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佛山市区街道地图 ===
=== 佛山市资讯概况 ===
建设中的组团式城市: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即建设2个100万人口以上、5个30-50万人口的新城区(简称“2+5”城市组团)的发展目标。“2+5”城市组团,即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中心组团新城区位于中心组团东南部,跨越禅城、南海、顺德三个区,总用地面积504.17平方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43.3平方公里。
五区风采:禅城:禅城区位于佛山市中心,下辖南庄镇、张槎街道办事处、石湾镇街道办事处、祖庙街道办事处。禅城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经济网站文化一向较为发达。禅城区东距南方大都市广州仅6公里,东南距香港96公里,南距澳门135公里,广珠(海)、广湛(江)公路和广茂铁路横贯境内,距佛山机场仅6公里,是个适合发展经济的好地方。禅城区拥有被外国朋友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名胜古迹“祖庙”,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梁园”,以及凝聚中华武术精髓的“黄飞鸿博物馆”。禅城素有“南国陶都”的美誉,南风古灶、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把陶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南海: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环抱佛山市禅城区,毗邻广州、邻近港澳,环境得天独厚,素称“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南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6000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时代的“西樵山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南海县。千百年来,南海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开基拓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商业曾盛极一时。进入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涌现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邹伯奇、黄飞鸿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2世纪90年代,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南海连续两届名列第三,居广东之冠;2001年,被评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第二位。与1992年撤县设市时相比,2002年,南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4倍;出口总值增长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6.2:51.4:42.4.1995年以来,南海积极实施“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战略,以应用为龙头,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信息城市的雏型。南海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江泽民、朱镕基、尉健行、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近年,南海还分别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首批文明城市、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广东省文化先进市、广东省现代化科技示范城市、广东省信息化综合示范城市等称号。
顺德:佛山市顺德区毗邻港澳,距香港64海里、澳门80公里,面积806平方公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常住人口246.17万人,流动人口60万人,旅居港澳台的乡亲及国外华侨40多万人。境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的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使顺德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199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顺德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要求顺德在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02年,全区预计国内生产总值436.89亿元(按现行价计算,下同);工农业总产值1050.4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78.5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0.63亿元;职工人平工资149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6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09.25亿元。这片土地上涌现了许多全国著名的企业,包括碧桂园集团,美的集团等就是从顺德起步的。
三水: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因西、北、绥江在境内汇流,故名三水。有海外华侨、港澳合计胞20多万,是广东著名的侨乡。三水水陆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广三铁路、三茂铁路和321国道、广三高速公路横贯区境,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全市南北。设有三水海关、外口岸集装箱码头、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的三水港、进口货物保税仓、港澳货运车辆检查场和大型铁路货场。自1991年起。连续三年被列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993年被评为“中国明星县(市)”。1994年被列入全国农村本实现小康80个县市之中。工业发展突飞猛进。拥有大小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7家,健力宝集团和南方钢板集团被列入广东省70家重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三水已形成以饮料建材、电源器材、电子、服装、家用电器、冶金材料、化工材料、包装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饮料食品工业十分发达,为全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年产饮料达50万吨,其中健力宝系列饮料、强力天然芒果汁、强力啤酒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建材工业颇具规模,是广东屈指可数的建材生产基地之一,水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以上,各种墙地砖年生产4000万平方米以上。