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澄城城区街道地图 ===
=== 澄城县资讯概况 ===
农业生产:澄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畜牧业发展较为迅猛,盛产国家优良牛种-秦川牛,是国家级渭南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秦川肉牛育肥基地。秦川肉牛属全国五大牛种之一,因其良好的生产性能而驰名中外。具有肉用性能良好、屠宰率高、出栏快、肉质鲜美等特点,是其它品种所无法比拟的,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表现良好。2002年,陕西省牛存栏250万头,其中秦川肉牛占到80%以上,澄城县及周边县市(大荔、蒲城、白水、合阳等)秦川肉牛存栏达30万头,年出栏7.5万头,完全可满足建设500万美元秦川肉牛屠宰加工场需要。澄城地处世界苹果黄金生产带,是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县苹果面积达30万亩,年产优质商品果3亿多斤,已跨入陕西省四强县全国百强县行列,并成为陕西唯一的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获得"中华名果"之桂冠。澄城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九十年代被列入陕西省秦川肉牛开发基地县,今年被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确定为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秦川肉牛养殖县。2002年,全县生猪存栏12.8万头,羊存栏8万只,牛存栏4.5万头,鸡存栏135万只,其中笼养鸡110万只。现有50头以上的黄牛育肥场5个,10头以上的养牛户125户。依托县秦川肉牛育肥场通过省检疫检验注册登记取得供港澳活牛销售体系之优势,建成6个乡镇养牛基地,现存栏牛2.5万头,年出栏活牛6000头以上,直供港澳2000头以上。现有20头以上养猪户1130户,20只以上养羊户400户,1000只以上养鸡户510户,百头以上养羊、养猪场230个。配套服务上,已建成小尾寒羊扩繁群5个,牛、羊配种点12个,良种猪人工授精点35个。防疫上猪瘟防疫密度100%,鸡新城疫苗防疫密度95%,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皇竹草等优良饲草5万亩,年青贮秸秆1.8万余吨,氨化饲草300吨。已建成县秦川肉牛育肥场、远大禽业公司、金农牧业公司、逸达公司、丰源种猪厂等一大批畜牧龙头企业,基地加农户的畜牧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旅游资源:澄城县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东部,拴马桩石雕数量之多,品位之高,造型之奇特,闻名全国。据统计,全县仅各式各样的拴马桩达2000多个,分布于各自然村的农户中,居全国之首。拴马桩为方形石条状,从石材看,多为灰青石,黑青石,和少量细砂石。从形制看,分桩头,桩颈,桩身,桩根,四部分。桩头为圆雕手法,多为人兽组合,也有单人独兽的。人物面容上,民族差异性颇大,可区分为汉,回,满,蒙等形象.兽多为狮、猴、马等动物,也有麒麟、猞猁、蟾蜍等传说中的瑞兽.圆雕时,工匠巧妙的将狮。猴的前肢。人的臂弯处理成孔状,作为绑牲口缰绳的地方.桩颈多为浮雕状,亦有少量透雕.多为阁楼式或花瓣式,雕刻内容多为花鸟竹石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如垂莲柱,如意头等,柱身处理较为简单,水纹状或单纯的斜纹,桩身深埋地下,没有图案。亲邻寨,亲邻寨遗址位于澄城县罗家洼乡亲邻村南,是我县现存数十处古寨中保存较完好、历史古老的一处堡寨。据《澄城县志·附志》记载:“元亲邻古寨,在县北二十里之亲邻村。元陕西平章李思齐命将建筑,以资屯守,今遗址尚存。”元代将军郭思德在《过精进寺》一诗中曾有“塞烟连草有寒峰”的诗句,就是指亲邻寨与冯原镇的壶梯山对峙,地理形势险要。亲邻寨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堡寨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当地群众叫它“古城”。该寨堡城墙全部夯筑,夯土层厚10—15厘米,四周城墙高度5—6米,宽约2—3米,遥望古城,气势雄伟,异常壮观。亲邻寨以《古寨寒烟》列澄城八景之一。姚钦明有诗:“树杪跻攀石磴悬,手扶藜杖出风烟。山连沙漠迷遥岭,日上连峰景曙天。秋草征夫峰堠外,夕阳归鸟戍楼边。险成绝壁生悲感,为忆平章战伐年。”李思齐(1323—1374)一一元末罗山人(今属河南),字世贤。至正十二年(1352年)与察罕帖木儿同时起兵,镇压红巾军,转战河南陕西,后驻兵凤翔,官至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割据一方,与孛罗贴木儿、扩廓贴木儿等自相攻战。洪武二年(1369年)降明。后奉命至蒙古见扩廓贴木儿,被截断一臂,南还后即死。壶梯山,壶梯山与黄龙山斜坡相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山高96米,山顶海拔1200米,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山间古柏繁茂,郁郁葱葱、山顶巍屹峻拔,雄伟壮观,山上有庙,林中有泉,风景秀丽,美不胜收,有“小华山”之美称,因澄城八景之一壶梯山樵子而远近闻名,清代诗人姚饮明游壶梯山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株名山似海洲,拾薪穿露岂仙流。独呼明月陪幽赏,信步青山亦胜游,叱石聊成羊牧戏,烂柯应为棋局留,遥遥人世浮云外,可倾松风次弟收”,壶梯山每年三月初三为古庙会,常年游人不绝,热闹无比,实为观光旅游之胜地。瑞云观,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有着先有“瑞云观”后有澄城县之说。瑞云观位于遮路新石器遗址以西沟底,座北向南仅存三孔砖窑,其余建筑毁坏一空,墙上部分壁画还保留较好,有着历史考古价值。保留下来的遮路庵正月二十三古庙会延续至今。这里有无数泉眼,是县西河水的发源地之一。相传,这一天周边群众要将过大年时请的三位神(天地、炊爷、马王爷)用火化后,用黄表包好,送来遮路庵神水中,让各位升天。传说中的顺口溜是:正月二十三,猪油麦子泡枣山,吃了就上遮路庵,送走神和仙,今年保平安。居仙寺,位于亲邻村南“古城”西北半沟中。寺院呈王字形状,座北向南。传说是韩延寿(韩昌)所建。韩昌原是汉人,是宋王派往辽国的使者。辽王为达侵吞中原之目的,曾许给韩昌半壁江山,并封韩昌为元帅统兵百万犯宋。韩昌一路南征,势如破竹,在古城屯兵练将时成王心切,专修此“居仙寺”,形似“王”字,以求神灵保佑自己早日成王,一统天下。