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不发生困难:四是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不发生困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地震灾害导致受灾群众房屋倒塌,粮食、食用油等生活资料全部埋砸,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成立了后勤保障组,及时为受灾群众搭建防震帐篷267顶,发放彩条布230件、面粉11.5吨、方便面465箱、蜡烛3200株,手电筒250个,编织袋4000条,较好地解决了受灾群众的食宿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全乡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修复水渠3条6000多米,抢修乡村公路4条35公里,抢修农电线路6条48公里,清除杨杜沟内淤泥1万多方,排除了泥石流隐患,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二是确保灾情不发生虚报、漏报,实事求是开展查灾、报灾工作。为了保障灾情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乡党委进一步严肃干部工作纪律,明确要求乡村干部在查灾报灾工作中,不虚报,不漏报,灾情查实后要向受灾群众公布,征得群众同意后,再上报乡党委政府,切实增强了查灾工作的透明度,并对灾情进行动态管理,每次余震发生后,组织干部职工对灾情再次进行核实,并如实进行上报,便于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一是确保不再发生人员伤亡:一是确保不再发生人员伤亡,安全转移受灾群众。为了确保“5.12”地震发生后,不再使群众出现伤亡,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15个工作组,于5月12日下午4时全部赶赴全乡15个行政村,及时转移群众。下午5时,该乡最偏远的古道坪村全体群众安全转移,全乡共安全转移受灾群众1118户4700多人。同时,将14名受伤群众火速送往乡卫生院进行救治,妥善处理了2名死亡人员的后事。并且广泛宣传抗震知识,教育引导群众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保障生命安全。 地理状况:丹堡乡,地处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后改为“丹堡”。境内地形呈多样性,川坝、坪台、高山、沟壑皆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林茂竹翠,四季长青的丹堡河滋润着两岸的千顷良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尤其当地盛产的大米,以香甜油润著称,历史上曾为贡品。经济作物主要有纹党、花椒、天麻、生漆、蜂蜜及各种瓜果蔬菜。境内群山沟壑中蕴藏有硫磺矿,丹堡河中还有水獭、珍贵的药用羌活鱼。当地农历二五八逢集,集市源远流长,始建于明朝成化六年,是附近上丹、横丹、尚德、城关、刘家坪等6乡镇的乡场,各种山货琳琅满目,赶集者擦肩接踵,热闹非凡。丹堡河畔建有装机容量100千瓦水电站,已运行30年,为全乡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最长的乡村公路“何马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还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乡。丹堡乡村民科技意识强,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栽培杂交稻,种植地膜玉米,大搞小麦、玉米制种。近年来,丹堡、吕家坪等村的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广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民收入。马家前山一带有大片荒坡和弃耕地可利用,丹堡、前山等村农民承包搞开发,建起以核桃为主的千亩经济林果园。1999年,实现了整乡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