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沿河城区街道地图 ===
=== 沿河县资讯概况 ===
民俗风情: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饮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唱哭嫁歌、跳丧鼓等,具有纯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有载歌载舞、优美抒情、风趣诙谐的花灯;红灯万盏、一片缠绵、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气势挥泓,刚猛豪放的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高亢激越、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曲版丰富、急促明快、波澜起伏的“耍锣鼓”;结构规整、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的傩坛戏;动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泼灵巧的“打绕棺”;情真意挚、内涵丰富、催人泪下的“哭嫁歌”;声情并茂、粗犷有力,唱山歌与敲打乐紧密结合,功利性和娱乐性有机统一的“薅草锣鼓”;风格多样、美观实用、独具神韵的土家民居吊脚楼,都极具观赏研究价值。舍巴日和赶秋节,摆手舞和接龙舞、肉莲花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衍生的民间艺术让人如饮陈年老酒。此外,还有洪水朝天等神话传说,有针织挑花刺绣、木石雕刻、藤竹编织等工艺,有过赶年等节庆,保持着鲜明的土家民族风格和特色。
传统节庆:沿河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为二十八日)过,比汉族提前一天,叫过“赶年”。民国《沿河县志》载:“除夕祭祖先,有二十八、九行者”。至今很多土家人仍保持过赶年的习俗。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天要打扫杨尘,把室内和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腊月二十八要杀年猪,并将家里的一切器物洗涤干净。除夕,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全家吃“团年饭”。除夕夜,要在火堂里烧大树疙蔸,谓之“烧猪脑壳”,男人要在火堂边坐一通宵,谓之“守岁”。正月初一至十五为过年。正月初一黎明要放鞭炮“开财门”,早餐吃汤粑(汤圆),谓之“吃元宝”。这天男女老幼都身着盛装娱乐,到祖坟山扫墓“拜年”。初二至十五要给亲友拜年,有“初一祭家神,初二拜丈人(岳父)”之说。正月十四,要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还要“焰毛虫”、“爆疙蚤”。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晚上要在房前屋后插香烛,谓之“向阳灯”,有“三十晚上的火,十四晚上的灯”之说。还要炒葵花、包谷花,谓之“炒瓦虱”,男女青年要下地“偷青(葱蒜等)”互相拍打嬉戏,谓之“拍油烟”。正月十五,早餐要吃糯米包子,谓之“吃大元宝”,晚餐要备办酒肴祭祀祖宗,谓之打发老人。晚上闹完灯(花灯、龙灯等)后,要送灯。除了过赶年还,还有牛王节、六月六、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
衣食住行:
服饰:沿河土家人从前的服饰,男女一式,有衣有裙有头巾,上以彩绣装饰,男女老幼都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花边衣,一年四季头包青或白帕子。后来,衣裤式样有所改变。男性穿对襟短上衣,裤以白布上腰,裤脚肥大,腰系短围腰,白布滚边,上绣栏杆花纹装饰,脚习惯穿白布袜,头仍包青布或白布帕子。女性仍穿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花边衣,姑娘穿滚边挑花排子衣,中年妇女衣襟角上缀两颗铜扣;裤为花边裤,裤脚肥大,膝盖外侧绣“蝴蝶戏花”或“双风朝阳”、“野鹿含草”等圆形图案。闺女普遍用红头绳扎长辫子,耳戴圆圈式大耳坠。妇女头发习惯盘龙髻(巴巴髻),插大小不同的巴耳花、片子花、围针、过桥等银花枝;胸前右开襟处戴一挂长牙签;手指戴银戒指,手腕上戴银质扭丝或空心手镯;脚穿花边鞋,习惯缠蓝布或青布裹脚;头仍包青布或白布帕子。
饮食:沿河土家人的食物多为自产。食粮以稻米、玉米作主粮,麦、薯、荞、粱、胡豌豆为杂粮;蔬菜多青菜、白菜、萝卜;食肉以猪、牛、羊肉为主。喜吃鼎罐饭、糯米糍粑、糯米甜酒(叫耢糟,也有用嫩糯包谷或小麦做的)、大锅豆腐(菜豆花、渣豆腐)、辣椒、油茶、火炕肉、砣砣肉、大片肉等。喜喝包谷烧(用玉米酿造的白酒),以碗作杯。沿河土家人有“吃新”的习惯。麦子黄要吃新麦粑,黄豆黄要吃新豆腐,包谷黄要吃新包谷粑,稻谷黄要吃新米饭和打新糯米糍粑,荞子黄要吃新荞面或新荞粑等。每“吃新”要先祭祖宗。
居住:沿河土家人多同姓聚族而居,少数村寨为异姓杂居,以姓氏或地名作村寨名。一般一家住一栋房,多选择依山傍水,座北向南或座南向北地势建房。木房多五柱八瓜或七柱十二瓜,一般建长三间,人口多的建长五间,较富裕人家建四合院。若地势依山,多建“吊脚楼(干栏)。房屋居中一间为堂屋,设香火(神龛)供祖先及诸神位,专作祭祀祖先、办理红白喜事、迎宾客等用。左右两间,从中柱直过,用木板或竹条隔成前后两小间,前小间设火铺(堡),火铺中为火堂,火堂上悬炕架,供熏食物用。后小问为卧室,长辈居左,小辈居右,兄弟分居,则兄左弟右。卧室上装修木楼或竹楼,作存放粮食用。房前为院坝,也是晒坝。一般畜圈、厕所共用,建在房屋侧,也有建在院坝一角或屋后的。有的在正房两边建厢房(叫三合头),厢房略低于正房,有的在正房两头建“马屁股”(或叫磨角),接成偏房,一头安装碓、磨和堆放家具、柴草,一头建牛栏、猪圈。
行路:沿河土家人世居山区,山区多曲折崎岖的羊肠小道,从前外出大多是步行,乌江沿岸也有坐(乘)船的。轿子用竹篾条、绳子相系而成,有蓬和踏脚,中穿竹杆,谓之“滑干”。运输习惯背负,背负工具有大小不一的背篓、背篼、背桶、背架、背带、背笮等。平坝地区,运输也有挑的习惯,挑的工具有扁担、纤担、粪桶、水桶、箩篼等。
婚嫁:沿河土家人的婚俗习惯。凡求婚的男家,先要请媒人拿着礼物前往女家去“提亲”,第一次若女家收了礼,表示可以开这门亲,还要男家请媒人再次提亲,到第三次女家才“放话”(允亲)。随即由媒人带领男方及其生庚年月、礼物到女家烧“准香”(递书子)定婚。此后男方每年春节都要到女家拜年“恒亲”。男女双方长大成人后,男家要求结婚时,征得女家同意后再备礼去烧“大香”,第二年又备礼和“庚贴”去女家“请庚”,女家才将女儿的生庚年月写给男家去择定结婚佳期,并于次年端阳节男家带着礼物到女家去送“年月”(嫁娶日期)。从此,女方将头发从顶心分一发路成两片,在脑后挽起“巴巴髻”,表示即将结婚前半月,新娘要开声哭嫁,一直哭到“花圆洒”(女方出嫁日)。先哭父母、哥嫂、弟妹,再哭亲朋,母亲、嫂子要陪哭,村寨上要好的姑娘一直陪伴新娘至出嫁日。除家人外,被哭者要送钱给哭者姑娘。婚前男家要给女家牵“礼猪”。娶亲前一日,男家要派迎亲队伍,带着彩礼,抬着花轿,吹起唢呐,敲锣打鼓,前往女家迎亲。迎亲队伍一到女家,女家就把大门关上,由领队人说“四言八句”,行“栏门礼”后,女家开启大门礼让迎亲者进堂屋行“奠雁礼”。第二天早晨,新娘出亲要举行“辞堂礼”,由其哥背上轿,女家“送亲客”封轿门(贴轿封),退轿出大门后再掉头由迎亲队伍抬走。迎亲队伍抬着新娘、嫁妆回至男家,先要“回车马”,再抬进堂屋,由圆亲婆将新娘牵出轿与新郎拜天地,入洞房吃“交杯酒”。接着男家迎接宴请女家“送亲客”。“送亲客”离开男家新郎要放鞭炮送行,直至送到村寨口,途中“送亲客”要送钱给新郎。宾宴前,新郎、新娘要“出拜”,男方亲戚要送“拜钱”。晚上,村寨上的青年要“闹洞房”。次日晨,新郎、新娘要给长辈“拜茶(蜂糖茶)”(跪拜献茶),长辈要送给新郎、新娘“茶钱”。婚后第三天,新郎备礼陪伴新娘到娘家去“回门”。新郎要敬拜岳父、岳母,岳父、岳母要打发新婚夫妇钱和物。新郎、新娘“回门”后于当天一定要赶回男家。
