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平安城区街道地图 ===
=== 平安县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平安县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平安镇是海东行署、平安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湟水南岸。人口4.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少数民族。面积106.9平方千米。辖白家、沈家、窑房、杨家、西营、西村、中村、南村、大路、东庄、上庄、张家寨、上滩、红岭、东村15个村委会和变压器厂、棉纺织厂、地质九队、有色金属七队、地质部基地、一七四处、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1个居委会。始建于民国,原称平中驿镇,由西宁县所辖,1946年隶湟中县。1949年沿旧制设平安乡,1958年为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更名为平安镇。石灰窑回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8.5%。面积80.4平方千米。辖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窑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麻、处处尔沟、红崖14个村委会。始建于民国时期,原称唐隆台乡,隶属西宁县。1946年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一区辖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辖地。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石灰窑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称石灰窑乡,同年8月改设石灰窑回族乡。三合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等。总面积74.5平方千米。辖张其寨、骆驼堡、东村、西村、冰岭山、新庄、三合、条岭、索尔干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强乡,1953年改为三合乡,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称三合乡。古城回族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41.4%。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壁、北村、且尔铺14个村委会。沿旧制于1953年改设古城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古城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设古城乡,同年8月改设古城回族乡。小峡乡位于县境西端,湟水河南岸,路县府驻地25千米,距省会西宁市10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蒙古族等。总面积73.1平方千米。辖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平安县。制设小峡乡。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复设小峡乡。寺台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总面积89.8平方千米。辖仲家、新安、湾子、寺台、翻身、庄廓、窑洞、邦业隆、瓦窑台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属高强乡辖地(后改三合乡),1953年从三合乡析置寺台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0年由三合公社析置寺台公社,1984年改设寺台乡。沙沟回族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9万,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50%。面积89.9平方千米。辖石沟沿、大寨子、树尔湾、沙沟、芦草沟、侯家庄、中庄、桑昂、牙扎、四方顶10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新庄尔乡,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沙沟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设沙沟乡,同年8月改设沙沟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7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5%。面积74.1平方千米。辖硝水泉、槽子、米子湾、井尔沟、黄鼠湾、永安、洪水泉、沟滩、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马圈、拉树岭15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洪水泉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后改三合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分设洪水泉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4年,改设洪水泉乡,同年改设洪水泉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1.6%。面积68.8平方千米。辖上郭尔、堂寺尔、下郭尔、上马家、清泉、下马家、河东、李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观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为新庄尔(沙沟)乡辖地,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0年从沙沟公社析置巴藏沟公社,1984年设巴藏沟乡,同年改设巴藏沟回族乡。2000年,平安县辖1个镇、3个乡、5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平安镇48715人、小峡乡10183人、三合乡6391人、寺台乡5462人、洪水泉回族乡6429人、石灰窑回族乡7149人、古城回族乡10056人、沙沟回族乡8632人、巴藏沟回族乡3849人。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小峡乡、三合乡,分别设立小峡镇和三合镇。2001年底,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5个居委会、110个村(牧)委会。平安镇驻平安,辖5个居委会(乐都路、海东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4个村(牧)委会(张家寨、东庄、上庄、大路、东村、中村、西村、南村、杨家、窑房、沈家、白家、西营、上滩)。小峡镇驻下店,辖12个村(牧)委会(石家营、上红庄、下红庄、上店、下店、三十里铺、王家庄、红土庄、百草湾、柳湾、西上庄、古城崖)。三合镇驻三合,辖9个村(牧)委会(张其寨、骆驼堡、东崖头庄、西崖头庄、冰岭山、条岭、祁新庄、三合、索尔干)。寺台乡驻寺台,辖9个村(牧)委会(仲家、新安、湾子、翻身、寺台、庄廓、窑洞、帮业隆、瓦窑台)。洪水泉回族乡驻井尔沟,辖15个村(牧)委会(硝水泉、槽子、糜子湾、永安、洪水泉、沟滩、井尔沟、韭菜沟、北岭、阿吉营、沙义岭、永固、拉树岭)。石灰窑回族乡驻石灰窑,辖14个村(牧)委会(下河滩、石灰窑、业隆、唐隆台、黎明、上法台、上唐隆台、尧庄、下法台、阳坡山、石挂寺、宜马、处处尔沟、红崖)。古城回族乡驻古城,辖14个村(牧)委会(总门、山城、角加、木场、古城、扎门、六台、牌楼沟、黑林滩、新庄尔、沙卡、石碑、北村、且尔甫)。沙沟回族乡驻沙沟,辖10个村(牧)委会(石沟沿、大寨子、沙沟、桑昴、芦草沟、树尔湾、侯家庄、中庄、牙扎、四方顶)。巴藏沟回族乡驻索家,辖13个村(牧)委会(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上马家、清泉、河东、李家、下马家、索家、巴家、上星家、下星家、尔官)。2005年,平安县辖3个镇、1个乡、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寺台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2006年8月,平安县撤销寺台乡,并入三合镇。