蛾蟒庙,相传很早以前,有商州年老讨饭夫妇二人,路过车盖沟,拾到两个蛇卵,放在讨饭的笼内,过了一段时间,孵化出两只小蛇。夫妇二人舍不得丢弃,整天将其带在身边喂养,并为其起名“蠕蠕”、“蛾蛾”。后来,小蛇逐渐长大,老人提携不动,将其放在车盖沟底的小河中。几年之后,蛇长成蟒,民众受惊。几年后,夫妇二人再次经过车盖沟,当地乡民告诉他们,沟底有两条巨蟒以防伤人,劝他们不要过去。二人心想可能是自己放掉的小蛇,便挺身前去辨认,遇见大蟒,老人说:“如果你们是蠕蠕、蛾蛾,就请点三下头。”大蟒闻言果然点了三下头,并在两位老人脚下窜来窜去,示意要两位老人骑在它们背上,驮他们云游四海。老人死后,又将其驮回,并落在车盖沟的对面的塬上,日夜守候,至死不忘前恩,阴灵向两岸村民托梦,要求为老人建墓修庙。十社村民感其诚意,集资建成雄伟壮观的“蛾蟒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蛾蟒庙的传说,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蛾蟒庙原来由十社共同祭祀,后来庙体年久破损,车盖一家独自翻修,因此庙地也就给了车盖村。
区域概况:澄城地处陕西东府中部,属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距省会西安180公里,全县面积1121平方公里,其中塬地占54.5%,沟壑丘陵占34.8%,山地占10.7%。耕地面积89万亩,人均2.8亩,荒山荒坡面积34.6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9.6万亩)。地势北高南低,四条河川把全县划为"三梁一原"。县境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均气温12℃,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204天,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达2616小时,海拔406.9-1268米,是陕西延安以南热能辐射量最高值中心,无污染性工业源。主产粮、棉、油、果、畜,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生态农业县。
历史沿革: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建县,以县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县治始设今址。据《尚书·禹贡》记载,周以前,处于传说中之雍州。春秋属晋,为北徵(今蒲城县避难堡)、王官(今善化乡居安村西)及郊地,周顷王二年(前617)秦伐晋取北徵。战国初,属魏。秦、魏争夺,后归秦,隶重泉(今蒲城县地)。秦(前221—前206)置北徵县,属内史。楚汉相争之际,属塞国,隶重泉。西汉高帝元年(前206),汉灭塞国后,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属内史。景帝二年(前155),复设北徵县,后易名徵县,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左冯翊。新莽改三辅为六尉郡,改徵为氾爱,归列尉大夫。东汉光武帝东都(25)之后,撤销氾爱,辖地并入合阳(一说并入重泉)。三国曹魏(220—265),属雍州冯翊郡。西晋(265—316)归属同曹魏。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立澄城郡,辖澄城、五泉、三门三县(五泉、三门分别在今澄城县西部与南部。三县原均为合阳县地)。孝文帝十年(486),郡内增设宫城(今合阳县地)、南五泉(今大荔县朝邑镇)两县。太和十一年(487),澄城郡改属华州。西魏大统六年(540),南五泉县改名朝邑。废帝三年(554),澄城郡属同州。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五泉、三门两县,辖地并入澄城县。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澄城郡。大业三年(607),澄城县属冯翊郡。唐武德三年(620),在长宁河南(今洛城村西)设长宁县,贞观八年(634)撤销。澄城县之隶属随道、州、郡名之更迭而相应变更。贞观元年(627)属关内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属京畿道;天宝元年(742)属冯翊郡;乾元元年(758)复属同州。长庆四年(824)将澄城县的抚道乡(今县西部)划归奉先县(今蒲城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属河中府。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属同州。北宋元丰末年(1085),属永兴军路同州。金皇统二年(1142),属京兆府路。元(1271—1368),属陕西行中书省,先后属安西路、奉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属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清(1664—1911),隶属陕西省潼商道同州府。民国2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15—17年(1926—1928)因军阀混战,属无所依。民国22年(1933)由省直辖。民国28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治所大荔)。194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澄城全境,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归大荔分区。1950年大荔分区撤销,归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澄城县建制撤销,将韦庄、醍醐、业善、寺前地区划归大荔县,其余并入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县制,划入大荔、蒲城的地域复归澄城,属渭南专区。澄城前拱原阜,后依山陇,地形复杂,地理位置险要,是历代屯御敌的战略要地。吴起在此屯兵,郭子仪率兵征叛,李自成抗击官兵,王震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浴血奋战等等,都在古徽大地留下过深沉的足迹。这里土厚水淳,风和俗美,梁原起伏,山川壮丽,隋文帝修建行宫,唐名相魏征在此受封。历史上曾有过"澄城八景",如今更胜当年:壶梯山幼树成林,翠柏环绕;龙首坝湖光潋滟,雪浪排空;大市场古色古香,游人如织;乐楼和澄塔遥相呼应,雄居县城。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