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辖村简介:1、码一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乡主要交通干线央上路、屋子路纵横其中,交通发达,该村有住户536户,1836口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60人,耕地面积3670亩,以棉花种植、加工、运销为主。2、码二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乡主要交通要道干线央上路和东燕路,与西刘桥乡搭界,交通发达,该村有住户680户,2135口人,老年人314人,耕地面积3600亩,以棉、粮种植,运销为主,农业和商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3、码三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有503户,1706口人,老年人253人,耕地面积23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中工、运销、建筑建材、水泥制品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4、小码头码前村:位于大码头乡最南端,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744户,2691口人,老年人403人,耕地面积5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生产、运销和加工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5、小码头码后村:位于大码头乡的东南部,交通便利,水利建设配套。有农户737户,2410口人,其中老年人350人,耕地面积4500亩,是以棉花、小麦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6、央一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与寿光搭界,交通便利,有523户,1780口人,老年人275人,耕地面积43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运输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7、央二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部,东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526户,1753口人,老年人268人,耕地面积25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交通运输业和粮棉种植收入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8、央三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部与央二、新村搭界处,交通便利,有385户,1324口人,其中老年人200人,耕地面积3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粮食、棉花和运输是村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9、央四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力,与央二村、央五村搭界,交通方便,央四村386户,1309口人,六十岁以上老人182人,耕地总面积4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10、央五村:央五村位于大码头乡东部,东依寿光,济青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该村共有2050口人,土地面积4800亩。11、新立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与寿光市巨淀湖农场搭界,交通便利,有156户,457口人,老年人78人,耕地面积11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副业村,种植、养殖和运输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12、屋子村:屋子村位于大码头乡北4公里处,与东燕、常徐二村搭界,交通便利,有401户,1366口只,耕地面积1670亩,是以棉花、玉米、小麦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3、常徐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8公里处,与义和村搭界,交通便利,有287户,936口人,耕地面积1659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4、义和村:义和村位于大码头乡北部,与寿光市搭界,交通较方便。有220户,692口人,耕地面积1550亩,以是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村,棉花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5、丁家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部,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65户,220人,耕地面积700为地,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村,棉花、小麦和玉米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6、东燕村:位于大码头乡以北2.5公里处,与西刘桥乡搭界,交通便利,有730户,2729口人,耕地面积51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7、北堤村:位于大码头乡北部,北邻小清河,西与西刘桥乡搭蚧,交通方便,有756户,2465人,老年人382人,耕地面积5085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玉米和小麦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18、南堤村:位于大码头乡的北部,与北堤村、东燕村接壤,交通方便,有20户,726口人,老年人94人,耕地面积298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粮棉种植,棉花加工和手套加工,是该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杨宅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东北约13公里处,与高港邻村,有203户,685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20、高港村:位于小清河以南,大码头乡东北部,东有反修沟,西有永红沟,东边与寿光市卧铺乡接壤。村东、南系清河采油厂开发区,境内井架林立,柏油路纵横,交通十分便利,有住户674户,2094口人,耕地面积4670亩,棉花种植成为主民增业,棉花种植、畜牧养殖、海洋捕捞、建筑劳务四个轮子一齐转,形成了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21、东北坞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约17公里处,与寿光交界,人口732,户数206户,耕地面积145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1749男15841女15908家庭户户数10265家庭户总人口(总)31674家庭户男15793家庭户女158810-14岁(总)66590-14岁男34500-14岁女320915-64岁(总)2197315-64岁男1104015-64岁女1093365岁及以上(总)311765岁及以上男135165岁及以上女176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0987 下辖村:下辖村小码头前村小码头后村大码头一村大码头二村大码头三村央上一村央上二村央上三村央上四村央上五村新立村屋子村东常徐村义和村小丁家村东燕村南堤村北堤村杨宅村高港村东北坞村 特产:历史文物及特产:1、虎头鸡,又叫松鸡,是码头名吃之一,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大将军远征到此,热情好客的码头人民便宰鸡待客,由于大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有一村民便把鸡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炖出招待,将军试吃含口即化,内质松软,肉骨分离,美味无比,大加赞赏,问何菜,因其处形不规则极似虎头,厨师便随口说是虎头鸡,将军便把这一独特的吃法带入济南府,从此这一吃法便发扬光大,成为鲁菜品系之一,现在我乡逢年过节招待宾朋仍拿虎头鸡为主菜待客。2、码头苇席,码头苇席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乡处在退海之地,原盛产芦苇,是广饶县主要的苇席产地。码头苇席蔑花小,纹理密,手工细致,种类和花样繁多,用途可分为床(炕)席、围墙席、苫盖席等,用来铺床,越用越光滑,用来覆盖货物,既防风遮雨,又能空气流通,生产的“对席”,图案就象两张席联成一体,专为结婚用的,取“成双”“成对”之意,倍受青睐。这里所产的苇席销路畅通,早在30年代大量出口朝鲜的仁川,现在主要销往胶东、东北等地。苇席市场是远近闻名的苇草,苇席交易市场。3、小清河面鱼,又叫银鱼。我乡境北小清河为主要产区,生活困难时期,箉是青黄不接之时,正是小清河面鱼盛产之时,广大群众以此充饥,渡过了饥荒。近年来,由于小清河水体污染严重,这一特产已绝迹。4、央上镰刀,也称中央镰。该乡苇草、蒲革资源丰富,人们多以编蒲织苇为生,割苇收蒲的镰刀既要锋利,又要耐用。央上村的铁匠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打制出型直而短,刃锋利且耐用的镰刀,正面打一“央”字,解放前后名传山东,尤其是鲁北和胶东等地,现在打制“央镰”必须提前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