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灵丘城区街道地图 ===
=== 灵丘县资讯概况 ===
地理位置: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西与本省繁峙、浑源毗邻,南与河北阜平交界,北与本省广灵相连。全县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是大同市第一大县,全省第四大县。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多种经济作物。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这无疑是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县有牧坡面积135万亩,现已利用95万亩,还有4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全县除有林面积外,还有83.6万亩宜林面积可待利用。
建设成就: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249万元增至2007年的171136万元,2007年是1978年的52倍。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是1980年1194万元的168倍,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2007年上交税费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54个,共上交税费5.2亿元,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82年的2887万元,增长到2007年875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62元,增长到2007年的2492元,增长40倍。北泉、刘庄、张家湾、上关、支家洼、温北堡等一批园林型生态型新农村逐步建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财政收入连续翻番。197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只有265万元,2007年达到3.2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比2000年增长10倍。2008年10月底达到4.5亿元,是2006年的2倍。财政收入摆脱了长期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财政,发展成为一个基本满足公共需求的建设型、服务型财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30年前的灵丘县城街道狭窄,房屋破旧,今天的灵丘城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明亮,一派现代化城市气息。从2002年起,累计投入10亿多元,拓宽改造主街道8条约30公里,拆迁房屋约10万平方米,新建各类楼房400多幢约100万平方米。同时还改造了街心公园,新建了唐河公园、政府广场、武灵广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30年来,城乡道路、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交通方面,从2001年起七年间共投资3.74亿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1条194公里,新修村村通水泥路1516公里,实现了全县12个乡镇通油路和93%的行政村通水泥路。交通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摩托车基本代替自行车,生活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遍进入百姓家庭。农村居民基本上达到了家家有彩电,部分家庭还拥有了电脑、汽车。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宽带互联网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更多了解外部的世界。教育方面,2004年至2007年全县用于中小学校建设的投资达到2亿元,建成了灵丘一中新校、平型关实验学校和2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方面,投资400多万元改、扩建了9所乡镇卫生院,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县医院门诊大楼。文化方面,投资300万元新建12个乡镇文化站,并建成36个农民体育健身场地,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县文体中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不仅建立健全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体系,还对全县的农村五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对全县7306名农村居民、4981名城市居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实现了全覆盖。启动了公教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成立了慈善总会,募集慈善基金500多万元。扶贫攻坚力度加大,2002年以来投资5821万元,新建了9个移民新村,集中安置贫困户1914户8562人,整体搬迁39个贫困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的521元增加到2007年的16785元,年均递增1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62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2元,年均递增13.6%。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15.3万人下降到2007年4.7万人,累计减少10.6万人,贫困人口下降68%。
名胜古迹:觉山寺风景区:觉山寺又名普照寺,位于县城东南30华里之外,周围峰峦叠秀,唐水环绕。该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主要建筑分庙宇和砖塔两部分。寺院建在三条轴线之上,由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主要建筑有:东轴线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线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西轴线文昌阁、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总计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寺院西北崖上还有一石洞,名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洞深14米,洞口宽19米,建有观间殿一座,面阔3间,于文革后期被拆毁。砖的主要建筑,也是寺内建筑的精华,砖劳动保护用品与寺同建,现存塔重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是山西省保存较好的一座辽代密檐式砖塔。小砖塔:是觉山寺点缀性建筑,位于山西境内最小的一座砖塔。觉山寺有“塔井山”奇之说,即塔、井、山是一样的高(深)度。
空中大草原:甸子梁位于灵丘与河北涞源、张家口蔚县交界地带,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1米,顶部宽广平坦,面积达3万亩,任马奔腾,任车奔驰,居其上,天似穹庐,笼盖田野,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似置身草原。夏季无署,气候凉爽。每当夏季,山花烂漫,牧草青青,野鸡成群,牛羊满山。
桃花溶洞:桃花洞位于桃花海拔1900米处。该洞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并且仍处在生长期。洞内钟乳林立,形态各异,有的如白玉般的大幅珠帘,有的如百折织锦垂幔,有的如披着盔甲的将军,有的像一丛丛新鲜的蘑菇,层层叠叠,生气勃勃。手捧仙桃,面带微笑的桃花仙子吸引着无数青年男女来此一睹风采。
平型关战役遗址:平型关地处灵丘县白崖乡,距县城30公里,是灵丘、繁峙交界处明代内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与雁门关宁武关/倒马关/紫荆关齐名。关内关外山峦迭嶂,沟壑纵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9月25日,林彪/聂荣臻率八路军115师在此歼灭日寇1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现在的开型关,松柏苍翠,杨柳挺拔,绿树掩映。平型关纪念馆矗立其间,雄伟庄严。重要战地老爷庙梁,庙宇已按原貌重修。
赵武灵王墓:位于县城西门外。一九六五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武灵王墓原占地约6万多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墓冢巍峨壮观,周长220米,高10米。这里埋葬着战国赵国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武灵王与惠文王游沙丘宫,长子赵章作乱败北,直奔主父。武灵王被围困在沙丘宫内3个月,竟被饿死,后葬于灵丘。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在这里筑城设县,因有赵武灵王墓家,故取名“灵丘”。
曲回寺:曲回寺又称哭回寺,仅次于县城西南三楼乡曲回寺村,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文记载,曲回寺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与五台山禅宗佛寺有密切的联系,开元二十一年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在此建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三百六十座佛塔,按照顺序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1937年寺院被日军烧毁,殿基、台、踏道、柱基还保存完好。现已查明的43座石雕像冢为研究唐代石雕艺术和佛学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