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台山市区街道地图 ===
=== 台山市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置新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台山县,因境内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4月17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41号)撤销台山县,设立台山市。2000年,台山市辖28个镇:台城镇、附城镇、四九镇、水步镇、大江镇、公益镇、三八镇、三合镇、白沙镇、冲蒌镇、斗山镇、都斛镇、赤溪镇、田头镇、端芬镇、隆文镇、广海镇、南湾镇、沙栏镇、海宴镇、汶村镇、横山镇、深井镇、那扶镇、北陡镇、上川镇、下川镇、海侨镇。总人口948716人,各镇人口:台城镇139858公益镇16267大江镇39939水步镇44853附城镇50982四九镇39996三八镇30639白沙镇37453三合镇42475冲蒌镇39924斗山镇51288都斛镇45438赤溪镇12031田头镇16306端芬镇45299广海镇34519隆文镇8236沙栏镇14648海宴镇58940汶村镇49644深井镇27307那扶镇21841北陡镇28424上川镇16655下川镇15182南湾镇9303横山镇4846海侨镇642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1年9-10月,台山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将原28个镇合并为20个镇。撤消沙栏、海桥、南湾、横山、隆文、公益、田头、附城等8个镇,具体为:1、撤消沙栏、海桥镇并入海宴镇;2、撤消南湾镇并入广海镇;3、撤消横山镇并入汶村镇;4、撤消隆文镇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深井、端芬镇;5、撤消公益镇并入大江镇,撤消田头镇并入赤溪镇;6、撤消附城镇并入台城镇。2002年,台山市辖20个镇(台城、大江、水步、四九、都斛、赤溪、冲葵、斗山、广海、上川、下川、端芬、海宴、汶村、三合、北陡、深井、那扶、白沙、三八)。2004年,上川镇和下川镇合并为川岛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台山市辖19个镇(台城、大江、水步、四九、都斛、赤溪、冲蒌、斗山、广海、川岛、端芬、海宴、汶村、三合、北陡、深井、那扶、白沙、三八)。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台山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撤并那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深井镇,深井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并三八镇,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白沙镇、台城镇和水步镇,其中原三八镇的三八墟居委会和新三八、邹村、冲泮、里边、五围、岗美、冲云、塘洞等8个村委会并入白沙镇,白沙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将原三八镇的三社村委会并入台城镇,台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将原三八镇的密冲村委会并入水步镇,水步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006年,撤销台城镇,设立台城街道办事处。8月11日挂牌成立。

文化教育:台山又有“文化之乡”之美誉。市区文化新区颇具规模,影剧院、电视大学、中专学校、科学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书画院等设施都在其内。32家侨刊发行世界各地。2006年,“台山广东音乐”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共有学生16.8万。中小学教室基本实现楼房化,是全省校舍建设特级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被省评为“优”级。电大台山分校、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排球运动学校等也办得有声有色。台山是“全国体育先进市”,素有“排球之乡”之美誉。排球运动自1914年传入台山后,已成为遍及城乡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台山排球队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青年、少年排球队曾数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并获奖。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4个、病床173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67人。清朝制度基本因袭明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但仍偏重科举制度。尚八股,学宗孔孟,学校把“四书”、“五经”作为培养人才的经典,以输送科举考试合格的生员为首要任务。私立书院的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清代出科举人才不少,计有进士6人,举人115人,贡生223人,武进士6人,武举人75人。学校方面,设有县学、书院、基层小学、义学及各式私塾等,学制为:初等教育(3岁入学)13年,中等教育5年。1、县学。县学校址和文庙在一起称学宫,为本邑育才祀圣的文化基地。学宫在县署左侧,即今日的台城镇二小。县学的教谕、训导既是教育行政的学官,又是县教官。他们负责文庙祭祀、宣传儒家经典和皇帝训示教诲,管教县学所属生员。2、书院。新宁县最早的书院是乾隆三十五年创办的宁阳书院(在台城珠峰山),随后有文海书院(在汶村)、广海书院(在广海)、潭洲书院(在莘村)及琴溪书院(在北陡那琴圩)。此外,还有私立书院,如瑞应书院(在宁城西宁市新市场处)、潭溪书院(在都斛街)。以宁阳书院为例,书院课程一般有修身、字课、习字、谈经、史地、兴学、算学和体操八门。3、私塾。私塾又称蒙馆,属小学教育性质,有树塾、祠塾(族学)、义塾(义学)等几种。私塾学习的课程分为三级(初级、中级、高级),学习时间一般规定为早晨诵读,背书;上午讲授新课、习字;下午温习诵读、写字或默书、作文等;晚上继续背诵。教学无规定进度,读书无规定的年限或毕业证明。4、学堂(高等小学堂)。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统治阶级开如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宁阳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县内各地的书院或义学、村塾也逐步改办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规定义务教育为四年(即初小),对塾进行改良,在课程方面也作了修改。民国时期,台山县教育的行政组织,隶属于县政府的直属机构。在学校管理上,公立学校由县教育政府部门直管,私立学校有“校董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在教学人员任用上,前期为清末科甲出身人员,后期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及少数从外地聘入的知识分子;在教育经费上,公立学校主要靠政府拨款及学生的学杂费、个人资助等,私立学校除县政府拨款外,主要来源于各乡、社族的祖尝学产、征收学生的学什费以及华侨资助;在办学形式上,逐渐形成以私立学校为主体的格局。