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地理位置:全镇管辖11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9445户,总人口32514人,其中农业人口30996人,为全县四大镇之一。镇区有康源化工公司、西京公司、益店高级中学等18个县、镇属单位,常住人口5500人,农村小镇功能比较健全,商贸流通活跃。 自然条件:益店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有冯家山灌区北干六、七、八3条支渠,渠系配套设备较好,水利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有45000亩耕地,可灌农田38000亩,是全县农业大镇。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辣椒、中药材、名贵苗木、酿酒葡萄、西甜瓜种植为主,是省、市、县优质小麦和辣椒生产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在机械加工、火补、食醋酿造、化工生产、建筑安装方面比较有优势。辖区内交通便利,西宝北线和眉麟公甭支叉穿过镇区,镇村组主干路基本实现了硬化,农村基础条件良好。城镇建设初见规模,电力设施完备,邮电通讯发达,建立起移动电话基站3处。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均取得新成果。全镇建成市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单位18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1320户2003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46713万元,比往年增长1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7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比往年净增200元。 历史面貌:为岐山县东部大镇。位于县城东13公里西(安)宝(鸡)公路北线与眉(县火车站)麟(游)公路交汇处。镇区东起塑料厂,西至县化工厂,南起车圈村,北至贾新村,面积0.47平方公里。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筑土城一座,周长3里,高2丈。是镇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建有驿店。金代居关中双日集之雄,街衢建筑增多。因“驿”、“益”同音,至明末,演变为益店。1983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街巷清光绪年间,因战乱中西大街房屋被焚毁,市民东迁,街道向东扩展,直至解放,只有一条土街。解放后,几经改造,1980年拓宽主街道,以砂石铺设路面,后改铺柏油。1989年,有益民路、环城北路、太白路、太平路、福利路5条街巷。主街道益民路东起镇政府,西至太白庙,全长620米,宽17米;环城北路长1000米,宽8米;太平路长600米,宽8米。市政设施1981年5月,建自来水供水站,1989年,日供水量80吨左右,供水人口3124人,管道长3100米。原镇区雨水、污水靠自流排放,1985年,铺设地下排水管道2500米,1989年增至3100米。1974年起,街道设置路灯,植树绿化,修建砖混结构厕所。至1989年底,市政设施用地0.305公顷。房屋建设宋代,镇区有驿店、接官亭等建筑。明、清两代,续建太白、火神、财神、关帝等庙宇多座。1949年镇区建筑面积1628平方米,均为平房。1950~1959年新建4843平方米,1960~1969年新建8192平方米,1970~1979年新建19733平方米,1980~1985年新建16369平方米。1985年镇区公房建筑总面积50765平方米,其中住宅11626平方米,工业交通仓库用房10113平方米,商业服务建筑14301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建筑12273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建筑243平方米;办公用房2209平方米;平房占80%,二至三层楼房占13%,四至六层楼房占3%;混合结构11658平方米,砖木结构29771平方米,其他结构9336平方米。1986~1989年新建房屋7435.15平方米。驻镇单位主要有县化工厂、轻工机械厂、益店中学、地段医院等18个县属企事业单位。另外,有镇属企业4个,初中、小学各1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