生育:沿河土家妇女生育,把分娩谓之“检生”。临产时,在秘室请“检生婆”检生,要把房门、窗户掀开一线缝,把室内的箱子、柜子打开,好让投胎的魂魄进屋,使胎儿尽早降生。产后要用锁倒锁在门扣上,以防将产妇的奶带走。婴儿出生后遇到第一个来家的人,叫“缝生人”,一定要请他用餐,否则小孩以后吃穿不好。产妇分娩后,其丈夫即抱鸡(生男抱公鸡、生女抱母鸡)去“后家”(产妇娘家)报喜。产妇自分娩之日起,要在家坐40天,叫“坐月”,只有满月后,方可出房门。“坐月”第10天,“后家”要邀约亲朋前来送“月米”(又叫搭锅),给产妇送来鸡蛋、糯米、面和给婴儿送来帽、衣、鞋、围裙等;产妇家要打糍粑、办“月米酒”(筵席),宴请亲朋,款待三日。产妇满月后,要背子回娘家,让娘家人看望,叫“出行”。出门前要用锅烟灰在婴儿前额抹黑点(叫戴铁帽)以辟邪。路上,母亲手拿两个熟鸡蛋,还要点着一根用青布搓成的火绳,过桥或过河时,要喊孩子的名字,以防婴儿落魂。如果青年男女婚后多年不育,同村寨人要互相邀约,于八月中秋夜下地偷冬瓜送给不育夫妇。瓜偷来后,由一人学婴儿哭数声后,送上冬瓜,不育夫妇将冬瓜抱回家,不放油盐,煮熟而食,以示得一冬瓜儿。不育夫妇若以后生了孩子,要以酒谢偷瓜人和被偷瓜人。
丧葬习俗:沿河土家人的丧葬,对死老年人,很讲究。老人病危,小辈要在病榻前守护,等待“送终”。老人死后,调头移位,先在其脸上盖一张白纸,在尸体下点一盏菜油灯,立即煮一碗米饭(落气饭)供在尸体前,插上香烛,烧纸钱(落气钱)、放鞭炮,小辈环尸哭泣。然后,家人用柏枝煎水,用1尺2寸洁净白布给死者“抹身”(前后抹三把),洗尸水要少许浇于死者子女身上,以示继承老人福份。接着将死者穿上三件或五件、七件、九件衣裤,头包青丝帕,脚穿老鞋(专为死者做的鞋),腰系裤带(按死者享年,用1年1根线结成),身盖老被(专为死者做的小被),脸上盖上草纸,直至入殓。若死者系传染病致死,要用煮熟的鸡蛋塞嘴,以免传染后人。出殡前一天,亲朋好友要前来吊孝,送纸、老被、丈布、羊等。丧家要杀猪宰羊祭奠亡灵,办酒席待宾客。晚上,巫师举行仪式,招魂(又叫接灵)和“成孝”。招魂是由死者的儿子手拿灵幡,跪在灵堂前接魂。成孝,是死者的儿子在灵堂用头顶着装有白布孝帕、孝衣的茶盆,按亲疏和送礼轻重将孝帕、孝衣分发给亲朋(死者的长辈、长兄不发)。成孝后,孝男孝女戴孝(头包白布帕子,并拖一幅于背心),穿孝衣,亲朋包孝帕唱孝歌,闹灵堂,通霄达旦。出殡的早上要举行葬礼。由巫师主持发丧,做上山道场后,鸣放鞭炮起灵,孝子们抬着灵牌(位),手拿魂幡和全笼幡伞走在丧的前面,丧夫抬灵柩在后面,亲朋随行送葬。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鸣鞭炮,放黄烟,在灵柩前沿途丢“引路钱(又叫买路钱)”,在交叉路口烧一束死者睡过的铺草。若葬期犯“重丧”,还要用稻草做个假人埋在离墓地120步远的交叉路口。灵柩抬到墓地后停在墓井边,由巫师烧“望山钱”(按死者享年,以一岁一张白纸做成)后,将灵柩放入墓井,用罗盘拨定柩向。孝子们打开棺材“清棺”,扶正尸体,让亲人们最后见死者一面后,盖严棺盖。阴阳先生脚踏棺材,举行人葬仪式,手端一盘米,让孝男孝女们吃米,以赶死者的寿命,后由一孝子一只脚跪在棺盖上手拿锄头挖三锄土下炕,并把锄头从头顶上向后传给其他孝子。然后众人堆土砌石,垒坟,在坟上插上全笼幡伞,并鸣放鞭炮,以示安葬。安葬完毕后,孝子将灵牌、魂幡抬回家中,由阴阳先生安灵。从当晚起,孝子们要按死者享年,用稻草结成一年一节的火把,在死者新坟前连烧3夜,最后一夜,要叮嘱亡魂留下火种。死者安葬后还要“烧七”,即每七天要请巫师烧钱化纸祭奠一次,一共七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不在家里死亡的人,遗体不抬进屋内,而在屋外搭棚入殓。12岁以下儿童死亡,不举行葬礼,死后投入深坑、江河或埋在荒野之地。
