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始建于元朝的唐崖土司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遗址,明代皇帝朱由校御笔亲授的“荆南雄镇、楚渝屏障”牌坊、皇坟遗志、张王庙、夫妻杉等无不向人昭示着土司王朝昔日的辉煌。朝阳库区水天一色,风光旖旎,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境内峰峦叠嶂,稀动物316种,植物资源达1000多种,是武陵山区重要的绿色宝库。位于咸丰县城西北30公里的唐崖司镇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为元、明时期唐崖土司治所。此城建于元代,整修于明代,历时470余年,有3街18巷36院。土司城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城周围以石砌墙基上筑土垣,残高1米左右。建有校场、阅兵台、万畎园、大小衙门及左右营房,建有桓侯庙,立有石牌坊。今土司城遗址中的街道、城墙自改土归流260余年来,虽几经变更,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墙垣仍清晰可辨,石牌坊完好无损,桓侯庙的石人、石马犹存,是湘、鄂、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现存的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土司墓群处于土司城后山一带,建造别具一格,集中体现了土家民俗文化。石牌坊后山上有一对苍翠挺拔的夫妻杉,相传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于明天启年间亲手所栽,至今,树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两树枝干连理,如夫妻携手,恩恩爱爱,人称“夫妻杉”。唐崖土司城遗址建造别具一格,集中体现了土家民俗文化。 自然条件:乡政府驻地海拔1400米,境内海拔最高点布丈环山1700米,最低点仁厚街上1340米。年日照150天,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800mm,气候特点为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其变化显著,四季分明,自然灾害频繁。 经济发展:2003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4255.3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079.39万公斤,人均纯收入754元,人均有粮307公斤。按新的脱贫标准860元计算,尚有2.5万人未脱贫,处于温饱线以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企业有年产量750吨的尖山电石厂,年发电量10万度的布丈电站,500亩的“三鑫”果园。全乡森林面积27100亩,森林覆盖率达21.9%。 经济建设:尖山乡党委和政府立足本乡实际,主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良种示范推广。(一)是狠抓粮食增产措施,三年共完成地膜作物9850亩。(二)大搞农田水利,兴建1个社管引、1个社水渠、5个社河堤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0亩,保护农田350亩。完成吉山、山根、铁古、河口、高峰、木元、核桃坪、尖山、老爷庙等9村18社人饮工程,解决2100人、500头大牲畜饮水难问题。兴修梯田330亩,坡改梯2500亩。(三)是林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规模营造经济林、薪炭林6300多亩,涌现出2户造林大户。全乡退耕还林461亩。(四)是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果,发放扶贫贷款34万元、小额信贷8万元,确定的6村28社3460人基本解决温饱,全乡基本实现整体脱贫。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尖山木元吊桥已动工建成,尖山大桥已动工修建,尚家山公路已修通近4公里,高峰、杨家山6.5公路已动工。乡政府投资6、5万元,建成花园2座、计生服务站2间、石拱桥1座、厕所2间,配置了办公用品,改善了办公条件。三是加强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打"普九"攻坚战。全面清理了历年来超生遗留问题,落实了分村包片责任制,加大了计生投入经费,投资1、8万元新修了2间计生服务所,配备了计生器械,全乡10个村建立了计生活动室,经省地抽查,基本达到"三为主"。建成了尖山中心小学教学楼,新修校舍3间,维修校舍5间,添置课桌凳70多套,解决县聘民办教师报酬6000多元。全乡办学硬件建设水平提高,普九四率基本达标,通过了地县验收。四是社会治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调解30多件民事纠纷,收缴枪支91支,偿还上届政府欠帐4万元,查处山根村私种大烟户,维护了一方平安。 自然资源:矿藏资源有铁矿和无烟煤,西南方有煤长达30多平方公里,储存煤量有2亿多吨,煤层主要有C5B,集中在布丈环山、长安和平、仁厚一把伞等山脉相继,交通方便,利于开采,现有6对保留煤矿,年产量6万吨,产值达200万元,税收36万元。仁厚村铁矿资源丰富达200万吨,水利资源短缺,但集中降雨丰富,利于农作物生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包谷、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