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舍书乡,历史上曾名"敕书"。据传,宋朝年间,此地百姓贫困僚倒,无力交纳皇粮,而聚众抗粮,后府决定惩罚乡民,后朝廷下"赦书"一道,赦免百姓钱粮,遂得乡名"敕书",后演变为"舍书"。 乡镇建设:文县舍书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发动许家坝、三里坪两村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实干苦干,开展“许三”通村公路大建设活动。已完成10.5公里路基工程,完成公路石挡墙2.2万立方米。“许三”公路如按项目施工,国家至少要投资160多万元。舍书乡是文县最边远的贫困乡,经济欠发达,交通极为不便,当地群众盼修路、修好路的愿望十分迫切。山里坪至许家坝通村公路全长10.5公里、受益群众7个合作社、300多户人家、1400多人口。舍书乡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自发修路。在公路修建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乡、村、社党员干部群众每天上工200多人。由于工程没有立项,山崖和巨石没有炸药炸毁,眼看工程就要停下来,三里坪村支部书记马福山、村主任陈献红等两村的7名村干部在乡政府的担保下,多方协调贷款5万元,购买了5吨多炸药,解决了炸拦路石、取大石和垒公路挡墙的难题。许家坝村主任陈献钰和妻子陈淑琴带着家乡20多名青年在外县承包了一项工程,正干得起劲时,得知家乡也在修通村公路,他毅然带上民工回家先修完自家的路,还主动为公路捐献出了4根钢钎、2把大锤,为了做到尽量不拆或少拆群众的房屋或猪圈,他又把1亩多自留地和责任田让了出来。 地方名人:舍书,穷乡出英才,僻壤人灵杰。刘润寰(1923--1960),舍书板石人,曾用名刘润彩,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员,勤奋教学,深受学员敬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病逝劳教农场,1979年沉冤昭雪。舍书人氏刘郁采,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日报社部主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省委机关刊物《党的建设》副总编、省委党史办主任,正厅级,著文颇多,有长篇通讯《看,阳山人怎样征山战水》。 建设发展:舍书乡,为文县最边远偏僻的乡之一,因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之中。1986年被列为省扶临江片贫困乡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舍书乡历届党委和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开展扶贫攻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坚定不移地走"抓水整地增粮"的路子。在陡峭的悬崖峻岭上凿通了5000多米长的沟口水渠,修通了万米长的阳山水渠,建起了著名的沟口桔园,开发了白龙江畔阳山300多亩石砍梯田,成为当时全县治穷致富的样板工程,闻名县内外。除此,还建成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大力发展花椒、纹党、黄芪为主的多种经营,解决农民花钱的问题。全乡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经过十几年扶贫攻坚,2000年基本实现了整乡脱贫。全乡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亦有较大发展。新修了乡政府两幢办公住宅大楼,建起了舍书小学义教工程教学大楼,解决了乡机关和板石等村的人畜饮水。舍书乡党委和政府背水一战,努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乡经济增长,各项事业都有发展。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兴修水利,科技兴农。维修了沟口、红岩、坪湾水渠,在赵家堡、糜地场、刘家沟等4社共修水窖25个。二是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强,以基本解决群众温饱为重点,实施地膜温饱工程,三年推广地膜作物1200亩。建成许家坝、张家、茹家、红岩、湾里、板石、上堡子、黄家、瓦石、苜蓿湾、刘家沟、糜地场等12处人畜饮水工程。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电照明稳定,确保了5村7社正常供电。通讯电话做到基本畅通。四是计划生育摆脱后进局面。2000年,全乡计生工作被一票否定后,新的乡党委和乡政府班子痛定思痛,总结教训,以干克难,以"三为主"和"三结合"推动全乡计生工作,走出了低谷,2001年计生工作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五是教育、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起舍书中心小学义教工程教学大楼,一些村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改善,通过"普九"达标验收。乡卫生院建起了医疗综合楼。六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调解民事纠纷24起,化解了农村一些矛盾。认真开展查烟禁毒和收枪治爆工作,收枪88支。七是乡政府办公环境得到改善,共投资30多万无,新建了2座办公大楼,购买了办公设备。舍书乡是全县重点贫困乡之一,虽然经过多年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全乡90%的村社属高山阴湿地区,人多地少,坡陡地瘠,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治穷致富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