南钢集团从美国引进的年产10万吨连续热镀锌板生产线,是我国继武钢、宝钢之后引进的第三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热镀锌板生产线。青歧禾花雀、河口河鲜、金本番茄、白坭黑皮冬瓜、南边鸭和西瓜、大塘鸡、乐平莲藕、芦苞芥兰等农副特产名声大噪,饮誉海内外。全区商店、商场遍布城乡,商业网络遍及全国各地。00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43亿元。外资投向从以工业为主转变为工业、农业、旅游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到三水投资的除港、澳、台地区商人外,还有来自韩国、日本、英国、泰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商人。三水境内江河浩荡,青山绿水,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重点开发建设的三水森林公园,已建成世界第一大卧佛、孔圣园、千佛山、汉臧文化艺术殿堂、养生庄园、鳄鱼湖、纪元塔。龙湖游艇区等一批旅游项目。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苞祖庙和银洲贝丘遗址,这些景点经过历年修葺开拓,己成为旅游胜地。
高明:高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北界临西江下游,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与鹤山相邻,西与新兴、高要两市接壤。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多人。此外还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0万多人,分布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的侨乡之一。高明历史悠久。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解放后曾与鹤山县合并,称高鹤县。1981年12月恢复建制。高明文化历史光辉灿烂,曾有过“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涌现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岭南诗人”区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现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师冯公侠,武术家、外科专家夏汉雄,教育家、数学家何衍璇等。高明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明人民在爱国主义革命先驱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三谭”的影响和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是广东的产粮区之一;境内水资源充足,沧江河及其15条支流横贯全区东西,汇入流经本区的西江,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种达14种,富含花岗岩、石灰石、铁、锰、金、银等,其中富湾银矿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银矿床,银储量规模达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9.6%,2000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2001年,区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处处蓝天、碧水、绿地,在工厂林立的珠三角构筑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其中合水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龙窑遗址、灵龟塔,杨梅西坑水库、万宝山庄、皂幕凌云、西安盈香生态园以及有珠三角九寨沟之称的西安十里绿色长廊是其主要景点。
名胜古迹:康有为故居:康有为故居在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西樵山人,人称康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授工部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实行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终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间的政客。1927年3月31日于青岛寓所病逝。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著述很多,其故乡苏村中的“涎香书屋”“澹如楼”和“七桧园”是康有为幼年生活和读书处。抗日战争时全部拆毁,1983年将故居修复,辟为“康有为史迹陈列室”,1987年建“康有为纪念馆”,南海县博物馆在此举办“康有为史迹陈列展览”。现纪念馆门前旗杆夹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康有为中进士时建立的。故居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建筑,面积81平方米。故居具有历史纪念价值,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东华里在市区福贤路,原名“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至嘉、道年间,迁入骆氏家族,该族的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为规整美观。清末时,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氏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东华里全长112米,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顺,花岗石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的厅堂装饰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招氏宗祠”、“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贤堂”等建筑物;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东华里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清代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西樵山一年四季风光各异:春天,漫山的杜鹃与翠榕苍松交相辉映,散发缕缕芳香;夏天,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秋天,则是满山尽绿,鸟鸣婉转,那绛红色的丹桂花更是香飘数里;冬天,这儿仍温暖如春、生机盎然,异草依然吐翠、奇花仍旧放蕾。而用丹桂花制成的桂花酒饮后香味无穷,沁人肺腑,对神经衰弱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在西樵镇西樵山。西樵山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由于火山的作用,形成岩石最适于人类打制石器。根据历年来对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表明,是一处分布面积广、石器丰富、延续年代长的采石场和石器加工场遗址。已发现十多处,主要分布在中部铁泉峰锦岩、南蛇岗东南坡、火石迳、富贤村后坡,镇头及佛子庙等地。该文化遗址出土遗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锤、琢锤,石器生产工具有石球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铲等。多为打制石器,成品比例少,多为残次品。石器类型可分为以双肩石器为特征的打制、磨制石器,另一类以小石核石器,石片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以其独特的风格,构成“西樵山文化”。墓葬多发现于贝丘遗址中,已发掘近100多座,仰身直肢葬,以浅穴墓为主,随葬品不多,有拔牙习俗,这类文化遗存,石器以有肩形为主,陶器以夹砂的圜底釜、圈足罐,陶支脚及泥质的圜底罐,折圈足壶,矮足或高足盘、豆等器形为主,有少量彩陶,几何印纹陶发达,纹样达十多种,刻划符号也较多。