信奉:祭祀土王沿河土家人把族中的土王、首领和显赫一时的人物当神崇拜、祭祀,为他们修建庙宇,如在村旁建“三抚庙”、“土王庙”、“土主庙”等,供世代祭祀。敬奉祖先土家人历来认为,祖宗是崇高的家神,敬奉祖先可消灾免难,子孙昌盛。每家堂屋香火(神龛)都供奉祖先神位,叫“家龛”,供祭祀。每逢除夕、正月初一和十五、端阳节、七月半等节庆,都要陈盛馔,焚香烧纸大祭,每逢祖父母、父母生忌日或尝新,吃佳馔也要大祭。笃信土老司(端公)凡是为消灾灭祸、祈嗣延年、长命富贵等,就请土老司冲傩,向傩神祈祷。有了儿子要请土老司给儿子保命、度关;生了病要请土老司解冤消灾;无子要请土老司祈嗣;无钱要请土老司求财等。土老司按其许愿情况,以跳神(扛神)、打太保、大傩等形式还愿。还愿时,土老司头包红巾,戴观音佛冠,身穿法衣,腰系八卦罗裙,右手执铁柄铁环师刀,左手执牛角,肩搭牌带,敲锣打鼓登场,或吹牛角,或歌或舞,起立拜跪,旋转如风,口唱有关九奉老爷、二分土地、三抚老爷、伏羲(傩神)兄妹、山王地主、八庙老祖的神歌。
行政区划:沿河行政区划,在隋务川县设乡,时设归义、楠木2乡。宋代设城、堡、镇。元设图甲。沿河祐溪长官司原辖三图,即水东图、卜龟图和甫南图。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甫南图拨属酉阳州,沿河祐溪长官司只辖水东图和卜龟图2图20甲。道光《思南府续志》载:“水东图:一甲舟门、草坝、黑巷子、席家坡、田家坡;二甲大茶坪、吴家寨;三甲黑踏堡、龙井、黑水场;四甲木杨岭、斑竹屯、居园;五甲天井、沿河司;六甲水田坝、汪家沟、黄竹山、东流口;七甲沿河司、崔家村、沙子场;八甲土陀坝、坝头、米溪、瑰岩;九甲虎狼溪、鸾塘、白泥、板场坝;十甲兼花甲何家沟、东流口、跳金磊、楠木园。卜龟图:一甲官州、白马岭、吴家湾、大士塘;二甲练溪;三甲丫溪、新射头、泉口寺、斑鸠溪、羊岩底、土城;四甲木杨岭、细草池、钱家岩;五甲鹿溪、摩坨底、斑竹坝、大丛、土城坝、苦竹坝、鸾塘、干溪;六甲后溪、叶家寨、黑虎寨;七甲木子岭、斑乍岭、萧家沟、沙坝;八甲官庄、蔡家沟、金竹园、水田坝;九甲下坝、大界头、野猫塘、三角塘、菖蒲塘;十甲兼庄甲泉口寺、石坟坨、金竹山、骡子岩、南客寨、中辽、十二盘、马蜡溪、银子溪、大宅头、大水溪、官州、侯家山、张家坝。”,民国5年(1916年)废图甲为区保,县下设区、保、甲;民国20年(1931年)改保为乡镇,县下设区、乡镇、闾邻;民国27年(1938年)改乡镇为联保,县下设区、联保、保、甲;民国30年(1941年)省后坪县,其东部并入沿河县后,全县区划为6个区,24联保;民国31年(1942年)减区,复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区划为1个区,24个乡镇。民国32年(1943年),施行新县制,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25个乡镇。直辖区署驻县城,辖沙子、隘口、黑獭、黑水4个乡和和平1个镇;上坝区署驻上坝,辖淇滩、甘溪、晓景、中界、谯家、铅厂、夹石7个乡;官舟区署驻官舟场,辖妙坝、永祥、官庄、板场、七格、思渠、黄土、毛渡8个乡;洪渡区署驻洪渡,辖隘门、客天、后坪、王坨、塘坝5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保为村,改甲为组,县下设区、乡镇、村、组,全县区划为10个区,25个乡镇;1953年调整为10个区,112个乡镇;1956年调整为9个区,68个乡镇。1958年组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县下设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全县区划为9个区,64个社镇;1959年改区为公社,改公社为管理区;1961年复改公社为区,改管理区为公社,全县调整为9个区,35个社镇;1963年调整为9个区,62个社镇。