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太谷城区街道地图 ===
=== 太谷县资讯概况 ===
山西第一个商区:查阅晋商史料,太谷的人和事介绍的都比较少,巧的是最近笔者看到一本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三版,由当时山西教育厅编辑处发行的《商业课本》第一册,书中第二十三课专门介绍了太谷,文字虽然不多,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太谷商业在晋商中的地位与作用。现抄录如下:"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内商号栉比,又多为批发庄,他的支庄,遍满于全国。山西中部的商业,首推祁、太、平、榆,但祁、平、榆三处,固然各有所长,如祁县的茶庄、平遥的票庄,尤其轰动一时。不过要总括起来,还不能与太谷等量齐观,他们的历史,也不能与太谷同日而语。
太谷古茶马之路:当明朝时候,外国人和中国通商,独在澳门一隅,我们北省距澳门很远,没有人敢放洋前往,独太谷人具有远大眼光,首先去澳门行商。至于在中国的境内,三百年前,就有太谷客商的足迹,那更不用说了。所以参茸庄、绸缎庄、绵茧庄、洋布庄,这些较大的商铺,都是从太谷创办的。其它钱行、布行、铁器行、竹器行、南京杂货行、亦莫不占有先进的地位。太谷有许多大商铺,所卖的货物,又是别处没有,因此全省的商务,就自然集中于太谷一县。省南的平、蒲、绛、解,省北的忻、代、宁、保,以至大朔、归绥,各处的行商贩客,莫不来太谷采办货物,运回本处销售。要以寻常眼光看来,太谷居然成一个商埠了。自火车通行以后,中部各县,以及北省距京绥路近的贩商,虽多亲到外省办货。但是太谷主要货物的销路,并不减退。至于韩侯岭南的客商,仍是来太谷采办一切。这都是规模雄大,信用素著的缘故。"正如商业课本中所言,太谷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宋金时代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但在金、元两代的残酷统治下,社会经济处在落后的阶段,商业活动发展缓慢。明代前期,太谷地区风调雨顺,老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量移民太谷,农业经济得到复苏,太谷的商业活动也由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直到明代中叶,太谷商业才有了较大发展,参与人数大增,商贸活动形式多样,并且规模较前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明万历24年(1596)版的《太谷县志》这样记载:"太谷素称勤俭,崇经术,尚礼义,诚为美俗。今观士敦行谊,农力于野,商贾勤于贸易,无间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可谓地无遗利,其勤不减古昔矣。"据太谷耄耋老人回忆说,太谷城内孙家乃是明朝财主;沟子村员氏于明末即在汉口做茶叶生意,并在北京设"志一堂"分号。明末清初,北汪曹氏在东北热河省朝阳地区的三座塔开始从事种菜、养猪、磨豆腐业,尔后开设酒坊,兼营杂货业,故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之说。由此可知,太谷人的经商活动到明代中叶就已经相当频繁了。顺治18年(1644),满清入关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盛世的发展,太谷商业空前活跃起来。这期间,太谷出外谋生的一大批富商大贾衣锦还乡后,盖起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如北汪曹家、上庄王家、白燕张家、南席武家、东里乔家、阳邑杜家、任村贾家、里美庄郭家、要家,还有城内的赵、孟、武、孙、党、康家等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富商大户。他们以家乡为根据地,建立总商号。乾隆年间,太谷就有170余个商号,分号不知其数,太谷商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太谷,作为山西商业的一个繁盛之区,其商人的经商活动逐渐成为晋商中一支劲旅。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中叶以后,"商贾辐辏,甲于晋阳",太谷商业进入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二年(1842)《太谷重修大观楼捐银碑》记载,当时太谷捐银的商号就有600余家。全县近半数的壮年男性出外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太谷商号遍及全国各大码头。从经营的行业来讲,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应有尽有;从活动范围来讲,北起东北、蒙古,南到四川、广东,西达新疆、青海,东至京、津、徐、沪、杭、闽,全国商埠大邑、水旱码头,几乎都有太谷商人的生意,还远足外蒙库伦(乌兰巴托),俄国的伊尔库次克、莫斯科、日本、美国等地。晚清光绪年间,县城的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鳞次栉比,其中著名的有:协成乾、志诚信、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还有祁帮、平帮设在太谷的分号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帐庄有: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药材行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20余家;绸缎布匹百货业有:万聚恒、锦全昌、万泰恒、恒升泰、元生利等;土产杂货业有:瑞隆裕、义兴隆、达泉涌;生烟业有西谦亨、北谦亨。这些商号中的多数主要是经营大宗批发业务,其次才是零售,其时,有一位太原的晋绅叫刘大鹏,他在太谷私塾教书时,写了一本《退想斋日记》,书中记录了太谷当时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他还说,当时的太谷有"五百万金者1户,百万金者3、4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二日,适遇冬标之期,"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说太谷的商业,还有三点不得不说。一是"太谷标";二是"太谷周行镜宝";三是太谷设立的"山西省总商会"。
