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范坝乡,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电站建成后,范坝乡成为库区,让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没,乡政府由范坝村迁往田家湾村,仍称范坝乡。范坝是是碧口水库风景区核心部分,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碧波不兴,游鱼欢跃,在有"西湖之秀美","太湖之浩瀚"。境内沟湾纵横,峰峦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绿带似的让水河流经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态区,设有让水河保护站,森林面积达1万多亩。密林深处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绿满山峦的林海中还生长着珍稀树种香果树;让水河清波碧潭里有大鲵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历史上就成为文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特别是关子沟一带是素称"东水向西流,湾湾绿油油,九梁十八弯,湾湾水不干,蜗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两碗饭"的好地方。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桐、茶叶、核桃、板栗、雪梨、苹果等,还盛产木耳、香菌、银耳等。当地时兴家家酿黄酒,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范坝黄酒,农家自饮,款待宾客,以其甘醇可口,在当地颇有名气。范坝乡让水河畔砂金矿藏资源丰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黄金热潮。此外,还有丰富的白皂、衡家铜矿,有银厂的石棉矿。 经济建设:范坝乡党委和政府以经济建为中心,围绕"立足一个优势(土地资源和物产丰富的优势),强化两个基础(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以公路、电力、人饮为主的基础设施),推进三个开发(支柱产业、矿产资源、闲散劳力资源),建设七大产业(茶叶、畜牧、水产养殖、瓜果、蔬菜、经济林、生态林等),并对大棚蔬菜、良种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进行了大胆尝试"的经济发展思路,遵照"主攻支柱产业,狠抓多种经营,实施区域开发,发展规模经济"的总体指导思想,扩大"五沟"支柱产业开发,着力建设以茶叶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以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放入为目标,把"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放在工作首位来抓。全乡经济和各项事业逢勃发展。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1万元,比1998年增长7%。三年新修梯田200多亩,维修水利工程8处,确保有效灌溉面积290亩,累计推广良种面积3.6万亩,实施农作物丰产栽培4项。新增茶园800亩,总面积达到1200亩,营造核桃等经济林600亩,漆树、白杨等生态林900亩。建成关子、渭沟、银厂、陈家、严家、草坝、王家、枣树等村社和街道机关等22处人饮工程,解决380农户、2100人、400多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建成1处农电线路、2处水运码头、1条农机道路、4公里乡村便道。计划生育实现"三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o以内。新修校舍12间,维修校舍1700平方米。新建了乡广播站、文化站,新修电视地面接收站3处,8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三年共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牧业税等42万元。 让水河铁索桥:清同治七年(1868年),让水河村民募捐修建了让水河铁索桥,桥长150米,是联接碧口和文县的主要枢纽桥。1958年修建甘川公路时拆除,代之而起的公路浮水桥,后被碧口电站水库淹没,1987年建起了高家磨人行吊桥,跨度228米,是全省境内最大的人行吊桥,甚为雄伟壮观。 农业:库区水产养殖前景广阔,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有鲢鱼、鲤鱼、白甲鱼、中华裂腹鱼,近年养殖银鱼喜获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全乡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除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外,其它工副业也发展较快。酿造业名声鹊起,全乡有大大小小百余农户用当地盛产的玉米为原料酿造白酒,以质优价廉的特色在县内外颇有名气,"范坝白酒"已成为当地引以为荣的"品牌"。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除中心小学外,村村有村学,还设有独立初级中学1所。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依山傍河的范坝街融古老民居和现代建筑为一休,成为毗邻五乡一镇的乡场集市,范坝场历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年代更加繁华。范坝街又以男到女家落户多而著称,有"上门女婿一条街"之说,洋溢着移风易俗的春风,名扬陇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