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立目标:榆树市弓棚镇用发展的眼光,确立目标:打造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预计用三至五年时间形成日光温室全镇覆盖,形成建筑风格各异、蔬菜种类齐全、观光休闲的温室,形成白色的海洋,在适当时机召开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园艺博览会。弓棚镇在省里已经立项为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注册榆树鑫丰农业设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吉菜”牌绿色有机蔬菜。今后要实行企业化运作,搞好培训、设计、建造、指导、咨询等链条式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日光温室技术推广成功。公司已辐射全市所辖13个乡镇,现已建设终端客户30家以上。现在全镇正在建设300栋日光温室。由于镇里的扶持和带动,全镇大棚由三年前的2300栋,现已发展到8200栋,成了东北的“小寿光”,打造蔬菜名镇。吉林省十强镇的弓棚镇,是榆树市四大卫星城镇之一,全镇幅员面积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53公顷,总人口66813人,辖24个行政村,173个村民小组。多年来,在榆树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弓棚镇坚持科学、创新、和谐发展的理念,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稳增收,社会和谐进步的特色化发展模式之路。九七年以来,相继被列为吉林省中部农区机械化示范区,国家级新农作制示范推广单位,吉林省两万亩优质粮食核心区。2007年全镇全口径财政收入1300万元,实现生产总值1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镇区居民户均持币量12000元,全镇人均储蓄额达到6000元。岁月嬗递,天道酬勤,弓棚党委一班人带领全镇六万六千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农业机械化特有的优势,以机械取代人力,解放大批劳动力洗脚离田,开创了畜牧养殖、物流运输、园艺特产、个体民营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镇域经济形成了“粮食变成肉蛋奶、绿色蔬菜成网带,龙头项目带基地,大车载着市场来”的环动式发展格局。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年均创产值8亿元左右,年均出栏生猪70万头左右,肉牛出栏6万头,奶牛存栏2000头,各种禽类养殖120万只。以蔬菜大棚为主的园艺特产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目前已经建成蔬菜小区17处,全镇蔬菜大棚总量达到6000栋。其中建设在十三号村的高效日光温室小区,以八项专利技术,创造了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不加温正常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的神话。以生猪贩运为主的商贸物流业,依托264辆大车的运输协会和600余人的经纪人队伍,以弓棚生猪的品牌优势,收猪收到祖国的最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卖猪卖到祖国的最南端——海南海口,南来北往的大车以“纳松辽平原优质猪,供大江南北放心肉”的运载佳话,把弓棚镇打造成了东北最大的生猪集散地。以长春翔名脱水蔬菜加工、肉兔养殖加工、威龙饲料加工等项目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农牧业大镇工业化的进程,弓棚镇农畜产品加工业空白成为历史。以私营经济为主的镇区商贸经济繁荣发展,四大商业网点、六大专业市场辐射方圆百公里,每天客流量两万余人次,商品日交易额近亿元。街路笔直畅通,街区高楼林立,美丽的弓棚镇成为商贾云集、各业兴旺的商贸重镇。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弓棚镇将一如既往地保持积极而为,务实干事的工作作风,以建设民富、村美、和谐新农村为主旋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为构建更加富庶美好的新弓棚而努力奋斗。 区域性行政服务职能不断增强:弓棚镇属于拉林河片中心地带,区域性行政服务不断集中,职能不断增强。镇区设有常驻行政服务部门的工商、国税、地税、供电、电塔、公安、法庭等各一处。商铺林立,金融服务设有银行一家,可24小时自动取款,设农村信用社两家,金融部门每年发放支农信贷资金高达1.5亿元。弓棚镇是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镇,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有高级中学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学23所,私立幼儿园多处,各校师资水平高。 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新品味:2006年初,十三号村被确定为省和榆树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具体实施了“五改五化四入户七完善”工程。实施了改水、改厕、改院、改造垃圾场、改造土坯房五改工程;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实施沼气、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四入户工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七完善,村部进行了文化室、会议室、计生服务室和村民议事厅等“三室一厅”的改造,村小武装了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室等“三室”。新建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所、浴池、超市以及十三号村农民社区农业服务超市,给人一种都市里的乡村感觉,为老百姓平添了很多生活色彩。