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潞西市区街道地图 ===
=== 潞西市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芒市镇勇罕街南段东侧,占地618亩,与芒市城中的树包塔、菩提寺、佛光寺、五云寺、中缅友谊长青树、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旅游步行街等众多景点连成一体,是潞西旅游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德宏州最大的城中公园。依芒市环城东路划分东西区,西区有民族文化宫、娱乐活动广场、风情村、综合旅游购物中心、风味饮食街,东区有大金塔、宗教文化展示、贝叶林、水上活动中、植物园、景颇寨、融情村。宫内最壮观的建筑是“周恩来总理纪念亭”。整座纪念亭鲜明地表现出民族建筑艺术特点。有用汉文、傣文、景颇文刻写的横额和亭记,其大意是: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出国访问期间,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理吴巴瑞一行,专程莅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民联欢大会。
行政区划:潞西市辖5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镇、轩岗乡、江东乡、西山乡、中山乡、三台山德昂族乡、五岔路乡。
人口民族:2007年,潞西市有91425户374672人,比上年增1.08%。人口出生率12.65%,人口自然增长率7.9‰。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27389人,占总人口的34%,农村人口247283人,占总人口的66%。在当地民族中:汉族189771人,占总人口的50.65%;傣族13187人,占总人口的34.99%;景颇族29343人,占总人口的7.83%;德昂族9691人,占总人口的2.59%;傈僳族4075人,占总人口的1.09%;阿昌族1984人,占总人口的0.55%;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2%。
历史沿革:简史:潞西市古为“滇越乘象国”地。西汉在不韦县境内,属益州郡。东汉(公元69年)在哀牢县内,属永昌郡。西晋(271)属宁州辖地。唐初称茫施,属金齿部,隶剑南道。宋大理时易名怒谋,属永昌府。元(1261)为贺夫爵安抚使属地;至元十三年(1276)设茫施路,为潞西设行政区划之始。明(1382)设置茫施府,1443年改置芒市御夷长官司,1584年置遮放副宣抚使司,1640年芒市御夷长官司升格为芒市安抚使司。清1899年置勐板土千总。民国二年(1913)置芒板、遮卯2个弹压委员会,1915年置芒遮板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置芒遮板设治局,1934年改置潞西设治局,1949年8月设潞西县。1996年10月撤县设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今潞西各族人民奋起抗击缅甸辛骠信王朝入侵,历时5年。光绪二十九年(1899)中英勘界时,从缅甸索回勐板地。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民国时期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修建滇缅公路芒畹段,潞西成为国际交通重镇。1942年5月4日日军侵占潞西,1944年12月11日光复。1950年4月21日潞西和平解放,5月6日成立中共潞西县工委、县人民政府。1952年3月,成立潞西县各族各界联合政府和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1953年地方工业建设起步,建立3个厂矿。1954年确定“直过区”政策,同年5月建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至1956年1月,在傣族地区、勐戛汉族地区共31个乡开展“和平协商土改”。1958年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边疆不稳。同年新建芒究中型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1959年1月取消人民公社,开始调整农业体制,1962年调整任务基本结束。1963年8月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和第三批社教工作,至1966年底结束。1966年下半年开展“文化大革命”。1976年5月发生7.4级强烈地震,全县抗震救灾。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开始纠正错误,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开展林业“三定”和划自留山、责任山。20世纪80年代大力推广粮食和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建成茶叶、蔗糖生产两大支柱产业。1985年改革开放,进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1989年电气化县建成验收。1992年芒市镇城镇改扩建工程和住房商品化改革起步,国有土地依法进入流通领域。1995年开始实施农村、企业、机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6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潞西撤县建市。2005年11月,潞西市开展乡镇撤并工作,撤销城郊镇、象滚塘乡建制,并入芒市镇;撤销法帕镇建制,并入风平镇;撤销东山乡,并入遮放镇。撤并后全市辖5镇6乡。
人类发展生息:潞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潞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学家曾在五岔路乡、中山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古为“乘象国滇越”地。西汉在不韦县境内,属益州郡。
发展历史:东汉(公元69年)在哀牢县内,属永昌郡。西晋(271)属宁州辖地。唐初称茫施,属金齿部,隶剑南道。宋大理时易名怒谋,属永昌府。元(1261)为贺夫爵安抚使属地,至元十三年(1276)设茫施路,为潞西设行政区划之始。明(1382)改置茫施府,1443年改置芒市御夷长官司,1584年置遮放副宣抚使司,1640年芒市御夷长官司升格为芒市安抚使司。清1899年置勐板土千总。民国二年(1913)置芒板、遮卯2个弹压委员,1915年置芒遮板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置芒遮板设治局,1934年改置潞西设治局,1949年8月建潞西县。1996年10月28日撤县设市。(出处)1952年划出畹町镇,1958年曼令等8寨划归畹町镇,1959年莫里等15寨划归瑞丽县,1960年崩外乡半个乡域划归陇川县。1954年高埂田等7个乡从梁河县划入。1952年置3区24乡(镇、街);1956年置9区(站)61乡(镇);1958年10月至12月设15个人民公社;到1966年变更为12区(站)78乡(镇);1969年再置14个人民公社80个大队;1984年废公社改区乡。1987年12月改区、乡(镇)为乡(镇)、村公所(办事处),辖4镇11乡,84个行政村(办事处):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乡、城郊乡、法帕乡、轩岗乡、江东乡、五岔路乡、象滚塘乡、西山乡、东山乡、中山乡、三台山德昂族乡。1998年风平等3乡撤乡设镇,全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000年,潞西市辖7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74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芒市镇60671城郊镇33454遮放镇44745勐戛镇26614芒海镇5774风平镇34254法帕镇27583轩岗乡20166江东乡27072西山乡11669东山乡5439中山乡10935三台山乡6994五岔路乡15972象滚塘乡6064。2001年,全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城郊、法帕、风平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东山、中山、象滚塘8个乡,共有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和1个经济开发区。2002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东山、中山、象滚塘8个乡,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002年潞西市有33.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2.2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5.9792万人;非农业人口7.5212万人。当地少数民族人口16.5227万人,比上年增405人,占总人口的49.32%。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傣族12.3302万人,占总人口的36.81%;景颇族2.8155万人,占8.4%;阿昌族0.1761万人,占0.53%;傈僳族3015人,占0.9%;德昂族8994人,占2.86%;其它少数民族4829人,占1.44%。2003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东山、象滚塘8个乡,共有80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会员会。2003年,潞西市总人口33.9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3.6人。在总人口中:汉族16.80万人,占总人口49.49%;少数民族17.14万人,占总人口50.51%。当地五种少数民族16.67万人,占总人口49.11%,比上年增1459人,增0.88%。其中:傣族12.43万人,占总人口36.61%;景颇族2.84万人,占8.37%;德昂族9155人,占2.7%(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53%);阿昌族1752人,占0.52%;傈僳族3095人,占0.91%;其它少数民族4748人,占1.4%。2004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个镇,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东山、象滚塘8个乡,共80个村委会、5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潞西市撤销城郊镇和象滚塘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芒市镇管辖;撤销东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遮放镇管辖;撤销法帕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风平镇管辖。调整后,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5镇,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6个乡。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