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临江,是文县开发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临江坪和蒋家湾新石器时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杨家湾有齐家文化遗址。据有关研究人士考证表明,临江即古葭芦镇,三国时姜维驻戍,与邓艾屡战于此。南北朝时,为氐人杨氐人杨氏武都国、阴平国都址。境内牡丹寺,始建于光绪年间(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几经重建,如今更具特色,为当地一胜景。自古以来,临江设有渡口。明代诗人冯时雍《临江晚渡》诗曰:文州尽日渡江关,烟锁秋林鸟正还。鼙鼓入云山漠漠,马蹄踏栈水潺潺。阶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隐约,题诗聊并画图看。明代诗人兵备、许路《宿临江》诗曰:夜深灯火宿临江,又逐鸡声促晓装。行盖润沾连日雨,征衣寒袭两山霜。书生用武三千字,老将屯兵十二万。但愿峰烟息万里,不炉尘土日奔江。距临江街南三里许的羊儿坝,古有横跨白龙江的木桥,村民称之为临江桥。至今有邑举人张尔翮《临江桥碑记》,曰:文之北,距县城百里许,有临江驿。临江者,临白龙江也。水自武都来,东南注,至玉垒关与文之白水合。而此驿适当冠往来之所,波流中冲激,非桥莫济。此临江桥之设,由来旧矣。然屡修屡圯。望详者。每须舟师力,故又称临江古渡云。康熙甲子岁,守戍马公,乃重建之。解放后。1957年文武公路通车后,南来北往的汽车在羊儿坝渡船过江,非常不便。境内的白龙江大桥始建于1965年,是白龙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桥梁,因坐落在羊儿坝村旁,又称羊儿坝公路大桥。 1、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临江乡:行政区划:全乡辖13个行政村(临江、阳儿坝、园岭山、东风、大坪、月亮坝、山背后、欧家坝、寨子、四新、蒋冯、巩固、蒋家湾),52个合作社,56个自然村,1737户,7328人,劳力3785个。耕地面积9589亩,其中水田400亩,水浇地3531亩,旱地5658亩,梯田9126亩,经济林果3200亩,纹党680亩,农民人均耕地1.30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79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09万元,粮食总产17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33公斤,人均纯收入545元。 自然环境:临江乡东边沿江一带和南部、西部属江湖平原,地势较低;北部和中部地势高,是黄土丘冈,主要分布在黄岭、新港、马桥、胡林和新安、钮墩几个村。东北部有马桥湖,西部有汤家湖,南部有断汤湖。薛家沟依钮墩村和德胜村流过,人工河,幸福港,由马桥湖贯穿全乡汇入薛家沟。因此,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丘冈土地贫脊,易受干旱。 集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带动”战略,临江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316国道,临胡路两旁红线内的附属建筑予以拆除,同时投资150万元,修建临江集镇,乡政府路花坛,栽种花草树木,美化集镇环境。投资30万元,填土方2万立方米,平整316集镇段,投资1.2万建设垃圾池1个,投资100万元,建设原临江、胡林两集镇的配套设施,重点对胡林集镇的下水道、花坛进行改建、维修,投资300万元兴建各级公路20余公里,投资100余万元安装临江集镇路灯。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