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镇村名考:1、东门村,该村在东阿老县城东门里、外,明洪武年间建村,便命名为“东门村”。2、衙前村,该村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地处衙门前,故命名为“衙前村”。3、南坛村,明洪武年间,数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立村,因此处正是南坦(天坦)附近,故名“南坦村”。4、西北门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其管辖东阿城北门和西门附近的居民,故命名为“西北门”村。5、南门里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八年,因本村在东阿城南门里故名。6、西南坝村,该村建於明洪武年间,因本村在东阿城西南,又有一小坝,故名。7、庙头村,据传,张良为报黄石公授书之恩,故修庙于村北,庙内大殿十三间,在东阿县属最大的庙宇,故名“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有少数户迁至小庙头,故又有“大庙头”之称,1961年为防黄河水,从东阿城北迁往东阿城之东山,与西山村相望,故改名为“东山”村。8、新庄,原先归西坝村,1961年为防黄河水灾害,群众陆续搬迁于此,因当时户少,又是新建,故名“新庄”。9、西山村,该村原名“山西”村,又名“西山巅”。因该村在西山的西区,明崇祯年间建村,原因水患,北关村迁于此,全山皆有居民,故名“西山村”。10、秦庄,该村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多数是秦姓地主的佃户。秦姓地主为了佃户耕种田地,在此建房,故名“秦庄”。11、窑头,据传,明洪武八年,修建东阿城时,因各类设施均需砖、瓦、石灰等,所以官府让百姓从该村开始修建起连珠式的窑,烧制各种建设材料,该村正建在连珠式窑的南头,故以“窑头”村命名。12、邢沟,据传,明洪武年间,邢姓初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至此地安家居住,当时住在沟里。故名“邢沟”村。后姜、门、周等姓相继搬入,但仍为“邢沟”。13、仁和,明洪武八年建村。因址正处在连珠窑的中间,故名“中窑头”村。明天启年间,因该村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村风民风甚好,又与“窑头”相重,故更名为“仁和”村,沿称至今。14、孟庄,该村原系孟都堂种地的院子,原小黄崖村孟姓相继迁来居住,因全是孟姓故名“孟庄”。15、乔庄,明洪武年间建村,建村时村东有一小桥,故名“桥庄”,后演变为“乔庄”。16、北张庄,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张姓祖先由山西省洪桐县迁居此地故名“张庄”。为与洪范池镇的张庄相区别,该村在洪范池镇之张庄的北面,故名“北张”庄。17、贾庄,据传,明洪武年间,姓马的祖先最早迁来落户居住,取名“马家庄”。马家家大业大,子孙亦有为官者。到了清朝中叶,马家败落,贾姓兴旺,马家怕受气,便迁至孝直镇的马庄。于是“马家庄”便改成了“贾庄”。18、魏院村,据魏氏祖传,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魏氏兄弟二人由东阿县的魏家海子迁来,买了马家的花园,住在人烟稀少的漫野里。有人问“那是谁家?”答:“那是魏家的院”。久而久之,“魏家院”便成了村名。19、赵庄,据传,明朝赵邦彦隐居狮耳山。家属随之落户于此,故名“赵庄”。20、范庄,据传,最早的村名为“潘家泊头”,明洪武年间,范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范姓逐渐兴旺,后改名为“范庄”。21、庞庄,该村由庞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故名。22、姜沟村,该村系姜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落户,加之此处有一沟,故取村名为“姜沟”。23、桃园村,据传,清末,周姓、庞姓、谢姓等数户,来此立村,因当时村南有一桃园,故取村名为“桃园”村。24、小桃园村,该村百姓原属桃园村,后因躲避水灾,迁居于此,固户少村小故名“小桃园”村。25、小屯村,该村东山有一“山门”,隋朝发现,立碑为证。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桐县十余户百姓迁来居住,取名“山门小屯”,后演变为“小屯”村。26、杨山村,据传,该村原名“龙凤山”。明洪武年间,葛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后杨、张、伍、马等姓相继迁入。清朝时,杨姓兴旺发达,家大业大,势力强盛,遂改“龙凤山”为“杨山”村。后杨姓因避水患迁至辛庄。27、北市铺村,据传,该村是明洪武年间由郜姓祖先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因地处南市北,故名“北市”。又因清朝铺兵(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住于此,故又名“北市铺”。现仍称为“北市”村。28、乔楼村,据传,该村因明朝乔布政在此盖了一座楼而得名。29、下北市铺村,该村是真正的北市铺。后因黄河水屡屡泛滥,居民多次搬迁于山上,故此村名沿变为“下北市铺”,现居民已寥寥无几。30、三合村,清末光绪年间,苏姓为避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苏桥迁来居住,故命名“新庄”。后马、陈两姓分别从马庄等地迁来。因和“辛庄”同音,遂于民国初改名为“三合”村,即三姓合一而居之意。31、马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马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取名“马庄”。因受黄河水患的侵扰,逐步迁向新“马庄”,老“马庄”现已不存在,故“新马庄”仍称为“马庄”。32、白塔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吴、刘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山上有座白塔,故取名“白塔”村,清道光年间,闫姓相继由洪范镇的闫庄相继迁入,但村名仍为“白塔村”。33、臧庙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臧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因当地有尼姑阉一座,故姓庙合一,取名臧庙。34、于庄村,明洪武年间,于氏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以姓氏为村名,故名“于庄”。35、小庙头村,清雍正年间数户村民从庙头村迁来居住,因原村庙头户多人众,故取名“小庙头”村。36、黄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宋、曹两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居住,因处黄山之下,故取名“黄山”村。37、太平村,清光绪年间,数户因避黄河水患,分别从苏桥、司桥、郭家流、北刘等村迁来的群众在此立村。因此地正处于黄山北之弯,故取村名为“黄山弯”。后演变为“山弯”。民国初期,该村与司桥一块办公。因司桥办公人员办事不公,于是由于家莱、郭学诗等人发起并领导着山弯村名与司桥分开,独自处理村里公务,遂改“山弯”为“太平”。38、司桥村,原司桥村在现司桥之北半里许。因司姓建村时村头有一小桥,故名“司桥”。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于该村地势低洼,易受黄河水患威胁,于是全村便搬迁到了山头山,仍用“司桥”之村名。(也有叫“山头”的)。