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繁昌城区街道地图 ===
=== 繁昌县资讯概况 ===
经济建设:综合:改革开放以来,繁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强县、以农安县、以商富县”的发展方向,县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日趋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以蔬菜、水产、油菜、棉花为主产的优势农业板块,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保险、金融、中介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以繁昌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孙村服装工业园、荻港建材工业园等为支撑的特色园区。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前列。初步核算,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0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5%。财政收入17.2亿元,增长3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40.4%;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增长4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亿元,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7653元,增长11.5%。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324家,净增89家;实现产值241.9亿元、增加值73.9亿元,分别增长70.2%和37.3%;综合效益指数达245.8%,提高18.3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5家、10亿元企业5家,富鑫钢铁、金鑫水泥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人口出生率7.72%。出台了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139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25万元。
农业: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627公顷,比上年增加151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238公顷,增加44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36公顷,增加850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329公顷,增加279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3万吨,增产15%;油料产量1.1万吨,增产23.6%;棉花产量1411吨,增产6.2%。全年生猪出栏4.9万头,增长4.3%,年末存栏3万头,增长7.1%;家禽出栏361万只,下降6%,存栏193万只,增长12.2%。肉类总产量1.1万吨,增长5.1%。水产品产量1.2万吨,下降11.9%。全县具备认证资格的农产品数量增加,其中无公害产品发展到25个,绿色食品23个。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1个,增长40.9%。2008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6万千瓦特,增长5.7%。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12台,小型拖拉机478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3万台,5.5万千瓦。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收割面积分别2080亩和14.6万亩。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521吨,增长1.2%;农用薄膜使用量43吨,下降2.3%。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0公顷。
工业:200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1.3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8%,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3.6%,拉动增长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1家,净增67家,共实现产值102.6亿元,增长41.9%。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6%,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5家,其中超十亿元的企业2家。全县规模工业27个行业中有23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6.6%,服装制造业增长55%,医药制造业增长2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0.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增长48.2%,水泥熟料增长26.8%,服装增长18.9%,食用植物油增长111.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9.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7.9亿元,增长44.2%;实现利税8.8亿元,增长8.5%,其中利润3.7亿元,下降12.2%。全部工业品价格指数(PPI)99.5%。其中轻工业93.1%,重工业107.8%;生产资料104.5%,生活资料88.2%;铁矿采选业108.7%,植物油加工业128.4%,水泥制造业98.9%,钢压延加工业119.5%。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251.7万吨标准煤,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1.7%。
繁昌历史:历史沿革: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县,属丹阳郡。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地属故彰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属宣城郡。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县(故址繁阳亭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30里)之民因避战祸,从帝渡江,流聚春谷,遂于春谷地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是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成帝咸和四年(329)侨置淮南郡,领春谷、繁昌等县。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改春谷为阳谷。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阳谷入芜湖县,又省芜湖入襄垣县。自是春谷废,唯繁昌存。南朝宋邦武大明六年(462),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繁昌县属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复属淮南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以阳谷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镇)。隋开皇九年(589),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是时繁昌县阙,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唐武后长安四年(704),移南陵县治于青阳域(即今南陵县城),属宣城郡。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治属在县西北延载乡,今新港办事处),属江宁府。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繁昌县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属江南东路太平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东路太平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东道太平路,升为太平府。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隶京师。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太平府,繁昌属之。英宗天顺元年(1457),繁昌县知县王旬,因县治濒大江之冲,据南畿上游,往来供递钜剧,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议朝廷改迁,邑人中丞吴琛赞之,始迁县治于金峨上乡(即今繁昌县城),以延载乡故城为旧县镇。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县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中华民国初,繁昌属芜湖道。民国16年(1927),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1年(1932)属第九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1950年上半年转辖于池州专区,1952年划归芜湖专区,1981年上半年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属芜湖市。1950年,长江中流与无为交界的黑沙洲(22平方公里)、天然洲(9平方公里),划归无为县管辖;1952年,西永丰圩(15平方公里)划归铜陵县管辖;2005年,三山镇、峨桥镇(265平方公里)划入芜湖市,合并成立三山区。2010年1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新港镇高安地区(原高安乡)成立高安街道办事处,划入芜湖市大桥经济开发区(高安街道办事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由三山区代管)。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境域变迁:繁昌县地域在北纬30°57′-31°17′,东经117°58′-118°22′之间。按清道光六年(1826)《繁昌县志》载:境内东西宽95里,南北长90里,东至石硊河芜湖县界,距治40里;东南至马仁渡河南陵县界,距治40里;南至麻桥南陵县界,距治25里;西南至黄浒河铜陵县界,距治30里;西至荻港大江中流无为县界,距治55里,西北至白马洲并大江中流无为县界,距治60里,北至鲁港河心芜湖县界,距治55里,东北至峨溪河东芜湖县界,距县治30里。1950年,长江中流与无为交界的黑沙洲(22平方公里)天然洲(9平方公里),由本县划归无为县管辖;1952年,本县西永丰圩(15平方公里)划归铜陵县管辖。1986年,本县东西宽38公里,长江中流(主航道中心线,下同)0.5公里计38.5公里,南北长36公里,长江中流1公里,计37公里。其东至漳河三埠管芜湖界,东南至马仁渡河南陵界,南至麻桥南陵界,西南至黄浒河铜陵界,西北至大江中流无为界,北至鲁港河心芜湖界,东北至峨溪河东芜湖界。境域面积,除古今计算略有精粗外,西北因长江大堤崩塌,江堤3次退建,亦有微减。全县总面积917平方公里。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