农民们在广场里休闲,在华灯下散步,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2007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暖黑土地建设新农村”大型特别节目,充分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果。 四、农机作业效果好:弓棚镇经过坚持不懈抓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机作业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农机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机的触角已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机械作业的普遍推广,大批劳动力洗脚离田。目前,全镇80%的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其中以从事畜牧养殖、蔬菜、运输的人数居多,达到13000人。二是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机股份公司的建立,为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全镇已有2988户,3565公顷土地实现了有序流转,连片经营,占全镇耕地面积的20%。三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取代人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提质降耗增效的目的。经实际测算,全程机械化斤粮成本仅为0.26元(比全省平均值的0.32元低0.06元),用工时仅10天,而半机械半人工种植斤粮成本0.296元,用工时达60天,同时,从用种用肥及粮食产量上,也是非常明显的效益对比,全镇每年减少种肥投入达120万元,而公顷单产增加达2000斤左右,两次合计,全镇增加收入达到460万元。 一、农机发展速度快:作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弓棚镇农机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镇现有大型链轨拖拉机86台(902四台;802四十四台;荷兰一台;804三台;65八台);小型四轮371台(其中泰山30四台);农用汽车154台;农用三轮480台;玉米收获机5台;装载机2台;大中小型各种农机具5864台(套),配套比为1∶4;农机总动力51800千瓦,农机固定资产4500万元。 中介流通:吉林省粮食主产区榆树市,有个远近闻名的弓棚镇,靠活跃的中介组织,拉动生猪生产大发展。原来积压的粮食和剩余劳动力现在变成了两大资源,弓棚生猪购销的跨度已从黑龙江的最北部达到祖国的最南端。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被人褒奖概括为“三怪”的“弓棚现象”已发展为“五怪”:一是农业大镇,多数农民不种地,87%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二是产粮大镇,粮食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5万吨,用于畜牧业过腹转化;三是养猪大镇,生猪不够卖,销售队伍不仅把本镇出栏的20多万头生猪全部卖出,每年还在外地购销30多万头猪;四是粮价越低,农民收入越高。因为粮价越低,饲养成本越低。全镇60%以上的农户从事畜牧业,农民收入60%多来源于畜牧业;五是农民从流通环节获得的收入比重不断加大,按每年出栏20万头计算,收入达3000万元左右。而从弓棚镇销出去的生猪达50万—55万头,运输和销售环节每年可收入5000多万元。弓棚镇在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畜产品卖难的困难。由于当地市场容量有限,外地客商又不了解弓棚镇的产品,养殖户同外地市场难以衔接。此后,镇里调整工作思路,先抓市场,靠流通拉动生产,把功夫下在培育、扶持、壮大中介组织上。镇里为经纪人颁发证书,为“二道贩子”正名,送他们去进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为他们的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当地能人李晓霞,从肩扛车拉短途贩运起家,现在已在黑龙江、吉林两个省会城市定点屠宰,就地销售,形成了收猪、运猪、屠宰、卖肉一条龙。目前,弓棚已涌现出专职经纪人500余人,临时性经纪人到处可见,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弓棚镇又围绕畜牧业发展,建立了牧业合作社和运输合作社,全镇规模养猪户由2300户发展到3000户,大货车由20多辆发展到163辆,生猪日出栏由500头、1000头增加到2000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突破4000元。专家点评: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粮食多了,养猪、养鸡;猪多了,鸡不值钱了,种瓜、种菜、种水果……结果发现种什么什么多,养什么什么贱。其实,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最大的制约就是市场需求。弓棚就是靠中介组织,靠经纪人队伍,搞清楚了哪里的市场需要猪肉,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猪肉,所以他们有猪不愁卖,不够卖,调整调出了良性循环。以市场为导向,是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后,农村大地上热潮涌动,农民兄弟都在想方设法谋富路。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发现这里的农民正牵着奶牛奔小康。榆树市与完达山乳业股份公司合作,共同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弓棚镇十三号村等5个村建设机械化奶站,在奶站周边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十三号村奶牛养殖小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牛舍800平方米,采取公司+小区+农户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带动200户农民发展奶牛养殖业。