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朝阳市区街道地图 ===
=== 朝阳市资讯概况 ===
来源及分布::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1~1993年从崇庆批把茶有性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1987年以来,福建和广东东部有栽培。199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品种。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朝阳市地表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击平原,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自然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川地、平地交错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亦是多元化。朝阳市境内主要山脉有努鲁儿虎山、凤凰山、杜岭山、大青山和大黑山。
气候特点:朝阳是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湿润易干燥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5.4℃~8.7℃;年均日照时数2850~2950小时;年降水量450~580毫米;无霜期120~155天。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水文特点:朝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青龙河、老哈河。境内集水面积为1977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3.22亿立方米。四大河系当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9条,总长度为2560千米。大凌河是朝阳市最大的一条河流,是辽宁省第三大河流,流经朝阳的总长度为226.7千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朝阳市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969914.36公顷。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农用地1315366.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8%。其中,耕地面积476739.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6.2%,占土地总面积的24.2%;园地面积64827.9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9%,占土地总面积的3.3%;林地面积633677.0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2%,占土地总面积的32.2%;牧草地面积122742.6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9.3%,占土地总布告6.2%;水面面积17378.9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占土地总积的5.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80529.1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5.6%,占土地总面积的4.1%;交通用地面积23266.88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9%,占土地总面积的1.2%;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668.5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5%,占土地面积的0.1%。未利用土地面积548083.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
矿产资源:朝阳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现已了现各类有益矿产53种,矿产地83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6种。有些矿种如金、钼、锰、磷、石灰石、膨润土、硅石、珍珠岩、粘土、含钾岩石等为省内优势矿种;硅灰石、紫砂、镍为境内首次发现;铁、煤、油页岩、白云岩、沸石、萤石、玄武岩、辉绿岩、花岗岩等在省内占有主要位置。此外,尚有许多矿种如铜、铬、钨、银、铅、锌、铂、钯、石棉、泥炭、理石、地下热水、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自然灾害:旱灾是朝阳市自然灾害之首。自1689年到1948年(民国37年)的260年间,共发生40次旱灾,平均6.5年一遇;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间,共发生28次旱灾,平均1.3年一遇。由此可以看出旱情愈来愈严重,周期性相遇时间愈来愈短,危害也愈来愈大。特别是1980年至1984年连续5年发生的特大旱灾,时间持续之长、成灾面积之广、灾害损失之重、遭灾人口之多,都是历史上罕见的。5年中累计有2905.2万亩农作物遭灾减产,平均每年达590多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80%。1981年社会粮食总产量为3.6045亿公斤,较1979年历史最高年产量12.62135亿公斤降低71.4%;受灾人口27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291.2万人的94.8%;人均口粮30.5公斤,人均收入26元。以致有“三年下了一年雨,三年产了一年粮,三年分了一年钱”的说法。
朝阳名人:赵尚志:赵尚志将军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威震中外的著名抗日将领,深受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传奇式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赞誉赵尚志将军等抗联将领是“有名的义勇军领袖”,其“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称赞赵尚志等八位抗日将领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生于辽宁省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其父赵子服是朝阳南部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领袖。赵尚志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1916年赵子服领导的“清乡自治会”遭官兵野蛮镇压,家被焚烧。1919年春,赵尚志举家迁居哈尔滨,因家庭贫困而失学,11岁开始做苦工,曾当过杂役、学徒、信差等。1925年2月,赵尚志考取了哈尔滨市著名的许公中学,并倡议发起了哈尔滨市最早的学生会组织“许公中学学生自治会”。1925年夏,在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经党组织批准,赴大革命中心广州,考入黄埔军校,被编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大队学习。根据革命的需要,1926年回到哈尔滨,在中共北满地委从事革命活动,曾任“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1927年2月,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机,受中共北满地委派遣在长春筹建国民党吉林省党部,任常委兼青年部长。1929年下半年到沈阳,在共青团满洲省委工作。期间受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的委派到上海参加党中央高级训练班和团中央训练班,受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两次被捕入狱,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先后担任中共满洲反日总会党团书记和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开始投身并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任巴彦游击队政委。1933年10月领导创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并创立了与伪满洲国相对立的人民革命政权——东北民众反日联军临时政府。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1936年9月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1938年初,赴苏联。