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概况:印江,古称邛江。印江是全国著名的书法之乡。印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之一,1934年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在这片土地上(涵盖印江、沿河、德江等地)创建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苏区,与红六军在印江木黄实现了伟大的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以农民运动的神兵为班底,组建了黔东独立师。红军在这土地上,洒下了热血、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独特的地理与悠久的历史,赋予印江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绿色的生态文化、悠久的佛教文化、红色的革命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而使这里成了一个高品位的综合旅游区。这里有“书法之乡”、“佛教圣地”、“土家族风情园”、“长号唢呐之乡”、“花灯之乡”、“傩戏之乡”、“生态休闲圣地”等众多美誉。 地名由来:唐代初期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改设“印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传从“邛江”改为“印江”,是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地方官员向皇帝呈报印江政况,皇帝一时没注意,把“邛”字认做“印”字,脱口而出。天子发话,金口玉言,于是中国历史写进了一个“印江”。 历史沿革: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713—741)之时,唐武德三年(620),建立思王县,治今县境东部,开元四年(716)置思邛县,治今印江镇甲山村。天宝元年(742),思王、思邛县隶宁夷郡。五代时属黔州。宋废思王、思邛2县,设朗洞和思堡,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改隶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废思邛县为邛水县。元代,印江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地,境内建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隶顺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隶湖广行省。明初为厥册蛮夷长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长官司。洪武年间改厥册蛮夷长官司为朗溪蛮夷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废思邛江长官司、朗溪司,设立印江县。清道光十年(1830),废朗溪蛮夷长官司,并入印江县。民国二年(1913),隶属贵州省黔东道。十四年(1925),废黔东道,由省直管。二十四年(1935),隶属贵州省第六行政区。三十二年(1943),隶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三十六年(1947),隶黔东南师管区所辖。1949年,设立印江县。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文化之乡: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浓浓的民族风情会令您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县民族陈列馆现藏王道行、周以湘、潘鸹臣、严寅亮、鄢师竹、魏经略、魏宇平、王峙苍印江“书法八大家”等的书法精品,无不显示着印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印江书法的源远流长。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