小区内奶牛饲养总量已达430头,其中已产奶的200头,日产鲜奶3.5吨。养奶牛的农民有这样一本账可算:按目前奶站收购鲜奶价格每公斤1.7元,奶牛年产奶期300天计算,一头奶牛年获利10200元,除去饲料、人工、疫病防治等各种费用5600元,仅产奶一项,每头奶牛年纯利润4600元。再加上产牛犊的收入,饲养一头奶牛年可获利7600元。弓棚镇使80%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畜牧业、多种经营及其他二、三产业。生猪饲养是该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该镇已建立起3个生猪牧业小区,每个小区占地1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创产值150万元;5个养猪生产基地,已发展成为养猪专业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全镇养猪户发展到4000多户,年发展生猪25万头。为规范生猪业发展,该镇成立了畜禽服务中心,组织长途贩运队伍,成立养猪协会,同时建立了生猪屠宰场,日屠宰能力300头,基本形成了自养、自宰、自运、自销的一体化经济。生猪业的发展,使该镇涌现出500人的生猪贩运队伍,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收猪范围已由本镇本市扩大到辽吉黑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售猪范围也由东北扩大到两河、山东、浙江等地。该镇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生猪集散地。农民尝到了甜头,赚到了钱,养奶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十三号村奶牛养殖小区将新建标准化牛舍1500平方米,新增奶牛2000头,年将创产值1000万元,可使农民增收500万元。榆树市弓棚镇针对严重的自然干旱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阳春三月,天气乍暖还寒。与光秃秃的田野相比,榆树市弓棚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一栋栋日光蓄热温室大棚里,呈现的却是绿油油的景象。西瓜长势旺盛,黄瓜开始上市,各种返季节绿色蔬菜,摘了一茬又种一茬。日光蓄热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各种瓜菜,年产值是普通大棚的4倍。在发展日光蓄热温室大棚上,弓棚镇政府给予贴息贷款等许多优惠政策。弓棚镇从1998年开始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至今普通蔬菜大棚已发展到6000栋。一栋普通大棚每年收入1万5千元,6000栋大棚年收入近9千万元。2007年,弓棚镇针对严重旱情,提出一个村建设一块蔬菜基地,一户建一栋蔬菜大棚,使大灾之年农民仍得到了不小的收入。弓棚镇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冬菜夏种,野菜家种,南菜北种,土菜洋种,弓棚镇重点建设高科技日光蓄热温室大棚,力争达到1500栋到2000栋,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畜牧业:以东北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为龙头,全镇养殖户达9500户,占总户数的近60%,全镇牧业小区30余个,从业劳动力达11000人。2008年全镇出栏生猪达60万头,肉牛出栏8万头,奶牛存栏10000头,禽类120万只,全年畜牧业生产创总产值9个亿,成为镇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
弓棚镇-房产信息-长春城市房产 弓棚镇位于长春榆树市,城市房产提供弓棚镇房产信息,包括弓棚镇二手房、租房、图片、户型图、周边环境、售楼电话、楼盘介绍,以及弓棚镇房价走势和租金走势。... |
弓棚镇 弓棚镇 绿嘉源良种牛信息登记卡 站点编号:九嘉连锁号 共有:1头牛;技术号姓名:地址:弓棚镇;电话:品种月龄公牛母牛备注 后备良种架子牛良种可繁架子牛 头数... |
弓棚镇建平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弓棚镇建平小学,学校地址: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建平...弓棚镇建平小学 更多图片|力荐:0人 推荐:0人 还行:0人 较差:0人 很差:0人 电话:0431-3788052 ... |
弓棚镇前进小学-育儿网 弓棚镇前进小学,弓棚镇前进小学<br>联系电话:3788052<br...师资力量 知名度 硬件设施 位于:吉林-长春 弓棚镇前进小学 管理员:空缺中 欢迎来到我们弓棚镇前进小学... |
长春市_吉林大药房(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校东)_地址_百度地图 吉林大药房(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校东)详细信息:类别:兴趣点-医疗-药店/药房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 |
弓棚镇“悠闲”春耕-吉林农网 弓棚镇24个村,17400多公顷耕地,一个星期就能全部种完地。他们实行“半拖管”式管理:农户只拿种子、化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统一播种,秋后以户分收。... |
榆树市弓棚镇油库-长春黄页-口碑网 抱歉,在“长春”没有找到“榆树市弓棚镇油库”相关的生活黄页信息。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店铺?... |
弓棚镇日光蓄热保温技术_灰狗李_新浪博客 弓棚镇日光蓄热保温技术_灰狗李_新浪博客,灰狗李,...弓棚镇将开始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劳动力多元有效就业。... |
弓棚镇介绍_吉林长春榆树市弓棚镇行政区划 吉林>长春>榆树市>弓棚镇 长途区号:0431邮政编码:130000 车牌号码:吉A行政代码:220182(身份证号码前6位)隶属政区:行政级别:镇 榆树市辖镇。1958年设弓棚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