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赣榆城区街道地图 ===
=== 赣榆县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邮编:赣榆县邮编:222100
区位:赣榆处于苏鲁两省交界,是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开发的东部交汇点,东滨黄海的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千米,北临山东省日照市和临沂市,西临江苏省徐州市,南靠连云港市区。赣榆处于海州湾的中心地段,是连云港与岚山港的经济腹地,隶属江苏省连云港。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9°18',北纬34°50',全县面积1363平方公里,耕地6.87万公顷;下辖18个镇、424个行政村,人口110万。境内有山、有海、有平原,面积各占三分之一,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福地为人称道。
历史:赣榆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人文荟萃,秦代即建制为县,是中国东渡日本第一位使者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宋代科学家沈括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不乏灵光秀气,海州湾旅游度假区被誉为“江苏北戴河”,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一一抗日山烈士陵园,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环境及特产:赣榆县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而得天独厚,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黄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鲜珍品,中外合资、个体私营兴办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企业配套成龙,优势互补。赣榆县是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年总产50万吨,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苗木之乡”、“泥鳅之乡”、“鹌鹑之乡”。地下有50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居全省首位),1亿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亿立方米优质黄砂,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等十大工业体系。
经济及开放:2009年全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1%。年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逐季加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速分别较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较1-3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8718元,增长16.4%。10年来,经济总量提升较快,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3.7倍。改革开放以来,赣榆已建成对虾、紫菜、芦笋、草柳编织等10大出口创汇基地,与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赣榆投资兴办了400多个合作项目。全县有13大类100多个产品出口,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了省级赣榆经济开发区、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柘汪临港产业区等沿海摆布的四大园区,构建起沿海百里工业长廊。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做到“尊商、爱商、安商、富商”,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赣榆,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以其灿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富饶而独特的物产资源,优惠而宽松的投资环境,热情而诚信的百万人民,营造出发展的勃勃商机,创造着文明美好的未来。
历史沿革:赣榆县历史悠久。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属齐国、吴国、越国、楚国的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西汉时,赣榆县境内形成赣榆及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废赣榆县,升利城县为郡。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南北朝时,赣榆兴废多变。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县,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县;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县。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县,以怀仁县隶于海州。自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怀仁县为赣榆,此后从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均称赣榆县。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1935)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1940)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941)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1945)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1948)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人口统计:2005年数据: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0万人,增长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万人,女性人口51.53万人;非农业人口45.59万人,增加0.6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2006年数据: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08.18万人,增长0.46%,其中,男性人口56.35万人,女性人口51.83万人。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4.42‰。年末在岗职工3.4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12元,较上年增加2181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02元,较上年增加424元,增长10.2%。
自然条件:土壤:全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
生物: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
矿产: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黄沙、矿泉水、卤水储量丰富。
气候: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赣榆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时,年降雨量976.4毫米。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水系: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沦为潮间带,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蚀23米;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后退约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4千米;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后退约500余米,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48年间,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33余公顷。
气候物候:赣榆县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赣榆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花岗石、大理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