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蓬溪城区街道地图 ===
=== 蓬溪县资讯概况 ===
风土人情:川中大乐为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叠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彩莲船具显民间特色—彩莲船亦称“划旱船”、“花船”,大都在春节期间和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由幺姑、艄翁两人表演。随着锣鼓,艄翁随后划船上场,两人边歌边舞,配合默契,组成轻松欢乐的双人歌舞。彩莲船的表演主要是模仿水上行船的动作。么姑的舞蹈动作可概括为四句话:“手腕摇,腿下颤,腰要勤,身拔高”,艄公的舞蹈动作如“划船步”、“吸腿划船”等,贯以川剧中矮子的身法,与么姑的行舟飘游相呼应。舞蹈形象地表演船在水上,时而平水泛舟,潇洒飘逸;时而破浪行船,起伏浮沉。舞蹈以悠荡开始,又以悠荡结束。有浓郁的民间特色。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基本概况:历史文化:蓬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始置巴兴县,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建唐兴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兴县改名为蓬溪县。勤劳智慧的蓬溪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梓东邹鲁,文献名邦”。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位极人臣,扬历中外;清代蜀中诗冠张船山(问陶),一代风流,名播巴蜀。开国少将李泛山更是让红色老区添色。明代宝梵寺壁画,宋朝鹫峰寺及白塔、四川抗蒙要塞蓬溪砦(寨)等荣载史册。1929年旷继勋率部于蓬溪大石镇牛角沟起义,次日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蓬溪苏维埃政府,荣载《中共党史》、《解放军将领传》。蓬溪享有“五《史》之乡”,“蓬莱名邑”“梓东邹鲁”的美誉。2000年蓬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川中大乐”名扬全国,2004年,省作家协会在蓬溪建创作基地。宝梵寺壁画和白塔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深厚文化底蕴的进一步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优越:蓬溪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发展后劲增强。全县供电能力达5万千瓦,可保证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增长的需要。形成了以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省道邻遂路、县道蓬射路、金蓬路及乡级水泥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开通了全球数字光缆传输固定电话、全球通移动电话、联通移动电话、国内国际电报、传真、宽带网络、互联网,电话装机容量达10651门。省级示范重点中学—蓬溪中学建设新的校区。全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9402人,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5项,取得国家、省、市、县科技成果26项。
秀丽风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享有“川中明珠”、“蜀中西子”的美誉的赤城湖,现正在提升品位。位于城北20公里处的高峰山道观,因其建设按先天八卦修建设计,被誉为“川北迷宫”,至今四季游人如织,香火鼎盛,为四川省第三大道观,也是保存完整的清代道观园林,千年古柏众多,道家很多神秘的传说和仙界故事都诞生于此。县西22公里的常乐寺,建立于唐朝贞观十二年,至今香火盛,名扬巴蜀。
蓬溪历史名人:贾:岛
贾岛: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屡举进士不第。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清代《蓬溪县志》录有其诗作多首,民国,共和国亦有多首录入不同版本的《蓬溪县志》,唐朝长江县今在蓬溪县和从蓬溪分出的新建大英境内外。蓬溪县的名酒蓬山特曲他还写有赞美诗句。
冯楫:
冯楫(1075—1152),字济川,号不动居士,宋代四川省蓬溪县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秘书省正字,蜀州教授,尚书司勋员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剑州知州、涪州知州。绍兴八年(1138)任国信计议副使;绍兴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九月,任泸南沿边安抚使知泸州,成为宋朝的边陲大员。绍兴十九年,升为敷文阁直学士(从三品)。绍兴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时议录》《谏议录》等著作。今存《中兴永安桥记》、《净严和尚塔记》、《密印寺钟楼记》、《大中祥符院大悲像并阁记》《南禅寺记》等文。冯楫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是宋代一位高级官员和著名佛教居士,《四川通志》、《五灯会元》、《巴蜀文化大典》载有其事。曾捐修泸州报恩塔、大足多宝塔和潼南大佛,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历史文物中,尚存有冯楫铭文6件,全国重点文物多宝塔内塑有冯楫造像。
席书: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四川蓬溪县人。明代弘治三年(1490)三甲第122名进士。历官山东郯城知县、户部员外郎、贵州提学副使、湖广巡抚、礼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加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首辅,“眷顾隆异,诸辅臣莫敢望”。著有《元山文集》《漕船志》等著作。与其弟席春(吏部侍郎)、席彖(户科给事中),合称“三凤”。席书死后葬于原籍,在蓬溪县红江镇。今仅存一丘。
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祖籍四川遂宁县翰林(今蓬溪县任隆镇金桥翰林村)。康熙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进士。历任苏州知府、浙江巡抚、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雍正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是清初名相,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教育家、水利专家、外交家于一身,位极人臣,扬历中外,为清代蜀人名声最响亮、官位最显赫的人物。著有《张文端公全集》,存诗600余首。胡传淮编选有《张鹏翮诗选》(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可观其诗歌风貌;主编有《张鹏翮研究》(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黑柏沟张氏家族》,有助于张鹏翮及其家族研究。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申时,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奚大壮:奚大壮(1775—1829),字安止,号雨谷。清代潼川府蓬溪县人,清嘉庆戊午年(1798)举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进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应城县知县,卓有政声,尤以拿获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广,被皇上垂询接见。著作有《雨谷诗集》《雨谷文集》《应城县志》《纪行草》《办铜管见》《重修常乐寺记》等。
张治平:
张治平于1905生于四川蓬溪县。192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毕业回国后曾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秘书,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教官。1942年任国民革命军21军师政治部主任兼师长。1945年于湖北阵亡。国民政府于1946年7月27日追赠陆军少将军衔。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