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白水江、中路河穿境而过,此外还有岷堡沟河、哈南河等溪流,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为水电开发和农业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石鸡坝大渠始建于60年代,哈南和平渠始建于70年代,浇灌耕地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为文县"十大水渠"之一,此外还有岷新渠、毛过渠等水渠。1993年至1995年,在陇南地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点带动下,石鸡坝乡实施万亩水浇地工程,。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全乡群众集资和投工折合人民币达到232万多元,投劳18万多个,建成44项水利工程,新增水浇地5525亩,加上原有水浇地4812亩,全乡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0335亩,成为陇南地区第一个建成万亩水浇地的乡,人均达到1亩水浇地,促进了全乡粮食生产。 经济发展:在乡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石鸡坝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有发展。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修梯田1600亩,新增水浇地1200亩。实施科技兴粮,推广良种,支柱产业有了新突破,经济林果、冬春蔬菜开发成效明显。三、基础设施加强,修复岷堡沟大渠,兴建4村6处人饮工程,东青公路改造一期工程完工,石鸡坝初中教学大楼建成,移动通讯投入营运,11个行政村大多数社通电、通水、通电话。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比1998年的814元增加186元。全乡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2辆、拖拉机120多台、电视机1000多台。移民搬迁新村正在建设之中。五、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六、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行政区划:全乡辖11个行政村(石鸡坝、陶家湾、朱元坝、插柳山、水磨沟、沙渠、边地坪、哈南、岷堡沟、薛堡寨、新关),42个合作社,31个自然村,2437户,10588人。坐落在岷堡沟里的薛堡寨村是一个藏族村寨,有藏族同胞548人。全乡耕地面积16124亩,其中水田814亩,水浇地10335亩,旱地4975亩,梯田4138亩,经济林果1800亩,党参1959亩,农民人均耕地1.54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84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685.6万元,粮食总产32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3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 自然状况:交通便利,省道东青公路穿越乡境直通四川九寨沟、松潘、平武等县,县乡道安中公路从境内而过直通马营、中寨乡。全乡地貌"一江一河两条沟,山峦起伏两边走",荒山坡陡。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黄豆、洋芋、荞等。经济作物有纹党、当归、花椒、核桃等。当地自育白杨树,为优良树种。乡境内盛产的大米,因稻田多为山溪灌溉,米质优良,历史上曾为贡品。朱元坝一带山坡"盐土"多,农家饲养的羊舔食盐土,羊肥肉鲜,在文县一带颇有名气。境内为文县泥石流滑坡多发区,水土流失严重。1989年8月上旬,连日暴雨过后,新关村对面山崖大面积滑坡造成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的危害,一位去九寨旅游的法国女郎在此香消玉损。边地坪村、朱元坝村因山体滑坡整村搬迁。郭家坡、沙渠一带滑坡也越演越烈。 建设发展:石鸡坝乡上坝、下坝,是石鸡坝的黄金地带,沃野千顷,水丰地润,发展农业条件优越。70年代末,村党支部书记李应富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成绩显著,曾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状。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全乡也涌现出一批治穷致富的带头人,如新关村支方秀荣、朱元坝村支书李曼荣等。1997年以来,石鸡坝乡利用毗邻九寨沟和光照充足、灌溉、交通便利等优势,在地县领导的主抓和县农牧局、财政局、扶贫办、农行、信用社等有关单位帮扶下,在白水江畔石鸡坝村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蔬菜,面积105亩。其中,建成温室112座,75亩;塑料大棚50座,30亩。还广种冬播地膜洋芋,面积发展到1000亩左右。各类蔬菜年产量200多万公斤,销往县城和九寨沟、四川广元、绵阳、成都等地,为农民增收150多万元。反季节冬春蔬菜已形成规模,成为全县高效农业的亮点,并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带动了全县蔬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