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浚县城区街道地图 ===
=== 浚县资讯概况 ===
九、旅游景点: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在草丛石径中,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大伾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拥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大伾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来吧,朋友们,大伾山将敞开胸怀,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安全的游览秩序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国家AAAA级景区,大伾山浮丘山风景区。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就在大伾山东麓。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大型弥勒佛像。高23米。丰满适中。目平视,唇紧闭,挺两肩,表情庄重。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方墩,脚踩仰莲,脚面平直,五趾平齐。《准敕不停废记碑》载:大石佛“首簇连珠,肩偎合壁”。今大石佛系螺髻发式,披双领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大石佛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据《浚县志》载,大石佛系依佛图澄之言而凿。佛图澄是天竺高僧,晋永嘉四年(310年)来中国传教,以幻术骗取后赵主石勒信任。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黎阳是后赵重邑,兴佛寺当在其列。大石佛俗称镇河将军。当时,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之东,水患频仍,为害黎阳甚烈。人民苦于水患,却又无力抗拒。“凿大石佛以镇河”,迎合了广大人民的宿愿。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后赵时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1984年4月,国内一些专家莅浚考察大佛,一致认定,浚县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躯大型摩崖造像。古时建楼保护,因佛像高于楼,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堪称奇观。浚县城隍庙位于浮丘山东麓(原教体局)北倚古城,东依大伾,西南环以古城墙。规模宏敞、布局严谨、巍巍壮观。浚县城隍庙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浚县城隍聪正灵祐,诏封为“监察司民城隍聪正灵祐侯”弘治初年,浚县知县洪公重修庙宇。嘉庆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魏澧捐俸鸠工重修。原城隍庙座北向南,山门四间,前为石砌台阶,阶尽为神道,道旁多树,道则有井,道尽有坊,坊横额题“城隍庙”三字。正殿四间,抱厦四间。月台前有御制碑亭,厅前有甬道。东西两廊各十六间,左右塾南北各十间,戟门四间,向南为砖砌甬道,钟鼓二楼东西翼之。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建筑渐次废毁,庙址被县教育局占用。现城隍庙南北长七十八米(自教育局南墙至北后楼后墙),东西宽七十一米(自浮丘胜迹坊至西屋后墙),庙内存西屋一栋、“重修城隍庙碑”一通、“重修城隍庙两廊并二门各处工程邑贤侯布施碑记”一通,石柱四根。浚县城隍庙之所以驰名遐迩,相传主要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此曾宿身幸免大难,为感恩下圣旨赐封为“都城隍”。因此,浚县城隍庙具有独特的意义。明清时期,浚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十分信仰城隍神,每逢阴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十九的城隍寿诞日,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的祭祀,浚县城隍庙内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活动。特别是城隍华诞,庙内张灯结彩、唱戏酬神、祭祀仪式尤为隆重庄严。在县城服持者还要用花轿抬着城隍爷游遍四关四街,以报答城隍神护佑百姓恩德,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时,此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香火很旺,其影响迄今源源不断。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宫、千佛洞、天宁寺、恩荣坊等。今存县城为明代所建,现有部分城垣,城内有清代民居。
六、名优特产: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工艺制镜业发展迅速,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特产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主要集中在县城东南的杨玘屯,杨玘屯名字来自隋唐之交在此屯军的大将杨玘。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城东二里地的杨玘屯,这里全村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素有“泥玩具之乡”之称。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残重产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将领杨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今杨玘屯)屯兵恳田,休养生息。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的手艺流传至今。泥咕咕分为“泥货”、“烧货”两种,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经过低温烧制后再施彩叫“烧货”。未经烧制晾干的泥塑干后再施彩刷漆为“泥货”。浚县泥玩的种类很多,根据内容形式可归纳为“鸟类泥玩”、“动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类型。”。每逢浚县正月、八月古庙会,只要你身临此地便可在街头巷尾看到很多身着农村服饰的妇女、小姑娘,有的挎着蓝筐,有的托着盘子,有的推着三轮车在街头卖泥玩具。由于浚县泥玩具内容丰富,造型古朴,风格各异,纹饰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不仅逗儿童玩耍喜欢,成年人也感到美不胜收,争相挑选存玩。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五、工业经济: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11.5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商品间接出口总额365万元。引进国外资金398万美元,市外资金585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2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5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595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0.6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亿元,是上年的4倍。全县共有在建项目109个,总投资7.6亿元;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1.2亿元;在谈项目19个,总投资9.1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8个。争取上级资金1亿元,增长58%。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小麦4.53万公顷、优质玉米1.73万公顷。8个品种、2.27万公顷的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认证。畜牧业产值达13亿元,增长21.4%,获省“畜牧强县”称号,居全省20强第八位。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新进展,支持和培育淇雪淀粉、富邦乳业、亨利面粉等龙头企业,新上同心制麦、俊忠面粉、华中食品等项目,提高了加工转化能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红旗渠精神杯”十连冠。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达9.5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全县30个应改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积极推进“乡财县管”,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调控资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406个、民营企业103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浚北线、东上线竣工通车,钜新线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区供气、供水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完成了卫水大道、云溪路和黄河路南段改造工程。深入开展小城镇集中整治活动,城关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大伾山景区获首批全省“文明景区”称号。全年全县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89万元,增长40.5%。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962人,其中安排下岗失业人员1573人。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养老保险金、城市“低保”金、失业金发放率均为100%。发放各类救助金258万元,借粮100吨,建房417间。46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77%,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3.9万名特困群众免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3712名移民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初验;升入高校学生949人,居全市第一;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传统庙会文化”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国民经济: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步伐。2007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亿元,增长5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7亿元,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亿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891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0元,增长20.9%。