1984年政社分设,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组,全县区划为10个区镇,61个乡镇。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1994年全县区划为10个镇和和12个乡。2009年,全县共22个乡(镇),即和平镇、沙子镇、谯家镇、淇滩镇、夹石镇、官舟镇、土地坳镇、思渠镇、客田镇、洪渡镇;黑水乡、黑獭乡、中界乡、晓景乡、甘溪乡、板场乡、泉坝乡、中寨乡、黄土乡、新景乡、塘坝乡、后坪乡。下辖382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6个社区,3650个村民组。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文化遗址: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群:沿河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沿河县境内的黑獭乡、洪渡镇。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乌江彭水水电站工程建设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电站水淹区贵州沿河县境抢救性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群7处。此次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窑址、灰坑、墓葬、沟和石器加工场所等大量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大量遗物。7处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县北部的洪渡镇和黑獭乡,隔江与重庆市酉阳县为邻。其中洪渡中锥堡、黑獭大河嘴、李家坪、神坝等遗址地层堆积较厚,遗迹和和遗物较丰富。
洪渡古墓群和汉砖瓦窑群:从1989年以来,在洪渡发现了大批汉墓群和汉砖瓦窑群。以洪渡镇为中心,西至后山坡,东到乌江、洪渡河岸,南至四方石村,北至王坨一带,有大小几十座砖石结构的汉墓群和汉砖瓦窑群。洪渡丰产坝汉砖窑址群(汉代):共发掘汉砖瓦窑6座,出土大量汉砖瓦、瓦当、陶俑像、陶球、陶拍和少量青铜器。洪渡大坝田和洪渡古窑址(汉、明):清理东汉、明代窑址7座,出土文物有板瓦、简瓦、瓦当、砖和花纹砖数件。1989年4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与县文物工作人员对大坝田村汉砖瓦窑一窑作了试掘,有窑壁、火膛、窑底及壁外烧结土层。窑壁高0.5~1.5米,南北宽约2.3米,排水沟深0.8米,内存绳纹板瓦、筒瓦、花纹砖等堆积物,并出土有窑拍,泥摸2件孤品。窑群四周散布残损的汉花纹公母榫砖,绳纹筒瓦、板瓦、瓦当等。洪渡窑址中出土的汉砖瓦与汉墓出土的砖瓦相同或相似,说明当时汉墓使用的建筑材料为此地所造。就整个乌江流域发掘的汉墓来看。它使用汉砖的情况也与洪渡出土的汉砖瓦相同或相似。洪渡古遗址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洪渡古墓群(汉、宋清):出土的文物有五铢钱、陶壶、陶罐和陶盆等残片,有丰富的石刻图案(几何形、动物、植物)等图案的墓门、护墙、墓室横梁。此外,在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宋墓和明、清墓。洪渡大坝田和洪渡古窑址(汉、明):清理东汉、明代窑址7座,出土文物有板瓦、简瓦、瓦当、砖和花纹砖数件。四、洪渡古墓群(汉、宋清):出土的文物有五铢钱、陶壶、陶罐和陶盆等残片,有丰富的石刻图案(几何形、动物、植物等图案的墓门、护墙、墓室横梁。
