叠层,内设三层,总占地面积639.87平方米,四周悬挂着八块镀金匾额,门前朱红的柱子上挂着赵孟頫题的“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的楹联,最顶层是宋高宗题“聚远楼”三个苍劲镀金大字,聚远楼内装饰四幅大型德兴风情木雕。站在楼顶可览全城,是德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古银矿遗址:德兴银山银矿遗址位于德兴市银山矿区,在南北朝时民间群众性采冶银矿已经兴起,唐朝时官办邓公场“岁产白银十万两”,宋朝采冶处于鼎盛时期,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产银88.3万两,元、明、清断断续续开采。1958年银山铅锌矿建矿,采矿作业至今。为保护和利用好这座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重要工业遗产,2008年3月,德兴市政府下拨银山银矿遗址调查专项经费16万元。2008年3月——4月,德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织人员对银山银矿遗址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拉网全面调查与勘探。经调查,在10多平方公里的矿山中发现历史上各朝代的横坑、平巷、斜巷、竖井等古矿井188处,炼渣堆积15处,并在炼渣堆积表面采集到唐宋时期器物标本30件。从《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综合考察报告》看,银山银矿遗址基本具备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日后若将金山金矿、德兴铜矿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乃至世界文化遗产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