农业经济:浚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自古就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为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河南省养殖基地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河南省畜牧强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枣等。现有耕地92.7万亩,人均1.5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占90%。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50万吨。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小麦68万亩、优质玉米26万亩,粮经比例达到7:3。200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优质玉米62万亩;粮食总产73万吨,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肉类总产15.5万吨、蛋类总产5.4万吨,牧业产值22.1亿元、加工产值33亿元;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3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10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16万人,实现收入12.5亿元。
工业经济:目前,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产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环燕轮胎、淇雪淀粉、时珍中成药、福祥防盗门、汉生手排面等均为知名品牌。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30.7亿元,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增长33.2%。二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7%。引进市外资金12.1亿元,共有在建项目68个,总投资3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16.7亿元。一期投资5.1亿元的淇雪玉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征地340亩,正在建设厂房;总投资3亿元的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建设项目,已并网发电成功;总投资1.5亿元的安黎环燕轮胎有限公司技改扩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天龙实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2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0亿元。在谈项目52个,预计总投资39.7亿元。其中重点在谈项目6个,总投资9.2亿元。
文化旅游:2007年,正月古庙会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一期总投资2300多万元的石雕城建设项目,17家企业已入驻生产;泥塑博物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641万元,增长26.2%。
轻工业:弹指一挥间,浚县小河镇工业经济发生巨变。该镇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24万元,实现了由农业乡镇向工业乡镇的跨越。该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使镇工业经济展翅腾飞,得益于走出了一条以特色经济为支撑,搭好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的路子。小河镇前同山村韩秀岭近几年依靠发展制镜业走上了致富路,在她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拥有制镜厂36家、制板厂4家、框条厂6家,不但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纳了近千名外村劳动力就业,仅靠制镜一项该村人均就增收2500多元。小河镇制镜业在蓬勃发展。据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介绍,全镇仅为制镜产品外运就购买货车1200辆,单车年收入达10余万元;全镇已有8000人从事制镜业,另有3000名销售人员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日销售收入150万元,年产值2亿多元。前同山村靠特色产业致富的成功之路,使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意识到:小河镇这个农业大镇要变成工业强镇,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而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为切实有效地发展特色经济,该镇立足特色优势,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吸引外来资本在该镇落户扎根,重点对现有的工艺制境、水泥、新闻纸等特色经济产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其做大做强。同时,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规模经营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引进发展一批经营机制新、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民营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目前,小河镇的特色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可创产值2.5亿元,可实现利税1200万元,已形成了以制镜、棉纺、建材、水泥、铸造、新闻纸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发展体系。构建经济发展投资平台,是工业经济腾飞的翅膀;良好的环境,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在动力。小河镇党委一班人深刻理解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效益这个道理。为了加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该镇制定了“六个放”:即:政策上放宽、放活,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六个放”放宽了市场准入领域,降低了准入门槛,允许各种资本进入经济领域。同时,为了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除了为他们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机制环境、优越的人文环境之外,小河镇政府还不断完善强化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对各项手续、证照的办理上,镇政府协同工商、税务、交通、金融等部门上村到厂进行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办齐一切证照。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镇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如检查许可证制度、25天安静生产日制度、挂牌保护制度等等,消除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维护企业的利益。此外,该镇还实行了镇领导包厂责任制,每位镇领导都要分包一家企业,每周都必须最少到企业调研一次,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捕捉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春节前夕,河南的一家玻璃厂在给前同山村玻璃镀膜厂送玻璃时,让厂方交现钱,而该厂厂长寿文标因一时流动资金不够,急得四处求援。分包该厂的小河镇党委书记吕有信得知情况后,把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借来的5万元现金交到了寿文标的手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招商引资:工业兴镇的突破口是招商引资。为了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小河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班子成员有三分之一的领导,一年中利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抓招商引资工作。他们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并敢于走出去,勇于走出去,主动走出去,广泛推介,广交朋友。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去年12月份,镇党委书记吕有信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促成了山东菏泽光大公司在该镇投资5300万元的鹤壁紫丰瑞通糠醛化工项目的顺利落地,为全镇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他们本着跑不来资金跑项目,跑不来项目跑信息,跑不来信息跑感情的原则,经过千方百计,通过千辛万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以百倍的信心,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他们还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大项目,争取早立项、早落地、早见效;进一步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完善地方优惠办法,拓宽投资领域,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膨胀经济总量,提升规模层次,创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采取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办法,搭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2004年,小河镇共招落地项目11个,达成合作意向9个,涉及总投资1.4亿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