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建设:峡窝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区位,电力,交通,信息优势,瞄准铝业基地,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大动脉,努力发展牵动性强,关连度大,在产品销售,市场,信息,资金,能源等方面能为工业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空间以及为上街市场服务的第三产业,开辟贸易批发市场.日商业流动人口达到上万人,商业网点发展500个,使峡窝这个郑洛之间的商贸重镇初见端倪. 发展目标:2008年,峡窝镇党委政府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两个重点,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三个突破,推进三产发展,民生事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全面落实经济增速,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镇亮化,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八个目标,确保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中国阀门之乡:峡窝镇是全国重要的阀门生产研发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素称"中国阀门之乡",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镇党委政府着力围绕阀门做文章,培养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品种优势和品牌效益,形成峡窝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的"黄金优势"和大块生产力.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拉长阀门产业链,党委政府指导阀门和与阀门相关联的上百家企业,进行强强联手,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峡窝阀门生产基地.如今峡窝阀门已有100多个制式,上千个品种,最大内径达到6米的大口径蝶阀的生产能力.大口径蝶阀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都有"峡窝制造"的功劳,同时还出口欧美市场以及东南亚国家.目前,峡窝镇已经形成了以阀门,化工,建材,机械为主体的四大产业支柱,全镇大小企业已达1086家,工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97%. 产业结构:峡窝镇根据目前市场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特别是组织和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打开市场,提高收益.柏庙林果,石咀养殖,武庄挂面和方项红薯加工等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行业.老寨河村依托南部山区万亩花椒基地建成的小杂粮加工生产合作社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被列为郑州市专业示范合作社,产品供不应求.峡窝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销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解决了南部山区群众的贫困面貌,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元.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丹江路,金华路,锦屏路以及环山公路铺设完工,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全镇10个村重建或修建了村委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中心,并投资200万元建设多处文化广场,购置健身器材,促进了和谐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同时,定目标,定奖惩,各村在区"两定三创"活动的带动下,全镇形成明争暗赛的良好局面.武庄现象逐渐显现.2005年,新一届武庄村两委班子一改过去那种干部窝里斗,群众忙上访,党员忙告状的现象,从书记到主任,从组长到代表,层层有目标,各个有责任,埋头苦干,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摘掉了差村乱村的帽子.2006年引进企业16家,总投资达到8000万元,并在峡窝镇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勇夺总成绩第一名.2007年11月,团结合作,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武庄现象已初步形成.这种现象像一种无形的力量,辐射和带动着峡窝镇其它的村.马固村150万吨选矿厂项目的顺利拿下,观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异成绩,个别后进村经过整顿后一改村委,换届前不稳定的局面,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随着上街区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大.峡窝镇区内继金华路,丹江路,锦江路,锦屏路建设完工后,龙江西路,安阳路,秀山路,淮阳路,昆仑路的建设和南部环山公路建设相继开工,左照沟公园和西街会务中心建设接近尾声.峡窝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及争创省级文明村镇已成为全镇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 相关设施:峡窝镇示范卫生院2007年顺利通过郑州市卫生先进单位验收.寄宿式小学的投入使用在郑州市农村率先实现了农村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投资400万元的峡窝镇敬老院建设已近完工,今年九九重阳节将投入使用,让农村老人真正享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投资160万元建设农村标准化卫生所(室)23处,完善峡窝镇卫生院急诊120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真正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村级文化广场,新农村书屋建设,"千百十"文明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如今的峡窝,农村办"春晚",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