民国时期的台山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兴学时期(1912年至192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科举教育结束,台山各乡族纷纷筹设族校,依章立案的小学由数十所增至200余所,学生数量增至约25000人。为造就师资。1913年将宁阳小学改办为县立师范学校。全盛时期(1922年到1931年),这是台山教育的黄金时期。当时侨汇收入较多,就学人数突增。小学从1921年前的200所增至1929年的1095所,学生增至70652人。中学除县立中学和县师范外,还在新昌开设县第二中学,各私立中学纷纷创办,各小学也开始收女生。平稳时期(1932年至1936年),这一时期台山的海外华侨大量失业,华侨汇款减少,加上县教育经费锐减,导致许多中小学办学经费困难。衰落时期(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台山在8年抗战中有5次沦陷,教育也在烽火中兴办。当时,侨汇中断,物价高涨,敬修、育英、栽华、尚实等中等学校及许多小学无法维持而停办。恢复时期(1946至1949):由于侨汇畅通,全县公、私立中等校如雨后春笋,全县实行了一保一校计划,这一时期中等学校有20所,小学1110所。民国时期的台山教育,由于得到华侨、港澳同胞的支持和群众的重视,在学校发展、校舍建设、教学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是当时全省一流的。但这时期的教育也有弱点,一是重形式不重内容,重量不重质;二是师资设备不足;三是宗法观念太深,学校盲目分立,班额不足,布局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后,台山县的教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旧学校,高中3所(学生432人)。初中10所(学生3566人)、小学878所(学生56545人)。当时,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十分混乱,人民政府实行改革和整顿,贯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2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级各类学派斗争扩大化,部分教师受到伤害。1958年,学校贯彻实施“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与社会广泛接触,校办工厂、农场大量出现。1961年至1965年间,学校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小学教学工作条例,教育工作得到调整充实,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66年至197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冲击教育,学校停课,教师受批斗,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文革后期实行“开门办学”、“五七教育网“等做法,学校盲目发展,师资缺乏,教育质量再受严重影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台山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进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华侨政策,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充分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社会各界以及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的积极性,加强了校舍、设备、设施等基础建设。1978年成为无盲县。1982年,全县普及了小学教育。1983年调整初中布局,巩固初中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84年,多方集资办学使全县中小学实现“一无两有”(校舍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1985年以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陆续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0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至2000年),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制定了科教兴市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近几年来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切实抓好调整学校布局、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巩固九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我市教育学会、教育工会、“两基”工作、勤工俭学、家庭教育等先后获全国先进称号。台山一中等9所学校获“广东省侨资办学成绩显著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2000年高考,被各类大专院校录取的有1372人。目前,全市有小学364所,独立初中64所,普通高中15所,职业高中13所,中等师范1所,中专、技校6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幼儿园7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一级学校4所,江门市一级学校7所,台山市一级学校20所。在校学生小学106810人,初中47924人,高中阶段12224人,幼儿园249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普及率75.04%,4---6岁儿童入园率达71.5%。在职教职工8000人,其中特级教师9人,获高级职称的97人,中级职称的1962人,初级职称的546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99.71%,初中87.22%,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别为81.8%和48.08%。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踊跃捐资办学,总金额近4亿元,群众、部门集资办学2亿多元,加强了校舍、设备、设施建设,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新建、重建学校300所。1986年被评为全省校舍建设特级单位。到目前为止,全市有计算机室100个,计算机4767台,全市所有中学和85%以上的小学都有理化实验室或自然实验室,并基本实现“两机一幕”进课堂,70%以上的中小学教学仪器达二类以上配备标准。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