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灵璧城区街道地图 ===
=== 灵璧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宋哲宗元祐(音右,you)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璧镇置零璧县,县名仍用镇名(镇名由来无考),同年七月复为镇。七年二月,零璧复为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璧”为“灵璧”,沿用至今。历代县治,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过短暂的变迁外,其余都设在灵城镇(原灵璧镇)。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属南京。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中华民国元年(1912)四月废州设县,本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置道,属淮泗道。十六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安徽省设十个行政区,本县属第六行政区。二十四年改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本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本县属第六专署。三十四年,安徽省设九个行政区,本县属第四行政区。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本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为滁县、宿县专区,本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后又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现为宿州市),隶属关系未变。2000年,灵壁县辖13个镇、8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长集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灵西乡、虞姬乡、向阳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51325人,其中:灵城镇57730、韦集镇46373、黄湾镇44831、娄庄镇43492、杨疃镇63077、尹集镇65032、浍沟镇44860、尤集镇47876、下楼镇61431、朝阳镇67481、渔沟镇59036、高楼镇63582、冯庙镇67189、向阳乡37589、长集乡26848、朱集乡38699、大路乡35571、大庙乡45219、禅堂乡45244、虞姬乡41985、灵西乡48180。2004年,灵璧县乡镇由21个调整为19个。共有524个行政村(另一数据为514个)、4个居委会。2005年2月,正式调整乡镇区划,撤销灵西乡、长集乡建制,分别并入娄庄镇、灵城镇。灵壁县辖13个镇、6个乡。2005年,灵壁县进行行政村区划调整。
奇石之乡:灵璧石的特点是具备“声、形、质、色、纹、意”六美。独特的音响美灵璧石质细腻,坚如贞玉,扣之拂之有“玉振金声”之美称。“声”是灵璧石的产要特点,它“声如青铜,余音悠长”。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外播出的“东方红”就是用编磬演奏的。灵璧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赏石的民族记载。宋明两代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灵璧张氏园亭记》、《灵璧石考》等一大批赏石文献,形成了东方爱石文化,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经过科学分析、研究出了许多用于医疗保健的砭石产品。砭石的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内照射指数为0.043,外照射指数为0.044,分别是国家标准GB6566-2001规定限量的1/23和1/30。有害物质含量(单位:微克/克)铅(Pb)为1.25、镉(Cd)为0(未检出)、铬(Cr)为3.65、汞(Hg)为0.01、砷(As)为0.2,远远低于国家标准GB7916-1987和GB18584-2001规定的限量(以上所做检测,结果均对人体无害,符合国家绿色环保要求)。灵璧(天宝艺苑)砭石还通过了欧盟有害物质限量指令(RoHS,2002/95/EC)检测。用户可放心使用。物性检测表明灵璧(天宝艺苑)砭石的结晶颗粒度小于0.03毫米,摩擦人体一次产生的超声波脉冲事件次数为3708次,远红外辐射频带波长超过15微米。属于品质最高的3A级砭石。所以灵璧(天宝艺苑)砭石可以放心使用。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掀起了赏石热,灵璧人也加入了采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在大会举办的奇石展评中灵璧石获奖21块,位居世世界100多个国家之首,灵璧石真正成为“天下第一石”,为此奠定了灵璧石在国际观赏石中的地位,成为世界收藏家的首选。
历史人文:灵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又有“一美,一‘丑’,一奇”之说,灵璧的三件宝:美的是虞姬,奇的是灵璧石,那“丑”的,便是钟馗。钟馗画,作为灵璧三件宝之一,享誉国内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灵璧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灵璧大地到处闪耀着中华古文明的辉煌。城北有刘邦大败项羽地——霸王城,城南有韩信瞭望台——金、银山,城东南存有垓下古遗址,城东有霸离铺、虞姬墓。虞姬墓几经整修,扩其旧制,增设新观,已成为环境幽美、声播遐迩的名胜景点。无数中外名人、游客仰姬高风,纷至沓来,吊祭英灵。此外,还有三山汉墓群、磬云山摩崖石刻等古迹,令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灵璧石:灵璧石居全国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集皱、瘦、漏、透于一体,以色、形、质、纹等储美而扬名,享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之美称。其石质坚贞,其姿千种,其形万状,或沉倚伟岸气势雄浑,或各显神态风姿绰约,或晶莹温润风采迷人,或玲珑幽遂妙趣无穷,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珍藏。在’99昆明世博会上,灵璧石荣获金奖3枚,银奖6枚,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钟馗画:钟馗画,一般特指安徽省灵璧县所产的终南山下陕西西安户县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画像,传说可以镇邪消灾。并认为上方要加盖篆印“灵璧县印”才有效。灵璧传统钟馗画经过长时间民间艺人的传摹和创新,受杨斐、龚开、高其佩等文人画的杂糅,而改变但是虽然都称为灵璧钟馗画,但是正宗传统的的灵璧钟馗画为工笔重彩钟馗画。灵璧传统钟馗画,是中国意象式艺术的一种典型,它保留着中国传统深层精神的艺术形式,是大有值得发掘并传承的中国艺术宝藏。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里就写道:“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环脱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而吴道子所在的年代为唐代,明清时代才出现水墨文人画。却失去了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之真、之美。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公元1915年,画家翟光远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膺金奖(世博会前身),在解放前夕,民间画师韩本贵绘制的《百馗图》在上海《申报》上刊登,近年来,著名画家孙淮滨先生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全国“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评选活动”中,又授予孙淮滨“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称号。他的钟馗画作品被评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2009年10月,孙淮滨先生钟馗图被评为“新中国国礼”,他也被评为国礼艺术大师。自唐代起,灵璧人始画钟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浸润,至2003年,灵璧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称号。灵璧画也被称为画中“活化石”。灵璧传统钟馗画承传吴道子之法,并与民间技法相结合,风格独特,自宋至今兴盛不衰,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饮誉全球。
灵璧唢呐:灵璧唢呐艺术的广泛普及,据说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一生淡泊宫庭生活,热爱民间艺术,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研究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是朱载堉整理保留下来的,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使得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唢呐便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唢呐鼓吹,锣鼓敲打。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