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交通地图 > 白银市交通地图 > 会宁县交通地图
=== 白银市会宁县交通地图 ===
=== 会宁县资讯概况 ===
教育情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会宁教育成为定西地区“干旱山区的一朵鲜花”,八十年代,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充分肯定了会宁办教育的“三苦精神”,九十年代,“高考状元县”通过中央电视台,上海《文汇报》等媒体传遍全国。进入本世纪以来,会宁学校的硬件建设从“破窑洞、土台子、泥孩子”到现在百分之八十的校舍,围墙等都是全配套砖混结构,砖瓦房、教学楼、绿树草坪、电脑室、“天网”远程教育遍及城乡,会宁教育发展一派蒸蒸日上的气象,可以说整个教育换了新颜。据会宁县教育局资料显示,就近几年来说,国家“二期义教工程”拨2000多万,两期攻坚项目拨2930万,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拨960多万等,可见,会宁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大力扶助的。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会宁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陈至立、何东昌、刘云山等中央领导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关注,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甘肃历任省委书记,省长更是关怀备至,一直心系会宁教育,从李子奇、阎海望、孙英、宋照肃,到现任的陆浩、徐守盛等,都对会宁教育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陆浩曾多次考察会宁教育,2007年在考察会宁一中时当场答应拨款100万元支持一中建设,省长徐守盛联系江苏如东县对口大力支援会宁教育,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考察完会宁教育后当即答应拨款300万元支持会宁二中建设。正是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不懈关怀大力支持下,会宁教育才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当地和甘肃省的一张靓丽名片。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头寨子乡校长冉树仓,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牵挂家乡在知识上嗷嗷待哺的孩子,主动要求从会宁一中调到自己家门口——中湾小学任教。当时的中湾小学破烂不堪,六间狭小的教室四间属于危房,连一块挡风玻璃也没有,刮风下雨岌岌可危,冬天又寒冷难禁。三四个孩子挤一条凳子,老师没有办公桌,为了保正学习秩序,保障师生安全,冉树仓把刚补发的1100块钱拿出来,把自家的12亩上等地拿出来,把自家的手扶拖拉机、架子车、水桶、木板、绳子、甚至柴草等所有能用得上的东西拿出来,钱不够又“狠心”卖掉自家一头耕牛、两只羊和九百公斤豌豆,还把自家四口水窖储蓄的水全部贡献出来……妻子得了重病无暇照管,父亲卧病不起无人照看,但建校期间他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学校建好了,自己病到了。为了建学校,家里欠了一身债务,常有人上门来催账要钱。电视台来采访,自己的老伴却连一件像样的可以见客人穿的裤子都没有,市领导来看他,家里门窗连风都挡不住,炕席也烂出大洞来,其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他的曲折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甚至国家领导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看到冉树仓的事迹后,当夜给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打来电话,询问冉树仓的情况。他的事迹报道后,上海松江供电局立即捐款,在这里建起了一坐希望小学。
镇::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
长征精神:1936年10月,一支队伍,胸怀民族,心系祖国,挽狂澜于即倒,救百姓于倒悬。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的脚步亲吻这片厚重的土地,在会宁胜利会师,为会宁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绝大多数身影永远定格在会宁的历史记忆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1955年授衔的宋任穷、杨成武、洪学智、张爱萍等45位上将和136位中将、千余名少将,这些中国革命史上功勋卓著的赫赫人物,都曾会聚在这里,并且在这里书写下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千万双草鞋踏过这片土地以后,会宁的历史变得更加厚重、丰富和伟大,这片黄土地也变成了“红”土地。共和国先驱者探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深深烙在会宁人身上。不畏艰险,坚定执着,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给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散发的文化氛围与长征精神有机融合,不向命运低头,挑战极限。会宁人就是在这种浓郁的人文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熏陶中铸就了“会宁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会宁人虽身处艰苦的自然环境,但志存高远的目标始终没有湮灭;虽经济贫穷生活困难,但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没有消磨;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始终没有丢弃;直面商品大潮冲击,人文精神失落,但崇文尚学之风历久不衰,并且在会宁的士、农身上已成功内化为当地的脊梁,成为民众仰望的对象,矢志不渝的精神渴求。时至今日,会宁人尊师重教之风不减,自强不息的拼搏之风犹在,渴求知识仰望文化之心弥坚,“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赞誉就是最好的诠释。当地政府鼎立支持,各级领导大力关怀注入会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1986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张述圣来会宁采访时看到:会宁县委仍然在50年代初期的小平房里办公,而会宁县一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由此可见政府把教育的发展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据会宁县教育局统计:2002年到2006年,全县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一个人员都没有增加,而在教育上却增加了2083名教师充实到教育第一线。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才1300多万,却拿出260多万给学校作公用经费。会宁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教师工资,全额兑现教师各种津贴、补贴,优先解决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在全县逐步形成一支合理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涌现出像冉树苍、王锡武等在全国教育行业都声望出众的一大批热爱教育事业、教学有方的优秀教师。会宁县还出台引进高素质教师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学科的本科学历教师到会宁任教。