太谷古庙会:商人办货,用现金交易,当时钱货两清的实在很少。大多都是先行交易,然后定期付款,这付款的时期,每年中按四季分为春标、夏标、秋标、冬标。每季付款一次,叫做标期,标期结算是一种信用度很高的合同经营。赊销商品,既是商行的买卖,也是票号的放贷。商品卖者与买者的关系,也成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山西各商家适用标期,最普通的是太谷标和太汾标两种。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的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在地域上讲,太谷也不是独偏于东而另划一区,实系太谷在当时经济上显赫的地位与优势之所在,其一县之势力,可与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相抗衡,故独为一标。"太谷标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个标期,每期三天。因为众多的票号、商号总部都设在太谷,每到标期,外地分庄的贷款、货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总部进行结算,每逢标期,各票号的库房银山银海,外地转运标款银两的驮骡、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外地商贾云集太谷,向各大商号办理订货、进货合同,清理旧债务,开始发生新的业务关系。太谷各大商号在外地商业大埠设有坐庄,派出专人采办货物,如苏杭的绸缎、川广的药材、四川的夏布、山东的曲绸,蒙古的皮毛、两湖的茶叶、京津沪的洋货等,大量运回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进货。标期之日,各商业大户还要搭台唱戏,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县城,自然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热闹非凡。清代货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以银为主,以钱为辅,银子一般铸成元宝后,在市场上流通。银子最重以五十两一个元宝,中锭为十两,也流行一至五两的小元宝,叫"小锭",或"锞子",还有一两以下的散碎银子,票号一般以一千两为汇兑标准。因为各地银两的成色不同,所以金融本位标则也不同。太谷票商为增加其信誉度,则规定了本太谷货币流通的金融标则,称作"谷钱平"。凡是外来银两,必须按"九九八"的成色,在太谷银炉重新铸成银锭,加盖太谷"周行镜宝"的钢印,才能在市面上流通,这比山西"2.4宝"标准还高。所以太谷的"周行镜宝"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盛誉。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太谷商业的发展。
三多堂金火车头: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定商会章程,通行各省勒令照办。当时,各省商会组织一般均设立在省会城市,而山西督府组建山西省总商会,地点却设在太谷,北汪"三多堂"掌门人曹润堂被众商公推为首届会长,成为商界的领袖人物。山西省总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商界合法权益;调解商事纠纷;协调会员间、会员与政府间的关系;评说协税,分摊各种费用;征收铺捐;筹议工商业的改良及发展事项;调查商情,统计营业资本、劳工人数、市场物价;审批各商号店铺之开业停业;向政府提出工商法规、课税制度之变更修改建议;监督管理商号店铺及市场营业,鉴定商事争执的商品优劣、价格高低、票据真伪等;开办商人子弟培训班;出具有关证明,办理以发展工商业及增进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其它事项;维护巡查街面市场秩序,对欺诈、赖债行为进行强制干预,保护城制使用,组织节日演唱娱乐活动;接待外来商贾和有关人员;承办省、道、府县下达的有关事务等。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山西总商会才迁入省府,历住地太原。由此可见太谷在晋商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特色建筑: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称梯儿房。外观青砖石砌,上窗一律内启。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都属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许多北京的游人说太谷的四合院,楼高墙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为山西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山高皇帝远,又怕土匪盗贼,所以起房盖屋便不惜钱财,而北京地处天子脚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钱,也讳于皇家规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古城,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古城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太谷春秋时属晋,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始有阳邑。西汉时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太谷县。明清以前,太谷一直隶属太原府。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砖城。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堞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堞道,里侧加回垣。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样子。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有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不仅蕴含有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