区域概况: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都,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为海东地委、行暑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101°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间。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八乡一镇。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平安镇,邮政编码:810700,电话区号:0972。平安县于1979年5月12日建制,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中游南侧,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东与乐都县相邻,西与湟中、西宁市毗连,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北与互助县隔河相望,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辖6乡3镇111个行政村,共有汉、回、藏、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4%。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之间。2004年底人口11.16万,国内生产总值9153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391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73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2元,总播种面积10349公顷,粮食总产17712吨,油料总产7902吨。地方财政收入2882万元。平安县也是海东地区交通运输业的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等齐全。兰青铁路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兰西高速公路横穿县城全境,临平一级公路和平安至互助县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有铁路转运站一处,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30万吨以上。县城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沈阳、成都等航班。每日运送旅客的班车达100余班次。平安火车站就在县城中心,接送旅客十分便利。平安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宛如仙境,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座落在此林区,还有建于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平安县城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3.6平方米。从历朝历代的历史来看,平安地区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安现辖区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600余人进驻平安镇南村,1949年9月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尧、古城、巴藏沟等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即现在的6乡3镇。
历史沿革:平安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平安县自古号称“血泪之城”。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护羌校尉便驻守在这里。宋代筑有宗哥城,喃厮罗以之为都建立地方政权。明洪武十九年(1368)设平戎驿,嘉靖元年(1522)建平戎城。清代改为平安镇,其名沿袭到今天。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清改名为平安镇,属西宁县。平安县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1946年平安镇划归湟中县。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委。1978年从湟中县析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正式成立于1979年5月12日。1996年底,全县辖平安镇和小峡、三合、寺台、洪水泉、石灰窑、沙沟、巴藏沟、古城8个乡,111个行政村。其中沙沟、洪水泉、古城、石灰窑、巴藏沟5个乡改为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县辖1个镇、3个乡、5个民族乡。平安县全县东西23千米,南北33.6千米,海拔2100-23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境南附中伊山顶峰4466.7米,最低点境东张家寨河湾2066米,年平均气温0.3-6.8度,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间。全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羌、土、黎、白、苗、壮、侗、土家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4%。兰青铁路、兰(兰州)西(西宁)高速公路、109国道、省道平化路、平(平安)阿(阿岱)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县内,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有年吞吐量20万吨以上的平安铁路货场,县城距西宁曹家堡机场8公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地夏宗寺,省级文物单位、西北地区特色建筑洪水泉清真寺远近闻名。平安县是西宁市的卫星城市,古西宁八景之一的峡口,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地,峡口所在的平安县,1979年设县,并成为海东行署所在地。在古代历史上平安一直是和西宁唇齿相依。也是西宁通往内地最重要的驿站。不道平戎驿,风光隽可人。绿杨临水润,红叶染霜匀。俗俭民衣褐,天寒屋积薪。晴川鸭头碧,随处浣征轮。这是清代诗人斌良所作的《平戎驿》,平戎驿就是平安驿,也就是现在的平安县。这首作品是他出任西宁道路经平安时所写。西宁不论是文化角度还是军事经济等角度,都是举足轻重的地方。西宁包括附近县镇村落的地名多有“营”字也说明了西宁屯兵的历史。西宁城的源头大概就是从屯兵开始。在往上,西宁的源头在哪里?就像那首《黄河源头》唱到的一样: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牧羊汉子的酒瓶里……,平安县在古代历史上最早叫安夷县(自汉神爵二年建县至北魏废,先后历经386年)。海东地区河湟谷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有了这样一个传递春秋,传递音信,传递平安的驿站,这方地域在漫长的岁月里担负了特殊的使命。河西走廊一旦因故阻塞,此地就成了丝绸南路青海道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成了历代帝国安边抚夷的要塞。平安县是唐蕃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织融合神奇又多彩的钮结;在西部高原,作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谷地,这里也是古代文明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于它处在历史地理的重要关节,就注定着必将成为风云际会之地,被载入历史典籍,一次又一次扮演了边关重驿的角色。在平安这个美丽多彩的纽结上,积淀着多种文化的瑰宝,闪耀着多民族文明的辉光。西来的风,东来的雨,熏陶滋润了这一方土地,文化的血脉在这里流转跃动,催开了一朵又一朵艺术之花,装点了古驿的风情和古驿人们的生活。全长近一公里的平安县文化长廊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整个文化长廊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汉、藏、回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立足平安,面向青海,展现灿烂文化,勾勒出了一幅“唐蕃古道”、“丝绸南路”的历史画卷;史前的彩陶,羌女牧羊,吹拉弹唱等一座座文化雕塑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和睦一家的历史画卷。曾蒙蔽了多少历史烟尘的古驿,现已成为湟水岸边一颗璀璨明珠,日益放射出耀目的光彩。平戎驿是它过去的名字,西风古道上曾经传递过,中原与西域悲壮千古的岁月……,这是一位河湟诗人的咏叹。湟水奔流,昼夜不舍。河岸上,一个古老驿站守望在岁月深处。鼙鼓烽火,羌笛胡笳,炊烟牧歌,社燕秋鸿,演绎了一阕宏大的时空交响。而它在古道边默默地经历和见证了这悲壮雄浑、苍凉峻厉的沧桑岁月。
经济贸易: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区,还有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使游人流连忘返。平安县地处湟水河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新型城郊经济产业,使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日趋丰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4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建筑产品生产、酿造、食品为主的产业格局。二OOO年国民生产总值2.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30万元,第二产业6808万元,第三产业1.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5亿元。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主要品种有矿泉水、石膏、钙芒硝、花岗岩、透辉石、黑云母、磷铁矿、岩金等。
商业贸易:平安县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平安县十余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平安观光旅游、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展宏图。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