同时,会宁县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先后培训中小学教师4851人次。针对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浪潮,会宁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建设步伐,全县17所中小学装备了计算机教室,34所初级中学各配备了一套远程教育“校校通”设备,2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和156所中小学各装备了一套卫星地面接收小站设备,全县已形成了远程教育网络,为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宁每年的财政收入仅在1000万—2000万之间徘徊,而全县一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9000多万。钱不够,最基本吃饭财政都严重地难以保证,只有靠上面的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然而,在这样的财政窘境下,教育支出却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多,接近60%,这在全国许多地方来说,是个高得令人咋舌的比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可见一斑。
历史沿革:会宁县: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厉县建治,属安定郡。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复祖厉旧名。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会州,州治会宁。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的建置。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的建置。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清初会宁隶巩昌府。1913年,改属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会宁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雍州之域,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西汉于会宁境内置祖厉县,属安定郡(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时祖厉县改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两汉时期,会宁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之孔道。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后改凉川县。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宋属会州敷川县。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会宁县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此地宋时称“甘泉堡”。宋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此。贞右四年十月(1216年)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清隶属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截府留县,会宁县改属甘肃兰山道。16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政府。25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8月12日,会宁解放,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立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新中国成立后,会宁县隶属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8月1日,白银市恢复建制,会宁县改属白银市。会宁县在建国初期,全县共有5个区,81个乡,到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一度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又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成立城关镇,到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元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截止2005年9月,全县共辖4个镇、24个乡。
行政区划:会宁县辖6个镇、2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58.33万人。全县乡镇平均人口2.08万、面积229.96平方公里;村(居)平均人口2011人,面积22.2平方公里;村(居)民小组平均人口282人,面积3.11平方公里。其具体情况如下:
会宁县卫生局>>首页
会宁县2010年9月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02-24会宁县2010年上半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第七02-24会宁县2010年6月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02-24会宁县2010年5月法定...
会宁县甘沟镇教育管理中心
会宁县甘沟镇教育管理中心 会宁县甘沟镇教育管理中心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会宁县幼儿园
会宁县幼儿园...会宁县幼儿园 会宁县幼儿园收费标准...
会宁县志
相关检索词 首页>会宁县志 会宁县志 作 者:来源:...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_网校首页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甘肃省会宁县侯川中学_网校首页
甘肃省会宁县侯川中学 侯川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会宁县中医院_互动百科
会宁县中医院-简介:周大勇 联系电话:0943-3221806 地址:会宁县枝阳 所在省份:甘肃省 所在城市:白银市 所在地区:会宁县 床位数量:98张 年就诊人次:59860人/次 ...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卫星地图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卫星地图...当前位置:地图→中国→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提示:请点左边菜单树选地名,鼠标滚轮放缩地图、拖动平移地图。...
会宁县地图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进入大草原前,车站报亭的一位羌族老人,送给他一张大草原的地图。在四川攀枝花市、甘肃会宁县等地,还有几位热心的驾驶员免费让他坐上顺路车。...
会宁县旅游_会宁县旅游指南_一起游_同程网旗下网站
会宁县旅游指南提供会宁县旅游信息,会宁县景点介绍,会宁县旅游线路,会宁县旅游攻略,会宁县旅游点评,会宁县旅游博客以及会宁县酒店宾馆预订等最新信息。...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_网校首页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