鱿鱼岗遗址:鱿鱼岗遗址在西樵镇百西西岸村东南处鱿鱼岗上,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80年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与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南海县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3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可分四层,贝壳层一般在第三层,发掘发现了柱洞、灰坑及房屋倒塌遗迹,出土原始墓葬36座,无棺木,成年人占多数,也有少量儿童,成年人均高度:女1.55米,男1.57米,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110°左右,有拔牙习俗,其中在一探方的墓葬中出现叠压现象,入骨架因受贝壳钙质长年累月浸透,部分已被钙化,出土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釜、罐、豆、盆等及陶纺轮。陶片纹饰丰富,有曲折纹、云雷纹、席纹、篮纹、绳纹等,石器有双肩石斧、石锛、三棱石镞、石环等,骨器有骨镞,骨针等,还有水陆两栖动物遗骨。该遗址对研究我县原始人类生活习俗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鉴于该遗址文化层丰富,发掘工作结束后,南海县博物馆建简易房子把整个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起来。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涌亭:北涌亭在南海里水镇新联村北涌坊。据传说,建八角亭纯是古代人民“风水”之说所引起,当时里水丰岗乡建了一间“冯法师庙”,庙门对着北涌坊,认为对里水乡的“丁、财、贵”都不利,于是建一亭以克之,由八坊集资建一八角亭以挡煞,每角代表一坊,这才可保无虞,为了获得丰年,乡民乃安奉“禾花娘”神于亭内,每逢农历二月社日,乡民都来祈祷拜祭,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神像已无存。亭始建年代不详,为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亭内四根木园柱为主体,柱通至顶层,每面的梁架设三个斗拱架托,构成歇山顶,木柱外为四根六面体花岗石檐柱,檐柱矮,内木柱高,檐柱上每面设五个斗拱架,承托瓦檐,瓦檐外伸一米,四檐角往上翘起,亭上层歇山顶四角,下层檐缘四角,故又名八角亭。亭占地面积64平方米,亭中石檐柱上镌刻“大清咸丰岁次丙辰(1856)本坊重建,里市新利店造石”,主梁上刻“大清光绪岁次癸末(1883)拾贰月吉旦重建”,该亭的建筑形式、结构别具一格,是我省现存亭式建筑中少有的。197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燕岩采石遗址:石燕岩采石遗址在西樵镇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面,因洞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包括“天窗框”、“石屏风”,“石祠堂”等处,石燕岩质多为红色粗面岩,石料最适合建房子之用,西樵山下有村名“石岗圩”,是当年石匠在此采石到山下圩上作贸易场所而得名,西樵附近一带的建筑、舂臼、石柱、夹柱石,均是此种石料。明以前多为露天开采,明以后发展为洞穴开采以斜井掘进采石,天窗格是此种方法开采,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洞中有开采石料留下的支撑柱,横如列屏,把洞截分成内外两进,因长年累月开采及天长日久受侵蚀风化积水成湖,可泛舟内进,形成洞内“水上汽车”、“水底牌坊”、“石屏风”、“石祠堂”、“天窗框”等景观。
佛山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体,正如庙门一对联云:“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可见其显赫一时的重要地位。其庙貌气魄宏大,殿阁巍峨,雄伟壮丽,楼亭叠翠,通透玲珑,独具岭南传统建筑的神韵。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纵轴线排列,由南至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柱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少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四柱三间三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其十二柱构筑形式国内罕见;建于清初的万福台,则是省内仅存的数个古戏台之一。这些具有较高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典型代表,是研究岭南建筑史不可多得的优秀遗例。庙内的各种装饰工艺比比皆是,将建筑物装点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有屋顶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别具一格的灰塑,山墙上纤巧细腻的砖雕,各类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等。大多以戏剧剧目、民间故事为题材,运用戏剧舞台的人物造型及其表现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的还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尤以独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故事题材有“甘露寺”、“天仙配”、“李元霸伏龙驹”、“荆轲刺秦王”、“夜战马超”等,所刻划形态各异的人物共计不下上千,常为游客所津津乐道。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无论从设计造型上,艺术性、思想性上,均体现了当地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因而,祖庙赢得了国际友人“东方艺术之宫”的美誉。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铸于明代的2.5吨重北帝铜像,大型的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杖铜铁铸件,以及大型夹苎漆扑神像二十四尊等珍贵文物,无一不是古代名师呕心沥血的结晶。可见祖庙不啻是一座集佛山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装饰和铸造工艺精萃大成的典型古建筑。建国后该庙除本身的多次修缮、在其外围开辟了环境幽雅的大院、并维修了附近的孔庙作为“又一村”景点外,还通过在大院新建展览馆和大型陶塑“双龙壁”、迁建明代砖雕牌坊和清代石雕牌坊、修复原经堂寺大型铁塔等措施,大力改善和美化配套环境,使古庙平添异彩。加上近年来祖庙一带的新城区已改造为佛山的文化中心区,交通便利,面貌焕然一新,更为进一步发展祖庙的旅游业开创了新局面。目前该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观众量最高时达二百万人次,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