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台东城区街道地图 ===
=== 台东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台东县管辖区域:东为台东区小红头屿东段,位于东经121°37′4″;西为台东区南大武山南方,位于东经120°44′15″;南为台东区小红头屿南端,位于北纬21°56′24″;北为新港区长滨乡樟原,位于北纬23°26′32″。东及东南临太平洋,西南以南大武山等与高雄县为界,北以台东山脉(海岸山脉)及中央山脉与花莲县为界。面积满潮时为3515.2528平方千米,人口10141人,管辖的附属岛屿有:火烧岛(1949年8月1日改为绿岛)、红头屿(1947年1月28日改为兰屿)、及小红头屿(1947年1月28日改为小兰屿)。管辖台东、关山、新港等3区,共16乡镇(3镇、13乡)。县政府于1946年1月12日正式成立,县政府设于台东区台东镇中山路。1947年1月28日,台东区的火烧岛乡更名为绿岛乡、红头屿乡更名为兰屿乡。1947年1月30日,撤销新港区。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东县行政区域照旧。台东县辖台东、成功、里垅等3镇,及卑南、大武太麻里、东河、长滨、鹿野、池上、绿岛、延平、海端、达仁、金山、兰屿等13乡,合计16乡镇,人口107929人,面积3515.2526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兰屿乡小兰屿东端,位于东经121°37′4″;西为金山乡南大武山南方,位于东经120°44′15″;南为兰屿乡小兰屿南端,位于北纬21°56′24″;北为新港区长滨乡大金石,位于北纬23°26′32″。本县东临太平洋,西南以南大武山等与高雄、屏东两县为界,北接花莲县,以大尖石为分界,东南也临太平洋。屹立于太平洋的绿岛、兰屿及小兰屿也属本县管辖。县政府设于台东镇。1954年3月1日,里垅镇更名为关山镇。1958年9月1日,金山乡更名为金峰乡。1974年10月10日,卑南乡所辖的富冈、岩湾、南王、新园、建兴、南荣、卑南、知本、丰田、建知等10村划归台东镇管辖,将村改为里,其名称仍旧不变。1976年1月1日,台东镇改制为县辖市台东市。
台东步行街:台东商圈是青岛目前最大的商圈青岛市台东商业步行街作为岛城五大商圈之一,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1000余米,并以其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和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街内现有国内外知名的沃尔玛、万达广场、百信鞋业、利群集团、苏宁电器等各类业态的企业245家,涉及商业、金融、餐饮、药品、文化五大行业,平均人流量达20万人次,最高时达50万人次。在青岛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建设过程中,市北区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从环境上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邀请中国建筑环境研究院专业画家,对步行街两侧21座商住楼6万余平方米的墙面进行统一彩绘,精心绘制了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大型壁画,形成了独特的彩色画廊,这是全国最大的手工彩绘一条街;聘请专家进行亮化设计,将夜晚的台东三路装扮得灯火通明;2008年山东首座电动扶梯天桥在台东三路和威海路交界建成,成为台东商贸区一道亮丽的景观;设置了步行街地下文化小品,建设了男士、女士特色广场,营造出优美的购物和休闲环境,使市民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还享受着文化特色的盛宴。到台东商业步行街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以其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和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在青岛乃至全省享有广泛盛誉。被形象的称之为青岛的“王府井”。
