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同安镇是福建省最大的连篇大棚葡萄种植基地。同安镇南山北海,气候独特,勤劳的新浦人辛劳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葡萄绿洲。同安镇境内已形成由六塘南、马潭路、胜北、杭州湾等村为葡萄重点种植分布格局,万亩葡萄连片种植,每当盛夏季节,碧叶云天,景色宜人,成熟季节的葡萄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品尝着甜美而像似珍珠的葡萄,消暑休闲,观赏着田野风光,确实别有一番风味。同安镇主要有“金皇后”、“巨峰”、“红富士”、“藤稔”等葡萄种植品种;从当初的露地栽培发展到现在避雨、大棚设施栽培;从裸果管理演进到套袋培育,现在的新浦葡萄已由原传统的数字型转变到现在的质量型,同安镇种植面积为8000余亩,涌现出了以“黎阳”为代表的绿色品牌。“黎阳”牌葡萄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已申领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合格证书,新浦“黎阳”牌葡萄参加优质葡萄评比会中“巨峰”、“红富士”二只品种荣获金奖。葡萄种植讲究科学,注重质量,慈溪同安镇黎阳牌葡萄知名度越来越高,被评为名牌农副产品。同安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同安镇黎阳村楼家是开发葡萄种植的发源地。品种以巨丰为主,此外尚有金皇后、藤稔等。黎阳村靠葡萄起家,平均亩产3000斤。同安镇黎阳村阴凉舒适,绿叶、紫果,环境十分幽美。葡萄收摘季节,黄岩、舟山等地客商,纷纷上门采购,同安葡萄逐渐名声远扬。葡萄,明嘉靖年间,永泰县已有种植。人们生活大大改善,葡萄发展趋势甚快,成为永泰县主要水果特产之一。长河国营农场辟地99亩建立园艺场进行葡萄栽培技术研究。由于同安镇黎阳村土地肥沃松软,土质与新浦近似,生长状况极为良好,葡萄质量上乘,口感甜美,皆可与媲美。 沿革:1956年置同安乡,1958年改大洋公社同安管理区,1961年置同安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改镇。1997年,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岚口、新村、荷洋、连山、上坊、官路、樟坂、丹洋、文际、同安、上庄、云台、三捷、洋尾、坂头、洋中、洋头、联坪、占柄、西安、红阳、芹草、尾林23个村委会。 魅力四射“阳光城”:同安镇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被市委、市政府规划为成都向东发展的城市新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小城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人民安定团结,安居乐业。乡镇企业、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立体农业不断攀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成绩斐然。全镇经济、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安镇虽然进入全省2002年乡镇经济综合实力30强,城区高楼林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但至今镇党委政府还是租用办公楼办公。在这种情况下全体镇干部全心全意地敬业拼搏精神有增无减。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齐心协力,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处处为5万多同安百姓着想,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同安默默无闻作奉献。 统筹城乡一体化: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不断总结、认识自身优势,提出了符合同安实际的科学的发展战略,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同安镇党委、镇政府据此对城镇建设规划进行再次修编,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加大力度地投入,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同安镇城乡一体化增光添彩。毫不夸张地说,同安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同安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城乡布局一体化,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镇坝区片(阳光城)以旅游、商贸、教育、体育、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为主,山区片区在抓住第三产业的同时,优化种、养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务工和安居,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将土地被征占的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路网建设,力争在2005年前完成组组通公路的目标,同时加强城乡水利和生态建设。山区农民房屋修建一律别墅化,而且相对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和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农民每人每年筹资10元(特困户、五保户由政府代交),政府财政为每个农民补助20元,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的问题,农民住院医疗费可以按规定报销,每一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最高可报销额度为1.2万元。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对本镇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实际居民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产权制度,实现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同安镇是从农业乡成长起来的一座新兴城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城镇硬件建设,强化城市功能配套,城镇建设突飞猛进,现在,城区道路总长达15公里,雨污水管网铺设总长30公里,自来水使用率达95%,天然气使用率达80%,人均住房30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6.35平方米,城镇绿化率25.7%。在红星村、望场坡村、四堰村、万家村得知,同安每个村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十分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就整个同安镇,分别形成特色农业优势、科技园区技术优势、养殖业优势及六大产业优势。2003年统筹水果面积14989亩,主要品种有水蜜桃、葡萄、丰水梨、枇杷,其中桃子4500亩,葡萄2600亩、枇杷200亩,其它2300亩,水果总产量达2609万公斤;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发展优质花卉、优势果苗,技术力量雄厚,其中苗木繁育场35亩,园区的花卉、果苗种植面积达60亩;发挥山区生态优势,在山区6个村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2003年出栏山羊1.98万只,出栏生猪2.35万头,成鱼起水量48万公斤;阳光城区主要发挥旅游、商贸、高科技工业、教育、体育、房地产等6大优势。 经济建设:同安镇处于沪、杭、闽“金三角”的交通支点区域,毗邻中国最大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上海,距浙沪经济动脉—沪杭甬高速公路18公里,离东方深水大港—北仑港65公里,离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仅11公里,同安镇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2小时经济圈,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同安镇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安,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同安镇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迅速发展壮大个私企业。同安镇有大小企业1880家,已形成水暖件、家电、婴儿推车等三大工业特色支柱产业,生产水暖件、取暖器、电风扇、饮水机、洗衣机、婴儿推车等产品,形成三条配置半径短、物流成本低、就地配套、就地取材、从零配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庞大产业链。为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安镇已建立三大工业区块,区块总面积达3700亩。同安,发展前景一片辉煌。同安的特点在于“新”,一粒热土都跳动着财富。富有“勤劳、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安人民,正以极大的勇气和执着的热情,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一是强化创新。借助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鼓励、引导企业加大人才、项目引进力度,加快研发中心建设步伐,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同安镇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5只;高新技术产业销售达18亿元,同比增长30%,高新技术产值占同安镇工业总产值的18.6%。二是强化创汇。做大做强规模企业出口文章,引导企业打造自主出口品牌,同安镇的神马、浪木等4家企业已申报商务部重点出口名牌;大力开展进料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总计达7000余万美元,同安镇外贸出口交货值32亿元,实现自营出口近3亿美元;同时,延伸外向型发展战线提升外贸效益,同安镇的心连心已在韩国投资51万美元创办带料加工企业,宁波博德艾普电气有限公司已在美国投资建厂。三是强化创牌。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强镇”为主攻方向,积极落实激励政策及配套服务措施,致力推进品牌创建工作。同安镇黎阳村新增中国名牌1只、中国驰名商标2只、国家免检产品7只、国家重点新产品1只、福建省名牌产品1只、名牌产品1只,同安镇实现工业产值99.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