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合江城区街道地图 ===
=== 合江县资讯概况 ===

行政区划:地标: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长江与赤水河汇合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2′-106°28′,北纬28°27′-29°01′。东北部与重庆市江津区接壤,南连贵州赤水市、习水县,西邻龙马潭区、纳溪区,西南角接叙永县。
基本信息:汉语拼音:HejiangXian,电话区号:0830,邮政编码:646200
辖区:县人民政府驻合江镇2004年,合江县辖17个镇(合江镇、福宝、先市、白沙、榕山、白鹿、甘雨、先滩、自怀、九支、凤鸣、望龙、佛荫、尧坝、五通、大桥、车辋)、9个乡(石龙、密溪、白米、参宝、焦滩、二里、实录、虎头、榕右、南滩),村委会284个、村民小组3497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7个。
鱼米之乡:地理条件:合江县隶属泸州市,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5°32'至106°28',北纬28°27'至29°01'。东北部与重庆永川、江津接壤,南连贵州赤水市、习水县,西临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泸县、西南角接叙永县。合江县地处长江上游,属四川盆地边缘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县内山脉为娄山山脉支系,从黔北延伸至县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为福宝镇的轿子山,海拔1,751m。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为平坝和丘陵地带,为鱼米之乡。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积2422平方公里,折算242200公顷,其中耕地64315.43公顷、园地9561.37公顷、林地110211.07公顷,水域12279.88公顷,城乡居民厂矿用地1l513.43公顷、交通用地2841.65公顷、未利用地31466.68公顷。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工业。城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左右,全县水能资源70780千瓦,可开发35180千瓦。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保持水土、减轻洪涝总值149848万元。
历史沿革: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设符县,治今合江县城南关,属益州踺为郡。建置历史2116年,因符关(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区南关)得名。南朝萧梁文帝五年(564年)撤消安乐戊,设置合江县,治今合江镇,属江阳郡。《永乐大典·泸州志》:“合江县…前(方位)在江(长江),右(西南方)枕安乐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县。”,合江建县于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符县,隶犍为郡,治安乐水会,即今合江镇南关地段。元封五年(前106年),隶属益州部犍为郡。新朝(9~24年),王莽改符县为符信县,隶属庸部顺郡。东汉光武帝(25~56年),刘秀改符信县为符节县,隶属益州犍郡,建安十八年(213年),符节隶属益州江阳郡。西晋武帝秦始年间(265~274年)复名符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后,符县改名安乐县,隶益州东江阳郡。南朝宋(420~479年)时,撤销安乐县,南朝齐(480~502年)复置安乐县,置安乐戌。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销安乐戌,改置合江县,隶属泸州江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合江隶属泸州。唐代初,县治迁今白沙镇。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十道,合江隶属剑南道泸州。天宝元年(742年),合江隶属泸州郡。元和十二年(817年),县治迁回旧址,今合江镇南关地段。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在剑南道东、西两川之地置西川路,合江隶西川路泸州。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改泸州为江安州,合江隶属潼州府路江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合江隶属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县治迁神臂江南济民市(今三桥乡长江村黄氏坝)。明代玉珍占领四川,合江隶属大夏泸州军民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合江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泸州置隶州。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合江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泸州直隶州,县治于洪武初迁旧城。清代康熙元年(1622年),合江隶属四川泸州直隶州。嘉庆七年(1802年),合江隶属四川省川南永宁道泸州直隶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川南永宁道改为下川南道,合江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9月,撤销道,合江隶属四川泸州。民国2年2月,恢复道制,3月改府州厅为县,合江隶属四川下川南道。民国3年6月,下川南道改名永宁道。民国18年10月,撤销道,合江隶属四川省。民国24年6月,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合江隶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1月,合江隶属西南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泸县专区。1952年1月,合江隶属川南行政公署隆昌专区。1953年1月12日,合江隶属四川省泸州专区。1960年7月,合江隶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68年9月,合江隶属四川宜宾地区。1983年6月,设省辖泸州市,至今合江隶属泸州市。
风土人情:清明节系民间祭祖扫墓期。节前后十天,世居泸地人多全家出动,携锄头、撮箕、钱纸、袱纸、坟飘、火炮、酒食等到墓地,铲尽坟上及四周野草,添盖新土,上坟飘,秉烛、焚香、烧纸、叩拜,称为"上坟"。上新坟者尤含悲切;扫老坟,则春游野餐。民国时期。大姓宗族则择定吉期,合族至祖茔、祠堂祀。毕合族聚餐议事,称"清明会"。族中有声望者,还借清明会对族中不孝父母、虐待儿女、淫乱偷盗的晚辈,作出惩处,训戒后人。学校也放假三至五日,让学生回家扫墓,或组织短足族行登山游玩,称"放百货公司上"。解放后,放心祠堂,扫时迷信色彩减淡,仅铲除青草,培添新土、插上坟飘,且多限于山区、农村。机关单位及学校师生多往烈士墓地扫墓,敬献花圈,植树种花,讲革命故事,举行加入共青团、少先队的宣誓仪式。1979年后,旧俗渐苏,民间老式上坟和办清明会又复兴起。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