民俗风情:排湾族竹竿祭:排湾族原住民目前约有4万人左右,为台湾原住民中的第三大族,分布于屏东、台东两县,排湾社会中有贵族制度,并有世袭法,在竹竿祭中充分反映出来,而使祭典独树一帜。传说排湾族发源于大武山,祖灵依部落垦拓先后依序巡访,每轮需时5年左右,故以祭祀祖灵为旨的竹竿祭,便5年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五年祭,是排湾族社会最重要的祭典;但目前仅屏东县来义乡的古栖村和台东县达仁乡的土坂村仍保有这项祭仪,其中又以土板村的竹竿祭,保留了较完整的面貌。整个仪式分前祭、刺球祭及送神三大部分。前祭部分以女巫在祖灵屋内向山、河神祈求平安开始;事前,女巫们亦在村外搭设竹棚,供恶灵栖身,以防其进入村中干扰祭仪。布置妥当后,族人们诚敬地邀请祖灵降临,与族人同乐。祭典的高潮是最后一天的刺球祭,刺球用的竹竿长约8公尺,是由祭司、头目等人择定时间、地点砍取而来,使用前且须过火驱邪;竹竿的长度、纹饰因刺球者的身分而有别,所刺之球则以软藤编制,大小如垒球,并系上细绳,看起来既像球的尾巴,又像是扎着辫子的人头。典礼开始时,祭司将10颗分别代表不同意义的滕球依次抛向空中,只见二、三十支竹竿迎向场中,争相抢刺藤球,好不壮观。10球陆续接毕后,村中男丁进场自由抛掷藤球,这些自由球并无特殊意义,但须等到主管的竹竿刺中藤球后,仪式才告一段落。这时,刺球者齐将自己的竹竿劈断,持着竿头疾冲回家,因为他们相信,祖灵仍停留在竹竿上,这些竹竿日后也仅能供头目搭造房屋,一般人不得利用。一番仪式后,族人恭送祖灵回到大武山,沿途绕经每户人家,传统上,各家各户会奉献小米糕,如今则有以现金、杂货代替者,颇似汉人舞龙、舞狮的习俗。仪式结束后,会进行盛大的歌舞活动,欢庆祭典圆满达成。竹竿祭为期约5天,最高潮的刺球仪式在最后一天举行,通常是在每5年的10月25日。
卑南族祭典:卑南族在东台湾原住民中人数最少,但因智勇双全,曾经威服其他部落,而有卑南王的封号,目前族里仍保护原始而传统的祭典,值得前往观赏。卑南族的强盛,源自于斯巴达式的会所教育。男性族人于12、13岁之后便要进入称为塔古邦的少年会所,集体食宿、学习、竞技,既学习适应群居生活,也接受狩猎、建筑等各式谋生技能与胆识的训练。会所中实施严格的学长制,由年约16~18岁的马鲁达万,带领12~15岁的马鲁拉干,历经4~6个训练阶段,而每个阶段交替之间皆举行少年祭(猴祭),主旨为赞扬少年通过考验,即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新生,兼有结训及开训的意义;少年祭之后紧接着进行的是大猎祭,18岁左右的马鲁达万若能在猎祭期间猎得猎物,则称为明阿卜当,成为真正的年成人了。
猴祭:少年祭因有祭猴仪式,故又有猴祭之称。每年12月24日晚上为猴祭的前奏,并以哈拉巴盖的仪式揭开序幕,卑南长老率同族中青少年以“报佳音”的方式挨家挨户造访,少年们上身赤膊,全身涂黑,而带队的长老则手中挥舞着竹竿,大声喝斥,是为驱邪;之后,青少年们即可得到每家所赠予的糖果等食品,情节有如西方的万圣节。翌日真正的猴祭正式展开。会所前,少年们聆听着长老的训示,接着手持长矛、提着草猴绕行部落再来到祭场,绕行时,年纪较大的少年尚且会到过去一年家中遇丧者,为其祈福祷告,称为除丧;来到祭场,尚需进行类似马拉松的长跑,以评鉴少年的体能,最后才是杀猴的仪式。杀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目的在考验少年的胆识,卑南少年于刺杀猴子后,随即将死去的猴子加以厚葬,以悼其灵,但如今狩猎禁止多时,祭典中的真猴亦早已改用草猴代替。祭典最后,年长的少年们会以竹子鞭打少年屁股,代表认同少年的成长而升级。祭祀之中严禁女性参加,但晚上的歌舞可男女同欢,这时,卑南少女也会穿着传统服饰出席,增添庆典的欢乐气氛。
大猎祭:猴祭之后,大猎祭紧接着登场,18岁以上的明阿卜当和成年人要先上山狩猎4天3夜。出发前,巫师先以鸟占预卜狩猎方位及吉凶,随后长老便带领着青年上山扎营露宿,在数天的野外训练中,长老们将传授狩猎经验及技巧,亦教导青年们制作陷阱,青年们必须亲自猎得兽类,才算通过考验,而狩猎成绩则成为下山后祭典中的牲礼。祭典在狩猎队伍回来后陆续展开,先是由村中妇女准备丰盛的食物、水酒,组成盛大的欢迎队伍,并于村子入口处树立拱形花门,敬献花环给凯旋的勇士;晚会则由长老以诗歌祝祷并展开歌舞庆祝活动,这时,男男女女皆穿着传统服饰出席,热闹非凡,沸腾到了顶点。
联合年祭:大猎祭结束,最后由卑南地区8个社轮流主办的联合年祭压轴,这是当地族人为联络各社情祖所兴办的一项新祭典,活动时间虽仅一天,但因具有凝聚族人群力的深远意义,近年已成为台东卑南族人重要的年度大事。台东南王、知本、建和、宝桑、初鹿等地均有猴祭的举行,但最具传统精神、规模最盛大的,仍属南王里。从猴祭、大猎祭至联合年祭,为期约8~10天,大致是从12月24日夜晚持续至元旦。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