思州古城遗址:唐思州古城遗址位于沿河县城乌江东岸,建于隋,完善经营于唐、北宋,文化风格是唐城。《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新唐书》、《贵州通志》等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至今仍然能够得到丰富的确切的实物佐证,古石板街、古码头、古城护城河、古城内外城墙等,遗迹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在几处思州(州、土司、府)古城中,最珍贵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最大的是位于今沿河的唐思州古城。不仅是因它最古老、年代远久而愈珍贵,而且因它是古代乌江流域开发史上最辉煌的时空片段,是古黔中文化的主要形成与发散中心,是贵州行省形成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不仅对于当前研究西部大开发有重要意义,保护和综合利用好它,甚至对贵州、西南地区都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盛唐时期的思州,辖区包括今沿河、务川、酉阳、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总面积20000平方千米以上。从辖区面积、交通区位、战略地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考察,思州都是当之无愧的黔中首郡。今贵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銮塘书院”创办于唐宋时期的思州,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名茶“思州茶”也成名于唐代思州。《茶经》、《贵州通志》等史料上有记载。思州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今沿河历史上一直是巴楚黔中地、秦黔中郡、唐黔中道的核心区域,是盛唐黔中首郡——思州的治所;古务州、宁夷郡治于今沿河;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于今沿河所置务川县,历隋、唐、五代、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迁治今务川,治于今沿河长达519年。隋务川县衙应在今坪上报恩寺。这一带是古务川城的核心,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东有桅台坝作军事堡垒,东南有东山之险,西有观音岩和乌江可据,北、东、南三面均有护城河遗迹,不城自固,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在此修建为报恩寺,民国时期为和平镇镇公所。桅台坝、东山、花园坡、观音岩、乌杨树沟、廖家嘴、龙砸嘴、三重桥、天生桥、鱼洞沟等地名古韵悠悠;廖家嘴码头在唐代是忙碌的思州码头;田坝与思州田氏有历史渊源;周家坨、王家朝门等地名记录了古城明清时期文化的兴盛,周家自周述谦于清咸丰癸酉(公元1853年)中进士,周氏一门先后出进士、举人四名,王氏自王有道于明万历间中举后出进士、举人近十人。今河东粮站是原民国沿河县署,门楼尚在,它也是唐思州遗址和元沿河安抚司故址。思州署衙基础依稀可辨,北面、东面护城河及古城墙遗迹尚存。从现存遗迹可推测,唐思州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其形、其神颇有几分汉未央宫乃至唐长安城的韵味。今河东古城尚有黑巷子、周家坨两条保存完整的古石板街,它们应是唐思州城的重要主干街道,经宋、元、明、清,见证着古城千余年的沧桑。盐会堡、盐会路、官店街、万字号等古地名诉说着古城的商业特色和曾经拥有的繁华。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