1939年6月,被苏军和共产国际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率部回东北作战。赵尚志一生极为坎坷,曾三次被捕入狱,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但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在袭击鹤岗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负重伤在昏迷时被俘。敌人对他进行突击审讯,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时年34岁。为了纪念他,1947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烈士出生地朝阳喇嘛沟村改名为“尚志村”。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予以平反并恢复党籍。199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把烈士出生地朝阳县王伦沟乡改名为“尚志乡”。赵尚志是一代军中儒将。他曾主办过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东北红星壁报》。他所撰写的《纪念红色的五月》文章,文字优美,又富有战斗性,是散文中的名篇。在戎马倥偬之中,赵尚志经常填词、赋诗、撰联、创作歌曲,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激荡着爱国主义情怀,著名词作《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歌曲《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的一朝》就是代表作。赵尚志是威震中外的抗日将领,苏联人民把他与苏联红军传奇式英雄夏伯阳相比,称赵尚志为“中国的夏伯阳”。赵尚志在东北抗联史上,与杨靖宇齐名,有“南杨北赵”的美誉。赵尚志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强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化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
郭俊卿:郭俊卿(1930~1983),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著名女战斗英雄。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郭俊卿是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因家境贫寒随父亲逃荒到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1945年8月,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军。在部队被评为训练标兵。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后任某机炮连党支部书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郭俊卿到部队后,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为人民服务就要服务到底。为完成党的任务,就要不怕流血牺牲。”1947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班长让她在4个小时以内,将一个命令送到30公里外的部队。天黑路险,她骑着快马在大山沟里奔驰,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返回的路上,马已累死,她背着马鞍,走了三四公里路回到驻地。在部队这个大家庭,她以深厚的阶级感情,热心关怀着战友们。平时谁有病,她帮助做病号饭;行军途中,她帮助同志们扛枪、背背包,抢救伤病员。一次行军路过没腰深的河,她带头将病号一个个背过河,而自己因受凉落下了妇科病。
尹湛纳希:尹湛纳希(1837—1892)蒙古族小说家。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出生于原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忠信府(今辽宁省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忠信府村)。其父是一位爱国将领和古籍收藏家﹑历史学者。尹湛纳希自幼从塾师学会了蒙﹑汉﹑满﹑藏文字,对蒙﹑汉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擅长丹青。他一生未出仕,青年时代常以文会友,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游历过内蒙古部分盟旗和国内一些名胜古迹,结识不少学者名流,这对他增长阅历,开拓视野,积累创作经验,起了积极的作用。尹湛纳希30岁以後,社会陷入动乱,家道中落。社会﹑家庭急剧的变动,使他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一方面为生计奔波,另一方面发奋著书立说,对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和探索。继续撰写其父未竟遗著《青史演义》,断断续续历经20年,终告完成,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和《红运泪》(未完成),以及杂文﹑诗歌等;并曾将《红楼梦》和《中庸》译成蒙文(已散佚)。《青史演义》,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计画写一百二十回﹐至元亡为止。现出版69回,前59回写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历史,後10回为斡歌歹即位後的历史。1980年在检查鉴定尹湛纳希的抄本中,发现补充旧章回的新30回。该书目前所存仍为69回。尹湛纳希在书中对成吉思汗及其将领﹑部属倾注了满腔热情,描绘了成吉思汗率诸将领统一各部的英雄业绩,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出12﹑13世纪蒙古草原的历史风貌。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人物形像。《一层楼》是尹湛纳希学习《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题材写成的长篇小说。《泣红亭》是她的姊妹篇。尹湛纳希的创作,为丰富民族文学宝库,促进蒙﹑汉文化交流以及丰富和发展蒙古族文学体裁和文学语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民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李光弼: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大炮发巨石猛击,还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退保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他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广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郁而死。
安禄山:安禄山(703—757),唐代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力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
史思明:史思明(703—761)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年间,史思明因为军功显赫而被授平卢兵马使。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权力极度膨胀,他率兵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揭开了唐后期中央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斗争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不久,史思明带领军队投降了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使,河北节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变,派人秘密监视。不巧的是,监视他的事很快被泄露了出去,史思明认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变。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派兵增援安庆绪,解除了唐军对邺城的围困。同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收编了他的队伍,回到了范阳黄袍加身,号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儿子史朝义和他的部下杀死。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