39、苏桥村,据传,该村是苏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由从山西洪桐县迁来而立村,因在村西南修桥一座,以供劳作之方便,故取村名为“苏桥”。40、北刘庄村,据传,该村是刘姓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定居而立,时为“刘庄”。后因与洪范池镇刘庄重名,为相区别故改为“北刘庄”村。41、大河口村,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立村。因该村位于大清河(即现在的黄河)岸边,又是狼溪河入黄河处,故名“大河口”村。42、小河口村,因大河口村地势低洼,易遭水患,于是该村少数居民迁于此地立村,且又处在小于大清河的狼溪河之畔,故名“小河口”村。43、铁杨村,宋代所建之铁塔寺旧址附近居民以殷姓为主,以寺名为村名,曰“铁塔寺”村。铁塔寺南边是杨姓居住,故名“杨庄”。新中国成立后,因两村户数较少,遂合并办公,命名为“铁寺杨庄”,后逐步演变为“铁杨”村。44、侯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侯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45、殷六,据传,明洪武年间,殷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村内有一水沟,流水常年不断,故取村名为“殷流”村。后逐步演变为“殷留”、“殷六”等名。46、辛庄村,据传,本村原名为“安乐庄”。由于人们思想守旧,愚昧迷信,认为“生于患难,死于安乐”才是人生之道,“安乐”二字实为不祥之兆,于是大约在清朝末年便改名为“辛庄”,即“辛勤劳作,安生吉祥”之意。47、南市村,明洪武年间,数户人家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该村迂五逢十便是集市,卖买兴隆,贸易颇旺,且地处北市之南,故名“南市”村。48、窑山头村,据传,明洪武年间,修建东阿县城时,为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官府南从窑头村开始直到窑山头为止,建起一座座窑以烧制砖、瓦、石灰等,因本村恰位于一小山头处,故名“窑山头”村。49、太和村,据传,该村由数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地处直沟的沟头,故取名“直沟头”。后人用“直沟头”与“指狗头”音相谐易混,不好听,就以原太和之名定为村名,故曰“太和”村。50、王庄村,据传,明洪武年间,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故名为“王庄”村,现王姓已绝。51、花石崖,据传,该村建於清雍正年间,因该村处于山前怀,下坡路较多,崖上搓脚石遍布。清时大军通过此处时,崖滑难行,有的人仰马翻,故而得名“滑石崖”,后逐步演变为“花石崖”。52、龙王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邓、闫、孙等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东西街长,且西头宽,东头窄,恰似龙身,村头的两个小场,活象龙的两只眼睛,故名“龙王峪”村。53、直东峪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房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东山山峪有一直山峪,故取名为“直东峪”。54、苏山头,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本村在山头上,故名“苏山头”。55、东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苏姓、李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东侧,故名“东黑山”。56、西黑山村,据传,明洪武年间,赵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在黑山之西侧,故名“西黑山”村。57、东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于直沟的东边,故名“东直沟”。58、西直沟村,明洪武年间,张姓、宋姓祖先由山西洪桐县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正处在直沟的西边,故名“西直沟”。59、北直沟村,清雍正年间,焦姓祖先从梁山县焦庄村迁来此处居住立村。因该村正处在两个直沟村之北,故名“北直沟”。60、小新庄村(又名“新直沟”),该村原归西直沟村,因西直沟村吃水困难,且隔山种地很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数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山之西面居住,建立起新村,故名“小新庄”,因住户原本是西南沟村民,故亦称“新直沟”。 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东阿镇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新兴工业城镇,位于济南市西部,为省会济南卫星城镇。东阿自古以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九省通衢、商贸重镇而著称。是著名的“阿胶之乡”,镇域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4.2万。近年来,东阿经济迅猛发展。2000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中心镇,2001年6月被市县批准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起步区4平方公里。园区内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建设高新科技工业园、食品工业园、政务文化区、居住区、渡假区、商服区六个功能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按照“精简、高效”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为投资者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全程保姆式”服务,是国内外客商投资的最佳选择。目前区内企业36户,主要行业有医疗、食品、化工、仪器仪表、五金机械、家具六个大类。正在洽谈项目23个。 特色农产品:肥料,复合肥,小麦,玉米,玫瑰,桑蚕,苹果,太阳杏,冬枣,小尾寒羊,山羊,三元猪,果品,黄牛,生猪,蔬菜,饲料,蜂蜜,蜂王浆,人参,鹿茸,驴皮,中药材,芝麻,氮肥,杏,核桃,蚕茧,食用菌,鸡腿菇,平菇,西门塔尔,改良牛,奶山羊 特产阿胶:东阿镇是著名的“中国阿胶之乡”,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阿胶生产产业,于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较著名的有树德堂、协裕阿胶庄等生产的阿胶。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中国第一家阿胶生产厂——山东福胶集团,被认定为中国阿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其制作工艺收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所产的“福”牌阿胶远销海内外,海外华人华侨唯认“福”牌阿胶。 所属学校:平阴县东阿镇东门小学,平阴县东阿镇中心中学,平阴县东阿镇中心小学,平阴县东阿镇南市小学,平阴县东阿镇小屯小学,平阴县东阿镇白塔小学,平阴县东阿镇西山小学,平阴县东阿镇谷城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